新浪新闻客户端

聚焦“双减” | 减负之后,给全体爸妈的“选班”建议

聚焦“双减” | 减负之后,给全体爸妈的“选班”建议
2021年09月15日 18:06 新浪网 作者 中国科普网

  聚

  焦

  双

  减

  在“双减”政策下,课内课外不再盯着考考考,有助于缓解家长的育儿焦虑,同时也能使父母沉下心来,找到真正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方向。国家加强对课外培训机构的管理,不等于孩子不能进行课外班的学习。父母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课外班,不再是千人一面、分分计较,而是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以往选择课外班,常常考虑的是如何有利于升学,有利于进入目标学校、重点班,不惜花钱花时间抢跑、超前学习,甚至加大学习难度,超出孩子的身心年龄。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教育资源更加均衡,父母就有更多的时间来琢磨什么样的发展方向,才更契合自己孩子的先天优势、个性特点以及兴趣爱好。选择课外班,有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取长补短,一个是扬长避短。

  取长补短,增强自信

  取长补短是要看到某些方面,孩子也许先天不足,但是可以通过后天弥补,而且补足这个短板对他一生的发展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比如有的孩子运动能力偏弱,先天体质不那么强,那就要给他选择一些运动类的兴趣班,锻炼体质,增强体魄,这样才能够鼓舞他的信心,并持之以恒。

图源:视觉中国

  比如我的孩子个子瘦小,在体育项目中总体上不如同龄孩子发展好,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特点——虽然力量不足,但是灵活性柔韧性好,那就可以选择一些小球类的、减少身体冲撞的项目。而且我不会选择竞赛类的培训班,而是选择对运动成绩要求没有那么高的兴趣班。虽然孩子不可能成为一个专业的选手,但是有一个运动兴趣爱好能够坚持下来,有助于跟他繁重的脑力学习进行平衡,也能更健康地生活和工作。

  扬长避短,乐在其中

  扬长避短是另外一个选择原则。未来的人不是拿自己的短处跟他人竞争,而是争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如鱼得水。如何找到孩子的长处呢?

  立足于一个“乐”字。可以让孩子去试听课,看看他在哪些方面能够乐此不疲、乐而忘忧、乐在其中。他能够享受并能够坚持的项目,一定是契合他的天性、符合他的个性特点,并能够激发起他最大的热情。即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障碍,也会不惧困难,克服困难,并享受不断提升的过程。家长要留心观察孩子有别于他人的特点,真正尊重孩子的选择,同时还要予以鞭策和鼓励。

  确定了大的方向,还要为他选择适合他气质的老师。课外兴趣班的老师不同于课内教师,更多的是给予启发,让孩子看到更宽广的视野,并能够建立起自我效能感。老师不在身边,他也能够坚持练习并享受乐趣。

  看准国家鼓励的发展方向

  课业压力减轻了,不等于说完全不考虑社会的需要。能够把个人兴趣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才更有发展机会。如何判断社会的发展趋势?也可以从当下的政策里去寻找。

  比如各地方都会陆续公布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白名单。家长可以在白名单内,根据自己的需要就近选择。减轻课外培训并不等于是一刀切,课外的学科类学习也应该可以成为校内学习的适当补充。比如说课内学科学习吃力的或者吃不饱的,依然可以在白名单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科类培训。这些培训机构是对课内学习的补充,不能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和寒暑假。

  如果着眼于孩子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升入高等学校的目标,还有一个可供参考的课外学习选择,就是参考教育部公布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竞赛活动名单,一共有36项,是教育部官方唯一认可的竞赛项目名单。

  教育部公布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竞赛活动名单

  学科竞赛的选拔只限于高中,代表着国家对孩子教育未来发展的引导,高中所有的学科都配备有相应的竞赛,既有语数英,也有数理化。而非学科类的竞赛,包括艺术和体育,还有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简称STEM),包括科技创新、计算机、航空航天、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等,是这个名单中的重头。这也是和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相一致,就是要在未来攻克的科技前沿领域。而这一类竞赛同时下沉到了小学和初中,包括有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创新机器人、天文、发明……这些也是家长可以关注的,既能让孩子在小小年纪边玩边学,也能够满足他们探索世界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动手,培养创新意识,学会科学研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好的助燃剂。教育改革的目标是给孩子松绑,真正回归到对人的尊重和人的发展上。因此在“双减”政策之下,选择课外班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回归到每个孩子身上,让他们乐学、爱学、会学。

  作者:李峥嵘

  编辑:毛梦囡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