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鲁迅先生以笔代戈,奋战一生,为何却宣称“汉字是愚民利器”?

鲁迅先生以笔代戈,奋战一生,为何却宣称“汉字是愚民利器”?
2020年09月25日 10:25 新浪网 作者 萧子渊

  引言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传承了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神话传说中,汉字是由仓颉所造,《淮南子·本经训》中有描述:“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在长达6000余年的历史中,汉字经历了多重转变和革新,但在使用时间上却从来没有出现过断层。

  然而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文化运动中,有一批知识分子却提出要废除汉字。他们便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胡适、钱玄同以及鲁迅等人,鲁迅甚至还提出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说法。

  

▲鲁迅画像

  01

  我们天天在使用的汉字,还曾经被提议废除过?这简直不可思议。按照文化传承来说,如果失去了文字,一个文明更容易灭亡,曾有“民族魂”美誉的鲁迅先生真的说过这样的话吗?

  事实上,鲁迅确实说过这句话。鲁迅在中国文坛上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追捧者和批判者都很多。但大多数人认为,鲁迅在文学上的成就无可指摘。鲁迅曾向章太炎先生学习文字学,多年创作的文学作品也是以汉字写就。他认为汉字虽然是古人留下的瑰宝,但中华民族本身则是更为贵重的瑰宝,如果要在汉字和中华民族之间二选一的话,那么应该是汉字为民族牺牲,而不是民族为汉字牺牲。同年十二月,在《关于新文字》一文中,鲁迅在此明确表示他的观点: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因为它曾经是封建社会君王控制人民的工具,其中潜伏着无数病菌,如果不将它整体切除,那么整个民族将会灭亡。由此可以看出鲁迅是,主张将汉字像患病的肿瘤一样“切除”。所以对于鲁迅这句话,不能光从字面上去理解。

  

▲汉字拉丁化

  1934年,鲁迅在《汉字和拉丁化》(汉字拉丁化:用拉丁字母代替汉字)一文中,阐述了他提倡废除汉字的理由。

  02

  1936年,日军全面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开始入侵华北,救亡运动已经在全国上下掀起热潮,也正是在这一年10月,鲁迅逝世。这种文化诉求的根源,主要是从十九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于中国积贫积弱,统治阶层腐败,西方列强大肆入侵。中国人开始反思如何才能改变现状。推翻帝制是远远不够的,想要从根本上转变这种情况,很多人认为旧的传统文化必须去除,而作为旧传统文化的载体——汉字也应该废掉。在他临终前的《病中答救亡情报访员》中,他明确地提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谭嗣同剧照

  鲁迅的这种说法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莫大关系。在19世纪末,谭嗣同就曾提出过将汉字改为拼音文字;1907年,吴稚晖在《新世纪》上也大力提倡废除汉字,以世界语代替。辛亥革命后,钱玄同提出废孔学、废汉字。

  这种提法在当时附和者众,除了钱玄同、鲁迅等人,还有陈独秀、吴玉章、刘半农、瞿秋白、蔡元培等。

  

▲汉字的演变

  03

  鲁迅同样这样认为,他认为汉字学习起来很艰难,汉字意义也很深奥,而这种情况导致教育和知识的普及传播受阻。一旦基础教育不能普及,那么中国的大多数人民便永远无法接收到先进文化,乃至于无法理解民族正在遭受的危机,更不要说奋起反抗。

  基于这样的原因,鲁迅非常赞同废除汉字的主张,提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激进话语。在提出和赞同废除汉字的同时,这些学者和领袖们也提出以拉丁化的文字来取代汉字。1920年赵元任曾提出国语罗马字;1930年瞿秋白提出拉丁化新文字;而钱玄同则主张直接使用世界语。总之在取代汉字上,大多数人都是想以字母文字来取代方块汉字。

  

▲汉字之美

  的确,在新中国成立后,全国5亿人口中文盲占80%,这样的比率的确令人心惊。为此政府对汉字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汉字简化方案》在全国推广,中国汉字摆脱了繁琐的繁体字,全国迅速铺开扫盲运动,随着《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出运用,到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下降到了52%,到了2011年,我国的文盲率大约为4.2%。

  结语

虽然当时的知识分子包括鲁迅先生在内,提出废除汉字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汉字的书写和学习影响了国民基础教育推广。可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件事,汉字对于中国来说不只是一种单纯的书写工具,在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汉字本身所承载的就是一种文化,难道传统文化毫无可取之处吗?如果是这样,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华夏民族,还是华夏民族吗?

  参考资料:

  《淮南子·本经训》

  《病中答救亡情报访员》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