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老虎一吃素,你当我病猫!给徐州观象先生的谏言

老虎一吃素,你当我病猫!给徐州观象先生的谏言
2019年11月04日 09:20 新浪网 作者 奇石展网

  ----作者:徐州观像博物馆理事长 李昌银

  "棍子"和“喷子”

  中国,这个拥有着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继承千年文明的同时也创造出了许多“中国式辩论”。“中国式辩论”便是其中一种"中国式"弊病。

  电影《十二公民》中的场景让人很难忘却,一群政法大学的学生家长就一个杀人案作为陪审团进行讨论。讨论很快就变成了争吵,似乎谁声大谁有理,谁会攻击人谁有理,这就是“中国式辩论”。“中国式辩论”还有其辩论"技巧":偏离论点、偷换概念、滥用比喻、设问、反问等。

  “中国式辩论”不知是从何年何月开始出现。我所知道的古人辩论应该是像"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吾与城北徐公孰美"这类,而非粗俗的"中国式辩论"。不去推究“中国式辩论”究竟是何时出现的,但我知道"中国式辩论"在中国文革几十年很常见。

  巴金先生曾公开演讲说中国有些"棍子",专门制造一些"框框",如果你不进到他的"框框"里,他们就用"棍子"对你进行攻击。"棍子"们声势浩大,只要你一发声,他们就出现。"棍子"就是典型的"中国式辩论"者,正是这些"棍子",比如最大的"棍子"姚文元,导致了文革这场中国的灾难,"棍子"导致了文革,文革又滋养了"棍子"。

  现如今"棍子"换了一个名字叫"喷子",在互联网上不管青红皂白,只要有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就一阵"乱喷"。可见“中国式辩论”者在不同时代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

  “中国式辩论”是近几年才存在的现象吗?不是,我们所见的古籍都是历史沉淀过的,只有优秀的作品才能流传至今,所以我们才会认为似乎近现代这种现象很常见,而"中国式辩论",其实就是我国的"民族劣根性"的体现之一。这种劣根性是很难以彻底根除的。

  但不管怎样,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首先,面对“中国式辩论”我们要懂得"有理不在声高",要以文明,尊重的态度,以宽容的心态面对。其次,要敢于表达真理,不畏惧“中国式辩论”者的声势浩大。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文明,那么“中国式辩论”也便消失。

  “中国式辩论”也有一定社会原因,前文所说"文革"中这类人多于文革后,就是因为"文革时"有滋生"中国式辩论"的社会土壤。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社会,我想"中国式辩论"定会营养不良,未来"中国式辩论"将不再是一个骂名。

  良辩可寻

  吵!不知何时起,人们一有分歧就要打骂仗,平日里也满嘴问候对方亲人的话,辩者似已远去,虚张声势者横行。

  面对一点有损自己利益的小事,人们言语之恶毒可谓超乎想象,如果说为自己争利还有理可言,那么如今在网络上肆意谩骂、随处攻击的现象令人摸不着头脑,恶意狡辩,究竟为何?

  或许是人内心的压抑,致使我们须得泄愤,以征服的姿态突破条框,野蛮地战胜他人。或许是争鸣的环境糟糕,去真存伪,以劣趋良,真理随之湮灭。或许还有历史原因,向来重情不重法,重义不重理的社会使得人们对法理概念模糊。

  那我们还可寻良辩吗?

  不可!无赖者总将有理者赶下台,在人群中激情演说。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我们只得随波逐流,背弃真理,投入那输理不输阵的浪潮中。不可,在娱乐至上的年头,将专业知识搬出来要惹人嘲讽,对事实的探求在跌至冰点,投机取巧在肆虐,站在塔尖终要摔落。

  可!可以!但闻一声肯定从远方传来,嘲弄的人们惊异回头。

  重事实。教育是改变人们思想的根本,而优秀的培养不仅使我国辩手林立,更使许多环境下激烈而有质量的争辩在不断增加。包括媒体,《奇葩说》这档节目使我们窥见网络推广真理的可能,官方辟谣在给予人们信心,辩论的发展更令人欣喜。

  肯认输。归根结底,雄辩是为了赢。除了环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我们更应从自身出发,对事不对人,承认自己的谬误。承认错误的人是勇者,在这种内力的推动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将会更和缓,更容易达到事实的真相。强行激化矛盾一定是出自双方互不相让,才让我们忍耐的界限越来越低,陷入“中国式辩论”的怪圈。

  事实终将胜于雄辩,只是这其中道路曲折,出现错误是寻求真理的一环,对于中国人思辨的明天,我们还应多点信心,以践行理论的方式去证明良辩可寻

  犹忆起,百家争鸣,一席话绕梁三日,此景可重来??

  口服与心服

  我们经常能看到以下场景:本来两个人好好的,心平气和的谈话,结果乙不同意甲提出的观点,于是两人开始争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不知怎的就开始互相问候对方的祖宗,甚至武力相向。

  这便是所谓的“中国式辩论”,一场本应是交流观点并说服对方接受的客观辩论,最后却把真正要辩的观点抛诸脑后,转而进行人身攻击的无意义的争吵。无怪乎有人说,中国人之间几乎没有辩论只有争吵。

  然而这种怪象是与我们的文化密切相关的。中国自古有“先声而夺人之势”“下马威”一说,话是这么说没错,要先压住对方的气势,但很多人舍本而逐其末,他们只重视气势上压倒对方,却忽略了辩论的真正要义是要对方信服,而非屈从。倘若一场辩论全看双方的骂人技艺,战败方嘴上说着我服我服,心里却依然固执己见,辩论的意义又何在?口服永远不能衡量胜负。

  然而这一切背后,我看到的不仅是说服方式的错误,还有国人输不起的自卑心理,因为怕对方不接受,于是大打心理战术,妄图令其在表面表示服从,言语越激烈,越是表现其内心底气的不足,所谓虚张声势,说的就是这些人。前有鲁迅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打肿脸充胖子,今有中国式辩论演变为骂街的虚张声势,说白了,还是一张“面子”的事,辩论输了就没面子,所以一定要在声势上夺回,这不是自卑怕输,还能是什么?

  而要让“中国式辩论”真正成为辩论,我们需要的只是“心服”。辩论应该是客观的,是要用事实和逻辑去说服对方的,而中国人的问题就是让情绪主宰了理性,一旦加入了太多的主观感情,辩论就变了味。而要做到让对方“心服”,我们就应冷静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运用严密的逻辑与充分的事实材料驳倒对方的观点。先声夺人可以有,但切不可令其喧宾夺主,否则词典中的“辩论”很快会被“骂街”一词所取代。

  中国式的辩论是时候该作出改变了,一个只会逞口舌之快的民族是不会有前途的,要使敌人服从于我们,唯有“心服”一条路可走。

  高贵的胜利

  辩论离我们的生活,说近不近,说远不远。在我看来,当双方寻找各种理由说辞让对方信服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合乎辩论了。

  达尔文向大众论证自己的《进化论》时,有一位神职人员站起来问他:“这么说,人的祖父是只猴子了?”尽管对方言词偏激,达尔文依然有礼地回应。而时至今日,《进化论》也依旧是人们认识自身进化史的核心依据。达尔文从容大度的回应,就是辩论的表现,而《进化论》也经过漫长的时间检验被人们所接受。达尔文的辩论,是一场高贵的胜利。

  有人说,中国人之间没有辩论,只有争吵。“中国式辩论”缺乏辩论的基本要素:事实和逻辑。我仔细一想,虽不准确,也不无道理。我们时时看到在生活当中两个大妈因为某件事一言不合就大声争吵起来,而内容无非是牵强的类似“只吃一碗饭,定然不是好人”这种既偏离论题,又极带主观色彩和偏见的言辞。纵然最终以只吃三碗饭的大妈获胜,捍卫了自己的观点,看客也未免为之咂舌,感到荒唐之极。

  辩论,要求的是准确的事实与严密的逻辑,内容固然可以夹带小讽刺、小幽默,但绝不足以此为主。这关键在于辩论者的素质。中国人之间也绝非没有辩论,先不说《两小儿辩日》这种耳熟能详的课文经典,一本《古文观止》又有多少士大夫层层力谏,含蓄巧妙地与“一时糊涂”的君王达成共识。而这也才是真正的辩论,所达成的认识也是真正的为人民谋福祉,这样的胜利才是高贵的胜利。

  “中国式辩论”的根源,或许与历史因素脱不了干系。我们的民族本性或许跟倾向于“实干兴国,多说误事”,因而巧舌如簧反为个别,大多数人不具备那样说理的能力与兴致。而当我们的社会中存在一个这样“不讲道理”的人,又极易带来一股“讲道理不管用的邪风”,吹走了辩论,只留下俗气而肥肠的争吵;但这决不会成为一成不变的遗留问题,我发现现代社会的法律规范与教育正在引导人们更加具备辩论的能力与素质,而不再是一贯的装腔作势、虚张声势。有更多的人学会用严密的逻辑与无可辩驳的论据来捍卫自己的观点,有更多的人会用“感谢对方辩友的论证,下面我来说一下我的观点”来赢取最后高贵的胜利。

  《徐州观象博物馆就灵璧县渔沟镇马祥“赏石擂台赛邀请函”一事的回应》, 全文如下:

  观象博物馆于本月中旬举办了一场学术会议。这本是一场纯粹的学术活动,会后在业界爆发出来的争论,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非常感谢马祥先生出席会议,并在会后继续发表意见。我们对所有参与活动并理性发表意见的人士持欢迎态度。

  在我们石界,大概存在着四个阶层,观象概括为“官商学藏”。所谓的“官”,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官员,这个阶层的成员大概包括全国及各地协会组织者、展会期间参与活动的官员。这个阶层对石界的贡献是巨大的,中石协是全国性协会中最有影响力的社团之一

  第二个阶层是石商(包括石农)。这个阶层人数众多,很多人以此为生,对赏石感情颇深。观象博物馆由于驻地距离灵璧石产地较近,与众多一线石友接触很多,我们非常珍惜这种关系。

  第三个阶层是学者。由于石商阶层人数众多,石商的偏好很大程度影响着舆论,目前石界一些所谓的高价成交报道受欢迎,而严谨学者的理性发声由于不迎合大众而受排斥。然而,恰恰是这些严谨的学术探讨才是真正引领赏石行业走出目前封闭圈子的摩西。

  第四个阶层是藏家。这个阶层受到追捧,一些石友常说的话是“让藏品说话”。

  每一个阶层都在各自的领域中为石界做出了贡献,但是我们不能要求一个人在所有的领域里都很优秀。俞莹老师、宦振宏老师无疑是当代石界最严谨学者中的两位优秀分子,但是,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同时也是收藏大家;马祥先生是一个优秀的石商,在圈内有不错的口碑,但不能要求他也像与会的学者一样通古博今。

  记得有一个反映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革命领袖和外国友人聊天,边聊边走,经过一个打靶场的时候,外国友人说领袖也来一下,领袖还真的来一枪,枪声响过,新立的靶子上并没有子弹穿孔。尴尬吗?一点不尴尬,领袖不会因为枪法不好而遭非议。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请石商不要再邀请学者们比石头,我们相信学者们也不会邀请石商比学问。至于有人说“没有好石头,就不懂赏石文化”,我们想,读过前面领袖的故事,就不需要反驳了吧?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