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府谷县武家庄镇:跑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力赛”

府谷县武家庄镇:跑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力赛”
2020年11月26日 11:26 新浪网 作者 小驼观

  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笔者在府谷县乡镇、便民服务中心采访时发现基本都做好了迎接大考的准备。不过他们并没有因为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而松一口气,因为新的问题、新的任务已经接踵而至。他们面临的是如何让脱贫户跟上时代步伐不再返贫,如何让辖区内的其他人口工作生活顺利,未雨绸缪,尽最大努力排除一切可能致贫的因素。这一路走来,他们对身边的这些人,对这片土地太熟悉太了解了,每天面临的各种各样客观条件和现实问题让他们并不轻松。他们在完成脱贫攻坚总攻的同时,自然而然就进入下一阶段的工作。

  

  笔者了解到,武家庄镇已经提前进入建立健全脱贫攻坚长效机制阶段,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建设,让绿色发展作为远景方向,以乡村振兴为契机,立足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改善立地条件,改进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培植绿色产业,培养新型农民,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特别是今年,该镇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打造特色农业大镇和乡村旅游名镇总目标,严格按照“一沟、一坝、一园区、万亩良田、千座棚”发展思路,统筹做好稳脱贫、建园区、兴产业、促振兴各项工作,为群众奔小康提供有力保障。

  审时度势 长远谋划

  全镇在册总人口8212人,常住人口包括季节性外出务工人员共有1154人,常年居住人口仅800余人,且大多数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本地人留不住,外面的人也不愿意来,这就造成了发展壮大产业和乡村振兴中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和立地条件差等因素,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县的下游水平。近年来,虽然建成了高庄则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但资源闲置严重,767座大棚仅运行500座,267座闲置,且有产品无品牌;万头猪场仅养猪3000余头;屠宰加工厂、种羊场、青少年校外拓展训练基地完全闲置;郝家塔采摘园占地3200亩,但品种老化,配套设施不完善,管护水平低,暂无收益;胡桥沟景观独特,但目前尚处于规划建设起步阶段。

  找问题的同时,该镇也看到了自身的优势,就是生态环境好。境内无任何工矿企业,林草覆盖率高,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路网建设好,沿黄公路、孤武路、李峰路穿境而过,连接周边县镇,所有行政村和85%的自然村通水泥路,剩余自然村全部通砂石路。产业基础好,高庄则农业园区是全县仅有的两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之一,条件之完善、设施之先进全县独一无二;郝家塔采摘园是全县乃至全市规模最大的花果采摘园;胡桥沟以奇山秀水而闻名,许多领导、专家和行业人士看了之后,都叹为观止。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业,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

  针对镇情实际,该镇确立了坚持“盘活资源、发挥优势、壮大产业”的总思路,制定全镇未来5至10年整体发展规划,集中精力打造“一沟、一坝、一园区、万亩良田、千座棚”。一沟是加快胡桥沟景区建设,完善景区规划,逐点逐块打造,吸引更多游客;一坝是建设胡桥沟大坝,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在胡桥沟建设大坝一座,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可靠水源的同时,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和泥沙入黄,还能够确保景区四季有水;一园区是升级高庄则农业园区,强化高庄则时令果蔬“品种、品质、品牌”建设,逐步完善郝家塔采摘园灌溉、供电等配套设施,实现提质增效。强化招商引资,盘活闲置的大棚、种羊场、屠宰场、有机肥生产线等资源,延长产业链,培育新产业,促进产业多元化、现代化,逐步将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万亩良田是在见虎墕、郭家峁等村实施土地平整项目,建设万亩良田,推广机械化种植,滴灌、喷灌技术,集中连片发展经济林、中药材、小杂粮、玉米良种等特色产业;千座大棚是在盘活现有大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设施农业,用扩大规模来分解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竞争优势,更好地引进先进技术,让设施农业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致富先脱贫  脱贫靠产业

  目前,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9户203人,脱贫享受政策55户131人,在册贫困户64户72人,其中兜底保障户60户68人。今年以来,该镇严格落实干部帮扶责任制,高质量完成“三排查三清零”和各级各类反馈问题整改。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实施人饮改造提升工程11处,完成32户危房改造,聘用市县公益特岗、生态护林员11人,医疗救助119户203人,就业创业8户8人,教育扶持9户11人,产业扶贫23户57人。组织贫困户跟班培训大棚、果树、中药材种植技术,发动社会力量线上线下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有效解决贫困户农产品销售难题。通过政府补贴一部分、群众自筹一部分的方式,向全镇342户常住农户以每人不超10只的标准。发放5000只蛋鸡。仅此一项,预计养鸡户年人均收入可增2000多元。

  通过积极争取、加大投入、提供服务等举措,全面夯实大棚蔬菜生产基础水平,时令果蔬成为全镇农业支柱产业。目前,高庄则园区共有大棚767座,启动运营500座,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青尖椒、豆角、茄子、西兰花、芝麻小瓜、圣女果等30余种品种,蔬菜日供应量可达1500斤以上,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是全县蔬菜主要供应基地之一。

  把握市场规律,稳步发展壮大肉羊、生猪、蛋鸡产业。截至目前,全镇共有生猪存栏3480头、牛270头、羊13618只、鸡10148只。其中,50只以上羊子规模养殖户99户,生猪规模养殖户8户,牛存栏5头以上6户、鸡存栏100羽以上3户。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边家寨村高标准农田2000余亩,发展中药材种植项目,土地利用率达100%,培育中药材产业。同时,采取“联合社+致富带头人或企业+农户”的模式,保障集体产业规模持续发展壮大,启动实施见虎墕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养羊项目,高庄则村联合社通过流转边家寨自然村土地500亩,发展中药材400亩、优质苜蓿100亩,边家寨合作社、郝家塔合作社400亩果树,郭家峁合作社600亩连翘等集体经济项目顺利推进。

  延伸市场 培养农民

  笔者在刘家畔采访时,正在大棚里忙碌的村干部郭明则告诉笔者,目前大棚蔬菜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成本高、技术跟不上,农民长期形成的小农意识无法适应现代市场。针对这种情况,镇上采取引进企业、通过承包经营的方式,在给农民带来承包和务工收入的同时,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实地学习,获取技能和经验。今年镇上还出资帮助村集体产业启动三十个示范大棚种植,通过为农民分担市场风险来提升农民从事实施农业的积极性,并开展多项技术改进活动,让大棚种植更加适合本地气候、土质,以及本地农民的习惯和本地市场需要。具体做法是通过滴灌技术来代替以前的大水漫灌,可以节约用水,降低成本。通过供热保温来控制大棚温度,推广反季节果蔬的种植,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利润空间。目前,这些果蔬长势喜人,预计年前年后就可以陆续上市。

  在暖意融融的大棚里,笔者看到草莓正在开花,新品种西瓜已经开始坐果。五十八岁的贾奋廷正在里面进行管护工作,他的口中念念有词:这一棚该放风了,那边的应该追肥了。有好多专业术语从老农民口里说出来,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老贾告诉笔者,这些都是通过培训学会的技术,慢慢地新技术就跟原来的务农经验结合起来了,同样是种庄稼,有些方面是相通的,老经验和新技术相结合就成了他现在赖以生存的手艺。

  笔者在采访中还意外遇到一个被这里的设施农业吸引过来创业的本科毕业生闫鑫。他毕业于青海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今年二十五岁。原本是生长在县城的市民,却跑到几十公里外的乡村当起了农民。陪他一起去的还有今年三十岁的哥哥闫磊。两个城里人皮肤黝黑,浑身泥土。闫鑫告诉笔者,他承包了十座大棚,现在已经开始种植的有两座,投资了十几万元,他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科研。毕业以后他才发现,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一定差异,有些技术在本地并不能完全应用。他搞科研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学业跟本地农村的实际条件相适应,真正为本地的设施农业发展作一点贡献。

  笔者在武家庄镇了解到,他们设施农业作为改善立地条件不足的主要途径,彻底解决本地农民靠天吃饭的命运,提升农业的产出与产值同步提升,确立了以园区带动的发展模式,带动全镇产业进入集约阶段,以加快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高庄则园区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该园区是由兴茂集团投资实施,以高庄则村为中心,辐射周边2县5镇26村集种植、养殖、加工、科技示范、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6.8亿元。已建成别墅66套、办公用房80间、完全小学、休闲广场、万头猪场、千只养羊场、肉食品加工厂、农家庄园等设施,建成总长25.2公里的引黄供水管线,建成了矮化密植苹果、海棠、小沙果采摘园,2012年7月被省农业厅确定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按照该镇的总体规划,该园区下一步将积极盘活闲置资源,以建成的万头猪场、屠宰加工厂、种羊场、有机复合肥厂、蔬菜大棚、科技博览园为基础,通过实施“一体两翼”战略,强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对生猪屠宰场进行技改,建设年产20万头肉羊屠宰场,实施2万头生猪养殖项目,改善本地生猪严重不足、肉价持续上涨的现状;作为养殖业的配套产业,变废为宝,建设年产2万吨有机肥生产线。

  提升生活品位 提高生活质量

  进入郝家塔村,村干部郝树儿跟我们说的第一件事就是厕所。今年的厕所终于改建成功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村里以前也进行过几次厕所改建,但并不能让群众满意。改厕所本来是群众都期盼的事情,村民告诉笔者,农村原来的厕所其实就是简单的茅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人习惯了倒没什么,但那些生在城里的后代回来就不方便了,本来假期是共度天伦的最好时机,但孩子们上厕所就成了最大的困难,除了脏臭,大人还时刻担心孩子不小心掉进去。就因为这一点,孩子们大都不想回老家来,于是小小的厕所就成了一种隔阂。可是,农民的厕所不光是为了方便,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积肥,这就是多次改建厕所不能成功的矛盾所在。在农户改厕方面,镇上也是动了一番脑筋的,选择了好几种不同类型的方案,最后才敲定了群众可以接受,又适宜全面推广的方案。在全面推广的过程中按照“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原则,引导农户自愿改厕。按“能维修的维修、需新建的新建”办法,集中推进农户改厕工程。截至目前,改厕工程已基本完工,完成率达85%以上。

  郝家塔村是乡村振兴示范村,先后共投入乡村振兴专项资金210万元,目前完成投资181.3549万元。先后完成《郝家塔乡村振兴规划方案》编制和田家园则移民新村整村院落硬化、墙体美化、给排水改造,郝家塔自然村入户路硬化、农户院落整治,以及郝家塔进村标识、文化广场建设,完成50户农户改厕和4处公厕改建,完成村庄及道路绿化、树木修剪工程。在产业方面,依托3000亩采摘园发展产业,完成园区引水灌溉工程、生产道路硬化工程,建成郝家塔大坝、刘家峁大坝两处养鱼项目以及小型气调库项目、采摘园入口木门、休闲小屋。引进栽植山地苹果、砀山酥梨、黑枸杞、中药材等新品种,林下种植苜蓿、黑豆300余亩,果树种植280亩,发展散养鸡1000余只,养殖藏香猪近400头,实现从“平面化”农业到“立体化”农业的转变。

  在园则占村,今年六十岁的王乃平在正装修的新房里接受笔者采访。他们终于告别山崖下的旧村子,搬进整齐的新农村了,心情无比地激动。笔者采访了解到,武家庄镇川头行政村前园则占、后园则占两个自然村,位于沿黄公路两侧,村民住房大都建在山崖下或半坡上,背山面河,地形复杂,房屋老旧,一直受到山洪、岩石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为改善村民住房和生活环境,彻底消除安全隐患,2014年开始,镇政府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启动实施园则占地质灾害避险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将住在危险地带的村民整体搬迁至新农村居住。

  除了搬迁的村子外,改善其他村庄的人居环境整治也是武家庄镇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该镇充分发动群众,突出重点,保留乡村原始风貌,集中整治与建立长效机制并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对7个行政村集中开展村庄清洁百日行动,成立领导小组,制定行动方案,全面落实相关责任,确保清洁百日行动有人抓、有落实、有成效。严格按照“三档村”整治标准,将7个村划分为干净整洁村、重点达标村和样板标杆村3个类别,建立项目台账,落实工作责任,倒排工期,确保项目按照时间节点顺利推进。采取工程措施,对废弃宅基地、破旧窑洞、残垣断壁进行拆除整修,覆土植绿,有效推进垃圾治理、入村标识、基础设施等项目,达到美观整洁。拨付专项经费,常态化开展保洁,统一向各村常住户购发402个垃圾桶,每村选定2至3个卫生保洁员,定期清扫、集中清运垃圾。对道路沿线村庄、村委周边、贫困户屋前屋后等重点区域进行集中整治,有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白漠)

  来源:府谷宣传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