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azy!
一部剧播着播着,男主突然变小三了?

前两天,《护心》因为剧情割裂冲上了热搜。
如果说。
前15集是难得的群像高燃剧,每个人都刻画得有血有肉。
那么从16集开始,就像坐上了跳楼机急速下落。
男二加戏、男主捅女主、男主变小三……
每个人都很疯,每个人都不像自己。

眼看剧情朝着烂尾的趋势狂奔。
原作者加编剧的九鹭非香也被骂上热搜。
剧粉痛恨,表示以后看到编剧栏有九鹭非香的名字,也不用多废话,直接:

从《他是谁》的史诗级烂尾,到《护心》的高开疯走。
发现没。
国产剧烂尾情况好像越来越多了?
不过,话说回来。
烂尾全是编剧的锅吗?
今天就来简单聊聊——

追剧圈一直有这么一句话:
“不怕烂剧,就怕烂尾”。
观众为什么这么讨厌烂尾?
因为如果只是一部单纯的烂剧,没有期待就没有伤害。
但烂尾就像是往你背后捅刀子的好朋友。
前期表现得亲近可爱,在你没有防备的时候却突然给你带来致命一击。
比如,两个月前的《他是谁》。
开篇尺度极大。
以南大碎尸案和白银连环杀人案为原型改编。
将雨夜割喉恶魔案和碎尸案交替两案穿插讲述。
现实感强、细节丰富,加上张译精彩的演绎。
开分高达8.2。


可到了中后期,多线叙事把控不住不说。
就连剧情也逐渐走偏。
案件只会故布疑阵,碎尸案调查了一圈,到了大结局居然还不知道凶手。
感情线倒是缠绵悱恻,从一口一个“老头”到几角恋,让人头皮发麻。
反派则是强行降智,自戕的自戕,爆炸的爆炸。
最后挖的坑一个没填,平白受了一肚子气。

所以大结局过后,引起全网不满。
网友纷纷报复性将其改为一星。
最终评分也从8.2掉到了5.7。

到了《护心》也是如此。
原先虽然特效被嘲说是“更适合中国宝宝的动画仙侠”。
但凭借可爱接地气的故事,尊重每一个角色,尊重观众智商。
有糖点,有燃点,圈了一大波粉。
派爷前几天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章夸它是今年最好的仙侠剧。

但16集开始,一切都变了。
男主,原先情绪稳定有教养的好龙一条。
前期和女主有什么矛盾都会明说,小情侣吵架不过夜。
到了关键时刻他突然不长嘴了。
不解释直接捅女主一刀挖走护心鳞。

而原先可爱的男二则突然熬成一锅绿茶。
男主给女主披衣服,男二扔了换成自己的衣服领功。
男主怕女主渴,给她偷偷找水,他故意给丢了。
合着你是小学生们,这么爱抢功劳?


更离谱的是。
男主被人调侃是感情的第三者。


人设完全变了,感情沦为俗套。
让人不禁想到九鹭非香的上一部编剧作品《招摇》。
大结局女主被炸成烟花(物理意义上的)

而且就这样还能HE。
最后男女主镜头配两个少年的声音,表示他们生了双胞胎。

真就,服气!

看上去,这类剧烂尾的情况大多都是剧情割裂,故事跑偏。
那是编剧笔力不行,把控不了后续的剧情?
是,也不是。
更常见的原因可能是——
编剧太多。
怎么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国产剧编剧数量像是赶年终KPI似的。
《嫣语赋》6个编剧;《镇魂》9个编剧;《女士的法则》11个编剧;《有翡》12个编剧。
更夸张的是《镜双城》居然多达16个编剧。

这么多编剧分工写不同的剧情,必定会出现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
在《他是谁》舆论出现崩盘后,编剧吴迪就曾发长文回应。
阴阳怪气地抨击剧本创作遭到其他编剧的干预。
据他所说。
前8集剧本是由自己和李芳编剧所创。
而后篇章中那些尴尬的爱情线和疯狂注水的查案剧情则出自剧本总监之手。

而派爷在片尾名单上确实找到了一位剧本总监。

不只是《他是谁》。
《护心》也深陷编剧之间互撕的场面。
在大家质疑九鹭非香的编剧能力,今天早上,有位网友又加重码。
在微博发了一篇长文,表示她的朋友刘宝琛才是前15集的主笔编剧。

这下大家可算找到了发泄口。
将前后剧情的割裂几乎都指向了九鹭非香一人,更加义愤填膺炮轰:
隔行如隔山,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但一部剧的烂尾真的只是因多位编剧能力不均导致的吗?
没那么简单。
多位编剧延伸出的另一个问题是——
和制片方的博弈。
在国产剧的制作体系中,编剧的权力并没有那么大。
大部分情况下,制片方后续还要控制剧情走向。
比如,之前剧里剧外吵得水深火热的《香蜜》。
因为后期副线注水严重引发粉丝互掐,观众纷纷控诉编剧太多导致剧情混乱,甚至夹带私货给某角色加戏严重。
随后,编剧之一的张鸢盎发文回应。
称并非她们编剧想注水,而是制片方要求将36集扩到50集。

不过之后制片方又回怼是张鸢盎编剧团队水平太差。
不得已才叫自己信得过的其他编剧来润色。

双方各执一词,孰是孰非我们也无法妄下定论。
而这次被顶到风口浪尖的九鹭非香其实也有过相似的情况。
在《招摇》被网友炮轰烂尾时,她曾发长文回应。
大意是说写剧本临时被要求调整,加上被拍摄进度所困。
“按照正常进度,我们在写剧本的23集,但他们要拍32集的内容。”
导致最后写着写着崩溃了。

所以明白为什么有的剧开篇还行,但越到后面注水加戏越严重了吗?
比如《凤求凰》后期成了《霍璇传》。
《沙海》成了《张日山传》。
《香蜜沉沉烬如霜》成了《润玉传》。

这里的加戏不单指给给某个人加戏。
像这次的《护心》。
中期除了加入大量男二的戏份,还为虐而虐加入男女主误会等俗套的剧情。


因为除了编剧外。
制片方还会根据市场和盈利来调整剧本。
一是,尽量扩充集数,保证收视流水。
二是,加入自以为大众喜欢的俗套剧情。
当然,也不排除真的想给某个人多些镜头的情况。
而在制片方的背后,还有审核的干预。
九鹭非香就曾透露《招摇》原先是悲剧的开放式结局,但没给过。
最后是剪辑“妙手生花”,才有的这个结尾。

所以,一部剧烂尾。
编剧不过是链条中其中一环,不能都归咎于一颗小小的螺丝钉。
不过,惨的是。
就目前来看。一旦遇到剧情烂尾的情况,他们始终站在被炮轰的第一线。

这么一想,编剧也挺委屈的。
话语权太低,谁都可以插一脚改剧本。
之前,写过多本畅销书,《司藤》的原作者尾鱼就曾忍受不了吐槽。
影视方常常将她的作品改得面目全非。
并且,只要她提出异议,就会用“你不是专业的,不了解市场,观众就喜欢这样的人设和故事”反驳。

而有的制片方也有苦难言。
现如今编剧水平良莠不齐,有的从网文作者转行过来,有的甚至连科班都不是,压根没有经过系统训练。
写出来的东西简直让人笑掉大牙。
这种情况下,能不插手改吗?

但从观众角度来看。
无论是编剧间的互撕,还是编剧和制片等各方的互相甩锅。
烂尾的事实就摆在那里,改不了。
我们才是最大的冤种。

观众想看的无非是一部情节流畅,逻辑通顺的好剧。
剧方与其撕个你死我活。
判断到底烂尾到底是谁的问题。
还不如下次再接再厉。
别再中途突然发疯创飞观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