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独家采访!袁老师回答提问——少年班 | 袁岚峰

独家采访!袁老师回答提问——少年班 | 袁岚峰
2020年10月28日 16:53 新浪网 作者 中科大胡不归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如果你真的是一个天才,那么你应该去自学,天才都是自学出来的。

  西瓜视频:

  《中国该如何对待人才?华为的行动值得学习》

  https://www.ixigua.com/6877853598898717187/

  《天才少年是能培养的吗?我分析了9位世界级神童,结论很有趣》

  https://www.ixigua.com/6881155533479674376/

  抖音:

  《如何看待搬砖的科学家?#科学  》

  https://v.douyin.com/J5b5QxB/

  2020年9月25日是全国科普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央视频和字节跳动联合推出了《好奇心请回答》活动,袁老师受邀参加,以座谈会的形式同少年班唐宁老师一起向公众介绍少年班、少年大学生与科技人才培养等问题。相关背景参见:《关于少年班你想问什么?尽管来问吧 | 袁岚峰》,袁老师同唐宁老师对话内容见文章《独家采访!袁老师对话唐宁老师——少年班 | 袁岚峰》。

  部分评论:

  华仔137610656:

  天之骄子啊!希望祖国需要的时候报效祖国。

  jungkook:

华为的人才观包括7大要点。1.华为是一家主要依靠知识劳动者和企业家创造价值的公司。2.华为强调人力资本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3.从吸引人才的角度看,华为更加注重放眼全球,广纳人才。4.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以奋斗者为本。5.华为注重处理好尊重个性与集体奋斗的关系。6.华为强调,用人所长,英雄不问出身。7.高素质人才更注重个人成长和工作的意义。

  2020年9月25日是全国科普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央视频和字节跳动联合推出了《好奇心请回答》活动,袁老师受邀参加,以座谈会的形式同少年班唐宁老师一起向公众介绍少年班、少年大学生与科技人才培养等问题。相关背景参见:《关于少年班你想问什么?尽管来问吧 | 袁岚峰》。

  老师,有哪些科学家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能够给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吗?

  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是各种层面的都有。

  首先有一些英年早逝的故事,就是他去世得特别早,但是,他们的成果在后来发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比方说有个典型的例子是两个法国数学家,伽罗华和阿贝尔都是二十多岁就去世了,一个人因为决斗,一个人因为生病,然后决斗的那位,就是伽罗华,他在最后的前夜,赶快把他的成果写下来,然后他在拼命地写,“哎呀,我没有时间,没有时间,在这儿我只能告诉你这个结果是什么了。来不及告诉你这个论证是什么。”而且呢,他们这个成果,当时人也都不知道。都是过了几十年之后,把他们论文翻出来才知道,原来他们发明一个特别重要的理论,就是群论,不只是数学,在我们物理和化学等等当中都发挥了非常基础的作用。

  当然活得长的神童也还是挺多的。比方说,高斯,数学王子,他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出名,大家可能都看过他那个,小时候就快速计算那个从1加到100等于5050的那个故事,他是从小就特别神,然后他也活了很大年纪。一辈子都在不断地作出各种超级具有创造性的发现。

  然后,有一个跟我关系稍微密切一点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伍德沃德,这个人跟我的关系是什么呢?他是一个美国的有机化学家,然后他合成了维生素B12。合成维生素B12,这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这个动员了几百人。

  罗伯特·伍德沃德

  然后,跟他一个合作者,罗尔德·霍夫曼就是我的一个博士后导师,罗尔德·霍夫曼是198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所以这个伍德沃德,他可以算是我的博士后导师的合作者的另外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这个伍德沃德他是二十岁获得博士学位,他这个故事也特别的传奇。他是上大学并不特别早,只不过是十六岁而已,他十六岁的时候去MIT,上了一年之后,他被学校退学了,说是因为他不按照学校的教学制度来,但是呢,又过了一年,他又被招回去了,然后学校给他做一个特别的安排,然后,他又上了一年之后,他本科毕业了。然后又上了一年之后,他又博士毕业了,结果他是十六岁上大学,二十岁拿到博士学位,这样的经历我是从来没有见过。

  然后,如果说,从中国出去的,得诺贝尔奖的人当中,得博士学位比较早的,就是李政道,李政道是二十四岁得博士学位的。所以当时很多人都把他称为娃娃博士生。

  然后,在介于他们两个人之间,就是二十岁和二十四岁之间,还有一个人是泡利,二十一岁,德国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二十一岁得到博士学位的,泡利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人物,他是跟二十世纪同龄,1900年生的,然后他十八岁上大学的时候,他的导师立刻就发现,其实没有什么可以教给他的,因为他早就全都知道了,然后,到第二年就告诉他,“刚好,我这儿眼前有一件活,我们要给百科全书写一个关于广义相对论的词条,你就是最合适了,你来写吧。”

  泡利

  然后泡利就接了这个工作,然后,他就看了广义相对论的所有的文献,然后写了一篇二百多页的综述,那个是直到现在都是对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非常经典的一个综述,然后爱因斯坦看了之后都称赞不已。说这里面表现出了,对于所有文献的清晰的理解,然后对所有数学公式的理解都非常的深刻。然后还有超强的物理洞察力。你能想像这是一个十九岁的人写的吗?他在里面对爱因斯坦本人还提出了很多批评。指出爱因斯坦不少的错误,然后说,“由此可见,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学科,即使受到它的创始人的阻挠,它还是会按照它自由的规律前进的。”  泡利也是一个特别神奇的,一个典型的神童故事。

  然后还有,更往前一点,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意思,叫做哈密顿。现在很多人都知道量子力学,所谓“遇事不觉,量子力学,”实际上量子力学里面用的那个最基本的语言,最常用的一个词叫做哈密顿量,这个哈密顿量就是这个哈密顿引进的一个物理量,就是经典力学的另外一种表述形式,哈密顿力学,而这个哈密顿,他小时候就是一个著名的神童,但是他神在什么地方呢?并不是数学和物理,而是语言学。

  然后,当时有好事者,就是请他和另外一个美国的神童见面。那个美国的神童是精通数学和物理,结果两个人见面之后,相谈甚欢,相谈甚欢的结果呢,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就是哈密顿好像吸收了这个美国神童关于数学和物理的本领,他从此之后就把兴趣转向了数学和物理。

  然后后来他提出了四元素,这是他在数学上的贡献,然后他提出了哈密顿力学,这是他在物理上的贡献。

  而那个美国的神童呢,好像被他吸收了之后,变得就不神了。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惊诧的故事。

  我刚才讲的,除了哈密顿、泡利之外,还有维纳。很多人提到神童,可能都会感到这是一个很愉快的经验,但实际上不是,如果你站在他们这个角度,设身处地想一想,你就会发现有很多人,所谓被别人看成是神童,他可能一生都承担一个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就他的个人生活来说,可能并不是过得非常愉快的。

  比如说有一个真正意义,从各种意义看起来都是神童的人,就是诺伯特·维纳,就是控制论的创始人,美国数学家。

  诺伯特·维纳

  这个维纳是怎么成为一个神童的呢?因为他的老爸列奥维纳是哈佛大学的语言学教授,然后这位列奥·维纳就一心想把他的孩子全都培养成神童,然后对他们进行一种超强度的教育,你可以想象就像郎朗的父亲一样。就逼着他们学各种各样的东西。

  但是,每当面对记者来采访的时候,他还总是要说,“并不是我这些孩子们天资有什么特殊之处,他们只是普通的儿童。只不过是他们学习问题比别人早一点而已。”然后这种终身给维纳造成很大的压力。然后,他老爸对话,一旦他犯一点什么错误,他老爸就劈头盖脑一通训。

  所以呢,维纳终身,经常感到很自卑。比如说他跟他的学生一块儿打桥牌,他们是搭档。然后他每次叫牌或者打牌,然后都要问一下学生,“我刚才出牌对不对啊?是不是一个好的动作啊?”学生每次都跟他说,“没问题,你做的就是最好的。”所以他每次都特别需要别人的肯定。然后,又比如说,其实在他成名之后,每当他听说,某个其他单位的人谈起他,他立刻都要问,“他们是怎么看待我的工作的?他们有没有听说过我?”就是总是一个,时刻小心翼翼,想知道别人对他的评价的这样一个状态,当然他自己也知道,这不是一种非常好的心理状态。

  所以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富有同情心的人。就每当有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都是非常乐于助人的。他的一位年轻的同事,他想写本书,但是没钱,买不起打印机,然后维纳就送他一台打印机,这就能看出,他是一个内心非常善良的人。但是呢,这样一个人,他因为总是处于担心自己的成果达不到预期的这样一个压力之下。

  所以他写过两本回忆录,第一本叫做《昔日神童》,他回忆自己早年作为神童的生涯,里面就能看出很多,他对于作为一个神童,好像被别人观赏一样,这种经历是非常不愉快的。后来他写了第二本回忆录,叫做《我是一个数学家》,就是那个时候,他已经作出他的一个开创性的成果,就是控制论,他不只是在一个别人已有的领域里面作出一个更好的成果,而是说,自己开创一个新的理论,大家公认这个控制论是二十世纪,整个二十世纪非常经典的一本著作,可以跟其他任何一本经典著作相提并论的。所以他在科学史上地位就提高了一大截,他是一个开动立派的人物,所以我想,这个时候,他终于能够跟自己达成和解。

  :我们说到这个维纳的故事,刚好也有观众问到,天才可以被创造吗?现在的教育喜欢说,从娃娃抓起。那么科研创造力是否也可以像其他技能一样,通过从小的培养和锻炼来提升呢?

  我想这个问题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确实是有很多能力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更好的教育方法是可以把一般的能力提升一大截。比如说维纳的父亲,他说,他这个教育提高了他的子女的水平。这是肯定的。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并不是所有能力都是能够培养出来的。实际上我们作为教师也经常知道,真正的天才并不是培养出来的,这个真正的天才都是自学出来的。我们这个作为教师只是能帮他一些忙,但是说到底这要靠自己。

  比方说有一些真正神乎其神的,比方说拉曼努金,这是一个印度数学家,他特别精通那些数字,他发明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恒等式,比如说用一串积数或者连分数表现出π,一个特别复杂的式子,最后你会发现,等于圆周率π,像这样的公式他提出了很多。然后那种都是让人乍一看就觉得目瞪口呆,然后你就知道他肯定是真的,因为这是谁去幻想都不可能去幻想出这种东西来,你说这种能力怎么培养?现在我们还很难搞清楚他这个到底是怎么来的,你去验算他那些式子都需要花很长时间。

  拉曼努金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承认,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另外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有些能力还是在这个培养的范围之外。就是我们要努力,但是不要强求。

  您怎么看待,现在一些媒体对于天才少年的大肆宣传?

  其实,我的这个基本态度就是这么一句话,对于科学的宣传要高调,对于个人的宣传要低调。因为我们很多媒体的毛病,他不懂科学,他也不去讲科学,他突然去讲八卦,比方他尤其喜欢讲,或者是说一个神童一夜成名,或者尤其是说,他当年是神童,后来过得多么不如意。这种是他们特别喜欢报道的。但是这种其实都是非常招人厌烦的。就是如果说,一个人作出很好的成就,那当然很好。但是你应该多去讲这个科学成就本身,尤其是对于年轻的学子,因为你如果这个整天去骚扰人家,还老希望他来接受采访,或者说,用一堆特别鸡血的文字去形容,说这个年轻人马上就要得诺贝尔奖了,诸有此类的,这样是对人的成长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这样实际上对人家是一种干扰。还有另外一类是,年轻的时候,比方他上学很早,然后年轻的时候做了很多的成就,但是后来过得不如意,然后媒体就特别喜欢隔三差五把人家翻出来说一通,这样其实很不道德的。正确地做法是说,如果一个人有了什么科学的成就,你就去宣传这个科学的成就,不要去报道这个个人,不要在个人的私生活上去猛挖一通,那样是很不专业的做法。

  相对于年少成名,很多科学家需要经历很多时间的研究才可以作出成果,而更多的人可能一辈子都默默无闻,如何看待他们的科研贡献呢?

  这里面有两类,有的人是他在世的时候,他那个成果可能压根儿就没有发表,或者发表之后也没有人注意到,但是去世之后很多年,他那个成果终于被人发现了,然后大家发现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比如说,孟德尔就是那样的人,就是那个种豌豆,发现那个遗传规律的孟德尔,他在世的时候,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大约是一个修道院的院长,是一个僧侣,他种了一辈子豌豆,然后发现了一个遗传规律,但是,然后发在一个非常莫名其妙的一个期刊上,也没有人注意到。然后过了几十年之后,有一些新的遗传学家成长起来,然后翻出来,发现,原来前辈早就做过这么一个研究了,这种人他是真正对科学作出伟大贡献的,这个我们当然非常敬佩他。

  在数学这样一个,可以说是你极少见到,上了年纪的人还能作出成果的这么一个地方,但是也有反例,比方说在我节目当中介绍过张益唐,他就是在已经好像失落了很久很久之后,一直在学术界一个很边缘的位置,到了五十多岁,突然作出一个石破天惊的成果,然后震动了整个世界,这样的事情也是有的。比方说我们前来说的哈代,那个英国数学家哈代,就总是说,“我从来没有见到一个年过半百的数学家,能够作出重大成果的。”但是张益唐就是一个反例,所以呢,我们完全不要因为一个人作出成果是早还是迟来对他加以论断。

  还有另外一类呢,就是说,现在很多人都嘲笑自己是搬砖的嘛,科学界也少不了这样的人,就是他做的这个工作,创造性并不是特别高,你可以认为自己是科学事业当中一个螺丝钉,提供了很多数据,但是即使这样,这也是有贡献的,他总之是一个正的贡献嘛,只不过不是那么大而已,我想大家对于一个人的成就应该对他,一个人个声誉,或者说对他的评价,应该跟他的成就相匹配,但是,总体而言,无论任何人,对于科学的贡献,都是一件好事,我们都应该给予相应的尊敬。

  中国近年来作出了不少了科技成果,其中很多的科学家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那么我们有能力独立培养科技人才吗?

  这个是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们国家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这个,我们能不能依靠自己来培养一流的科技人才。这个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你如果看历史,就是首先,中国的科学主要是从外国学来的,就是从晚清我们才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做科学,它是这么这么培养的,然后开始往外派留学生,然后一代代地派留学生。

  实际上我们是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开始向外大规模地派留学生的,但是我们进步速度也很快,就这样过了三代人,到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就得了诺贝尔奖,所以可以说我们这个进步速度简直是太惊人了。

  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到,他们是在美国受的教育然后才得诺贝尔奖,完全由国内教的得诺贝尔奖的,实际上,你要一直等到2015年的屠呦呦,她是完全在国内受的教育,然后又完全在国内做工作,然后得诺贝尔奖。这当然很好,但是这毕竟太早了嘛,那屠呦呦之后的人又会怎么样呢?

  而且呢,你要注意到,屠呦呦的导师,他也是从国外培养回来的。所以这个问题仍然存在,就是说我们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能不能培养。所以我们现在是一个方面提高我们自己的水平,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现在大量地引进海外的一流人才,比方说最近传出消息,朱松纯教授,就是我们科大的前面的校友,他最近可能要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回来,然后担任我国的战略科学家,来开一个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这就是非常好的事情。如果能够成行的话,对我们国家整个的人工智能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助力。

  我们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就是说,我们可以利用的人才,远远不限于中国人,不限于华裔,也不限于是在中国境内,应该是全世界所有的人才,只要能够为我们所用的,我们都要尽量用起来,我们要尊重人才,而且全世界到处去网罗人才,到处去利用人才,在这个方面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就是华为,比如说,华为有一个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的技术叫做极化码Polar code。这个极化码就是哪儿来的呢?是来自于一个土耳其的教授,叫做Arikan,他最初是写了一篇数学论文,来提出这个码,然后华为早就已经注意到。然后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力量,很多工程师,去把这个极化码投入使用。

  然后前年,是在国际的通信的标准化组织3DPP做了一个投票,然后最后把这个极化码选为了5G通信的那个控制码的那个。所以这是第一次有一个中国的企业提出联盟,然后推出了一个由中国主导的一个技术标准。在这个通讯当中的技术标准。后来,任正非非常感谢这位Arikan教授,专门把他请到华为来,发了一个很高的奖,这种就是一种,具有一种开放的心态,你不要看那个开发者是来自什么地方的,只要能够为我所用,我们都要充分地尊重他,充分地利用他。还有,华为在全世界各地建了很多很多的研究院,美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到处都开。

  这其中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是在法国。因为他不在巴黎,还是在一个很偏远的地方。你就问了,“为什么在这么一个奇怪的地方啊?”回答是说,“因为这儿有个大牛,但是他不愿意走,所以他不走你就过去吧。”然后华为就在这儿单独为他建了一个研究院,然后,给他配了很多的配套人员。所以,这才叫做真正的尊重人才,所以我们就要具有这样的胸怀才行。

  这让我想起《三国演义》里面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袁绍去世之后,曹操占领了河北,然后到袁绍的墓前去志哀。哭得非常伤心。然后说,回忆起来当初他和袁绍起兵的时候,大家在互相问,“若事不辑,方面何所可据?”袁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争天下,庶可以济乎?”他谈的是一个地理性的策略。结果曹操的回答说是,“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只要你用道来统御天下的才智之士,那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我想这个才是一个更加广泛的胸怀。是我们现在尤其需要具有的。

  中国目前也面临着较大的人才缺口,当然也有一些地方在提倡减负教育,请问袁老师怎么看呢?

  实际上我已经做了好多次节目来批评这个减负教育,减负,它的这个理念是可以理解的,就是说我们现在中小学生压力太大了,需要减,这个是可以说得通的。但是问题在于你实际减的是什么?然后每次都变成这样一个,因为在他们看起来,那个负担最大的总是数理化,因为这些是硬的科学,你不会就是不会,然后就变成了这个数理化减得越来越弱,然后剩下的都是文科,因为文科那个总是可以,不管通不通,总是可以正着说也可以反着说,那个数理化是硬的,结果就变成了,我们的数理化就变得越来越弱。

  然后还有一些省,那个高考制度改了一下,说物理变成选修,这样可不得了,一大半的人都不学了。所以就造成从这些省招的这些学生,他那个数理基础就变得很弱,以至于有很多的大学的教师都出来抱怨了,说,比方说,我就看到过北京大学数学系原来系主任李忠老师,他说过,“我发现我们这个数学系招进来的好多学生他居然都搞不懂什么叫证明,他分不清证明和定义有什么区别。”就是连个最基本的逻辑思维他都搞不清楚,你简直想不到这些学生是怎么进到大学来的。

  所以这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这个高等教育。因为你这个基础教育的底子不牢嘛,所以最近我有一些朋友,反映现在的中小学的教材,科学方面教材越来越乱,越来越乱,那个概念含糊不清,应该先出哪个概念,后出哪个概念,它顺序跟以前做了很大改变,但是这个越来越糟糕了,他不是按照逻辑推理的顺序来,而是按照他们认为的某种日常生活的顺序来。但是实际上,这样反而是更加不利于人养成一个逻辑思维的习惯。所以有很多有识之士,对这个都是忧心忡忡的。所以我希望一方面我们教育部应该作出改变。另外一方面我们家长们,你至少可以做的是,自己用一个比较好的逻辑体系来教育你的孩子们。或者说我们的同学们,你应该自己去找一些比较好的教材。所以,最后我对同学们有个呼吁,如果你真的是一个天才,那么你应该去自学,天才都是自学出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