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他们在秦陵修文物

他们在秦陵修文物
2020年10月25日 08:11 新浪网 作者 战争事典

  

  秦皇陵位于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中部,“八百里秦川”腹心地带,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地形高阔,山林郁葱,大概是中国最神秘莫测的帝王陵墓。西汉的司马迁早就在《史记》留下一段读之令人震撼的文字:“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世间一切在秦陵地宫都应有尽有。70 多万人耗费数十年,其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有的。直到秦始皇公元前210 年去世时,秦陵仍未完工,但人已死,只能入土为安。更骇人听闻的是,始皇入陵后,秦二世担心筑陵工匠泄密,竟下令“闭中羡, 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以至“无复出者”。至于修建秦陵的人员是否有70万人, 历来存在争议,但在秦末战乱,秦军节节败退时,将领章邯临时组织骊山囚徒为军, 抵抗各地起义军,竟一度挽回败局,可见修建秦陵的纵使没有70 万人,人数也绝对不少。

  尽管秦始皇陵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人们对秦陵地宫中的景象依然浮想联翩, 甚至有人质疑司马迁的记载是否可信。那些日月星辰、山川江海真的存在吗?这些质疑没有持续太久,1974 年,一个偶然的发现,让秦始皇陵再次成为考古界的中心。尽管只是陪葬坑,但那复活的军团,浩浩荡荡的大秦武士,足以让世界震动。

  秦陵兵马俑的发掘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尤其在1974—1987 年期间遭遇了数次劫难,发掘工程甚至几度被叫停。考古队也经历了从“秦俑考古队”到“秦陵考古队”的蜕变。

  秦陵兵马俑发掘前期,一方面,发现一、二、三号坑;另一方面,因发掘工作步骤混乱,出现了一些违规的田野操作,导致外界担心发掘与文物保护的问题,考古队的发掘工作也处于时续时停的“半瘫痪”状态。1979 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开始关注兵马俑的发掘和保护问题。这一年的4 月6—12 日,已停止活动十余年的中国考古学会在西安召开成立大会,并举行第一次年会。随后,夏鼐等16 位学者向中央报告了秦俑发掘情况及存在的隐患。中央接受了专家们的意见,停止秦俑发掘工作,检查总结。10 月1 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兵马俑发掘工作再次被提上日程是1985 年,这一年的2 月4 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受省文物局委托,重新组建“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队”,省文物局于8 月23 日批复,“秦俑坑考古队”改名为“秦陵考古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石兴邦任考古队队长(兼),王学理、袁仲一、吴梓林任副队长。王学理主持考古队日常工作。这标志着持续了11 年的秦俑坑考古队寿终正寝,兵马俑考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就在秦陵兵马俑发掘工作刚恢复不到两年,就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将军俑头颅不翼而飞!

  要知道在秦陵兵马俑出土的近8000 尊陶俑中,将军俑仅有6 尊,十分珍贵, 被列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所幸案发后,当地警方迅速成立特大案件专案组,通过调查,终于在6 月17 日抓获了盗窃将军俑头颅的犯罪嫌疑人王更地,追回了被盗的将军俑头颅。经专家鉴定,这次追回的俑头系秦陵一号坑兵马俑坑出土的八号战车上的将军俑头颅。尽管保住了珍贵文物,但受此事影响,刚开工一年的秦俑发掘工作再度停工。

  将军俑头颅风波过去后,秦陵兵马俑随之迎来它的高光时刻!1987 年12 月11 日,第11 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坑因符合世界文化遗产评定标准的第一、三、四、六项,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兵马俑进行了这样的评价:“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 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 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1988 年后,秦陵兵马俑开始从前期的发掘为主转变为保护为主。两千多年来,兵马俑遭受了焚毁、坍塌,多次山洪冲刷也对其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相关部门开始对秦俑遗址坑进行加固和修缮。1988— 1991 年,根据俑坑的实际情况,采用U 形、H 形、网状钢架等多种机械方法加固, 对俑坑遗址中一些险情较大的地方实施加固治理。1992 年开始,秦俑保护进一步升级,引进了德国无振动钻具,采用钢板相夹法,对原加固过的危块进行重新加固。两千年后,又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合作,采用砂灰锚杆加固的新方法, 对一、二号兵马俑坑及文官俑坑内的几处危块进行治理。秦陵兵马俑遗址的保护项目已通过国家文物局的技术鉴定,得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的评价。

  自1979年后,世界各地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观摩的游人不计其数,却鲜有人知道,今天见到的每一个陶俑,都离不开考古工作者们的辛劳付出。因为发掘之初,兵马俑并非像我们今天见到的这样一个个完好无损地整齐排列着。刚出土时,这些兵马俑几乎没有一件是完整的,如今能看到的陶俑、陶马,都是由几十片甚至百余片陶片粘接起来的。

  文物修复不同于粘接一般工艺品,有专业而严格的流程。当兵马俑出土后,考古工作者们首先要记录每个残破陶片的出土地点、出土形状和出土坐标,还有它与周围文物的相互关系。其次,工作者必须照相、绘图,为后期研究和修复提供可靠的数据与实物资料,也方便以后的文物复位工作。第三,对陶俑进行修复前,考古工作者们需要对修复对象进行全面观察和分析,了解其结构及其附件情况。最后,根据前期一系列准备工作,制定出完整的修复方案才能开工。

  修复兵马俑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考古人员在进行修复时,要先仔细清除粘在陶片及茬口上的泥垢,接着以清水清洗,晾晒或烘干后,根据陶片出土时的编号进行拼对。残片拼对结束后,才能开始把陶片由下而上地顺着茬口逐步粘接。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把陶俑身体分成若干部分进行加固,以免胶体脱落。等胶干后,还要修补俑体表面的裂缝,最后进行做旧处理。今天我们看到的每一个秦俑,都是经过多道工序才完成修复的。

  相比普通陶俑的修复工作,对彩色陶俑的保护和修复是更大的考验。秦俑埋在地下两千余年,经过焚烧、坍塌和山洪冲刷,当时的彩绘大多已消失殆尽,因此,少数还残留着彩绘的陶俑就更显珍贵。可考古人员面临着一个大难题:这些彩俑即使出土也很难保护,尤其是在前期清理泥垢的过程中,只要稍不注意,色彩就会随着土壤而掉落,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保护,这些残存下来的色彩很快便会荡然无存。考古人员拿着有彩绘俑的残片,就如拿到了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为了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兵马俑博物馆决定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合作,从1991 年开始了相关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1999 年3 月, 中德联合在西安召开秦俑及彩绘文物保护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如今,针对彩绘秦俑,已建成彩绘保护修复实验室和金属文物修复室。

  新阶段:在保护中探索

  完成了大量陶俑的复原工作后,考古工作者们还完成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修复还原了秦陵中的重量级文物青铜马车。

  1980 年冬,秦陵西侧发现铜马车坑。两乘造型优美、做工精细、比例准确、马具齐全的青铜马车破土而出,其做工之精,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两千多年前制造的。考古学家宿白将秦陵铜马车称为“青铜之冠”。无论重量、比例、做工,还是历史价值,青铜马车都无愧于这一美誉。青铜马车一组两乘,前后排列,考古人员依出土时的前后顺序将其分别命名为一号车和二号车。一号车为古时的立车,又叫高车、戎车;二号车古称安车,又叫辒辌车。两乘车都为双轮、单辕,前驾为四匹铜马,车上各有铜御官俑一尊。

  一号车和二号车的总重量为23 吨,与真马车的比例为1 比2,体量大且通体彩绘。然而,铜马车的复杂程度也是秦俑文物中无与伦比的!两辆马车的零件加起来多达7000 余件,故而修复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也是少见的。修复铜马车时, 考古人员采用了一系列新工艺方法,对修复难度较大的伞盖还采用了特种合金加强筋及隐蔽加固工艺。文物修复工作者前后用了八年时间,终于将出土时破损成6000 多块碎片的两乘青铜马车复原。1997 年,一号铜马车的修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复原后的铜马车,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也具备学术研究价值,对研究中国古代战车尤其有重要的实证意义。

  

  在以保护为主的新阶段,秦陵兵马俑同样不乏新的发现。1995 年5 月,考古人员在秦始皇陵东南方向的内城发掘了一个东西长40 米、南北宽15 米,面积为600 平方米的陪葬坑,出土了一批罕见的百戏俑。1996 年2 月22 日,有考古证实兵马俑还存在第四个俑坑,但这个四号坑非常神秘,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主流观点推测,该坑因为秦末战争未建成;也有人认为,该坑主要是以活马殉葬,故而无俑;还有人认为,该坑压根就不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关于四号坑,至今迷雾重重。

  2000 年底,秦陵又有新的重大发现,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南部距封土20 米处发现了一个陪葬坑,坑内除了出土陶俑、木车、活马遗骸外,还有青铜钺、陶罐等器物。这个坑为地下坑道式建筑,面积144 平方米,由斜坡门道、前室、后室三部分组成。室内有12 尊大型陶俑,不同于兵马俑坑的武士和将军,这里的陶俑一个个头戴长冠,身穿长襦,腰束革带,脚穿齐头方口浅履,俨然一副文官装扮,故而这个坑又被称为文官俑坑。

  1999 年发现的石铠甲坑、2000 年先后发现的水禽坑和文官俑坑,是秦陵兵马俑保护性发掘阶段的几大新发现,为后世提供了解开秦帝国的历史密码。2009 年6 月13 日,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开始第三次大规模发掘,不同以往的是,这项工程强调,在发掘过程中要注重对文物的保护。

  本文摘自《中国甲胄史图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