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热腾腾的“蒸饭会”来咧!

热腾腾的“蒸饭会”来咧!
2023年11月24日 10:47 新浪网 作者 西安发布

  身着红衣的面花非遗传承人岳若惠挑着自己做的花糕,走进送花糕的队伍。

  老刘给阿根廷小伙何洛讲着送花糕的习俗

  阿根廷小伙何洛和老刘一家合影留念

  “娃呀!你妈叫你回家过会咥蒸饭呢!”还没进村,就听见一声声的乡音吆喝。阵阵的蒸饭香扑鼻而来,一字排开的10口大铁锅蹲在“老油坊”门口,迎接着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

  11月23日是农历的十月十一,是长安区滦镇西留堡村一年一度的“蒸饭会”,头天晚上,家家户户忙着蒸饭,一直忙到深夜,厨房里热气腾腾,米香四溢,村民们要用一锅锅香喷喷的蒸饭宴请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

  “今天是村里的大日子,再忙都要回家一趟,吃一碗母亲做的蒸饭。”专门倒了班从渭南赶回来的小李端着一碗蒸饭边吃边说。

  “蒸饭会”除了吃蒸饭、看大戏,也是娘家给头年新婚女子或是刚生了孩子的女娃送祝福、送花糕的日子。

  一大早,老刘和老伴挑上扁担出门了。作为娘家人的代表,他要给刚生了孩子的外甥女送花糕。

  老刘的扁担不是普通的扁担,而是一根长长的甘蔗。“象征着日子甜甜蜜蜜、节节高!”

  筐里的花糕也不是普通的花糕,是一对双层的寿桃样式的花糕,放在铺满鲜花的小筐里。

  “让小两口的日子跟鲜花一样,看着美,闻着香!”老刘笑得嘴巴都咧到了耳根子。

  更让老刘开心的是,今天陪他送花糕的除了老伴,还有个人高马大的“洋小伙”。

  “‘洋小伙’是刚刚在村口‘捡’的,他是来过会的,听说我要去送花糕,也想体验一下咱的关中民俗,就跟了来。”老刘边说边把扁担交给了“洋小伙”。稍稍平衡了一下扁担,“洋小伙”就轻轻松松地挑了起来。一走一摇,一走一晃,摇曳的步姿惹得村民们拍手叫好。

  “我叫何洛,阿根廷人。我喜欢中国,喜欢西安的传统文化。”身高1.9米的何洛挑着扁担和记者打招呼。

  何洛告诉记者,他来中国前,曾在阿根廷的孔子学院学习过中文,他的中文名字就是学校老师给起的。来中国后去过不少城市,因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在西安扎下了根。这次就是专门过来参加“蒸饭会”的,没想到在村口碰到了刘大爷的送花糕队伍,顺便当了一回“娘家人”。

  “来了西安才知道我的名字跟陕西的一道美食‘饸饹’发音一样。我专门吃了一回,确实好吃。不知道我的中文老师给我起名字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我的名字这么好吃!”何洛的扁担抖起来,思维也跟着跳跃起来。

  一路上,挑着扁担送花糕的队伍一支接一支。筐里的花糕也是花样繁多。

  “看我的花糕咋样?”说话的是面花非遗传承人岳若惠,她也挑着一担花糕。“我这对花糕是娘家妈给刚出嫁的女儿送的,有三层,上面有龙凤呈祥、四季平安、早生贵子的花样寓意。都是母亲对女儿最好的祝福。”

  “送罢花糕来听戏呀!”乡亲们吆喝着往戏台子走。非遗的戏台已经搭起来了,除了听着带劲品着有味的秦腔,还有唢呐、木偶戏、古琴、埙演奏……

  热闹的人群中,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向远道而来的游客介绍着“蒸饭会”。

  “‘蒸饭会’又叫‘忙罢会’,是每年农历十月农忙结束,村民走亲访友,庆祝并分享丰收喜悦的古老纪念活动。”

  “蒸饭是一门古老的手艺,以当地出产的大米配上糯米、红豆、排骨等特制食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至少一整天的时间才能完成。”王智说,“蒸饭会”也是村民们继春节过后的第二次“过年”,家家户户以蒸饭、黄酒招待亲朋好友,在外工作的子女也都要赶回家。大家一边吃蒸饭,一边看大戏聊天。

  王智说,西留堡村蒸饭古会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次专门把非遗舞台搬过来,就是想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让外地游客切身感受这热腾腾的陕西民俗文化。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陕西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