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你好,李焕英》票房突破38亿!猜得到开头,没猜到结尾……

《你好,李焕英》票房突破38亿!猜得到开头,没猜到结尾……
2021年02月23日 14:03 新浪网 作者 墨落说情感

  

  贾玲导演的《你好,李焕英》,票房突破38亿!

  超越《红海行动》的36亿票房,目前位列中国影史票房第六名。

  很有可能超越《唐人3》位居TOP5。

  但怎样都不影响它是春节档电影票房冠军的宝座。

  

  这么好的票房成绩,估计连贾玲本人也没有想到~

  这一部爆款电影,不仅让贾玲成为了中国女导演中最高票房的女导演,而且还让贾玲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01 猜得到开头,没有猜到结尾

  乘着《你好,李焕英》的东风,我也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

  因为早就知道会打“感情牌”,一开始看电影时,并不投入。也看到了一些拙劣的“模仿”痕迹,比如,“穿越”这个题材几乎是影视剧用烂的套路,那首刘德华的“哭吧哭吧不是罪”……

  直到最后十分钟,剧情出现了反转。

  

  贾玲看到年轻时的李焕英缝补丁竟然缝的这样好,忽然意识到哪里出了问题……

  一路哭喊着,去找年轻时的李焕英!

  贾玲的哭声,太有感染力了(真情实感的流露,是多好的演技都演不出来的),听得心为所动~

  

  原来,她妈妈年轻时候不会打补丁,现在这个会打补丁的年轻李焕英是她后来的妈妈!

  她的妈妈也穿越过来的!

  所有的镜头刷刷一遍遍重播……这时候,我的泪水已经隐忍不住的泪奔~

  当年轻的妈妈激动不已地见到自己长大后的闺女,还一直配合着同她演戏,这就是妈妈的爱。(独宠你)

  当看见那么一大坨的贾玲从天而降,不顾自己的小身板,嘴巴里叫着“宝儿”地去迎接,结果自己被妥妥地砸得密不透风~

  这就是妈妈的爱,不会因为你丑你胖你没有成功而嫌弃你~

  

  说实话,在这十分钟的剧情之前,我看到贾玲是那么认真地爱自己的妈妈,努力想让妈妈有一件真正高兴的事(尽管这里面藏着是满满地懊悔)。

  我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一个概念,“是不是百千年来,我们都错误解读的孩子对父母的爱?”

  毕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留下了那么多的“流言”,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到过,我在小时候经常在老人儿们嘴里听到,

  “爸妈爱孩子十分十意,长大了,孩子爱爸妈能有一两分就不错了”

  “娶了媳妇忘了娘,没想到养了个白眼儿狼”

  不管出于一种什么文化,认为“孩子对父母的爱比不上父母对孩子的爱”那就对了!

  我刚要说,终于有一部电影为子女之于父母的爱“平反”了,又看到电影后面的十分钟剧情,忍不住泪奔~

  真的是应了那句话,“猜到了开头,没有猜中结尾”。

  02 《你好,李焕英》是部好电影吗?

  电影毋庸置疑是部好电影,只不过我想说一点个人的看法。

  传统意义上一说到“电影导演”,我们自然地会想到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冯小刚们。

  

  还有曾经辉煌一时的香港电影的导演们,杜琪峰,徐克,王家卫,王晶,陈可辛,吴宇森,尔冬升。

  

  近几年来,电影风向标忽转,变得“接地气”了?

  演员和艺人们频繁转战当导演的层出不穷。

  从作家郭敬明到演员赵薇,从演员吴京到现在的喜剧人贾玲、宋小宝(宋小宝导演了一部电影《发财日记》),电影导演的门槛在逐步降低......

  这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但也不能说是一件坏事。

  一方面人们整体生活质量提高,都想去电影院看一部电影来休闲人生,看得个稀里哗啦,过瘾就好!

  一方面,艺术本来就源于生活,每个人的故事和情感都是真实的,独一无二的,如果有能力我还想拍一部自己的故事人生呢~

  可问题就出在这里了,转型出来的导演们大多会困囿于当下的一部作品,难再有佳作。

  这也是专业电影导演和“业余电影导演”的区别。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是电影市场向好的趋势,可也想进到电影院看到一部“好电影”,而不是鱼龙混珠~

  

  春节去电影院,仅看到了三部电影上档,《你好,李焕英》《唐人3》《刺杀小说家》。

  《唐人》系列还能走多久我不知道,但我真的很怀念王宝强认真演戏十年前的样子~

  《刺杀小说家》据说也是京圈文化大力扶持的电影,投入大,宣传多,却仅得几亿票房。

  相比《你好,李焕英》口碑票房双丰收,更接地气的感情牌电影,京圈众人忙着宣传的《刺杀》显然输得有点惨了。

  三部电影,一部看多了无味,一部太生疏,剩下一部既搞笑又欢乐的“熟人”贾玲的《你好,李焕英》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03 建立批判性思维

  很多人看到我前面这样说,会觉得是在“贬”《你好,李焕英》。

  我认为恰是太多褒奖的声音,很可能会掩盖一部好电影真正的意义。

  现在媒体、杂志、公号上发的多是前者(好听的话,谁不想听嘛~),却少了对于电影最客观的认知。

  看电影几乎可等同于读一本书籍,有的书你常读常新,看了一遍还想再看一遍;有的书,你读完一遍故事情节,就不愿意再翻看了。

  为什么大部分侦探小说速朽?因为它们只有一次的快感,读完一次,悬念破解,你就不想读了。

  显然,“业余导演”们产生的大多是后面的电影。

  当然,人各有好,此仅一家之言。

  

  中国人喜欢写人情稿子,因为便于维护圈里关系。

  电影里包贝尔的老婆包文倩之所以得到“原创诗人”一角,很大程度是因为贾玲曾经在包贝尔做的两部网剧《欢喜密探》《欢喜猎人》里有不少的戏份(在此之前,贾玲少有好的影视资源)。

  现在她请来包文婧饰演配角,也算是“投桃报李”了。

  电影如此,电影的“兄弟”影评更是如此。

  一篇阅读量高的影评软文带来的效益,远比阅读量带来的效益更多。他们发觉人情稿子不但来钱容易,许多影宣和平台也更喜欢接受。

  

  但“人情”大量出现,不仅破坏了观影者的初心,也进一步挤压了批判性影评的言说空间。

  比如,像这样一部主打“母爱”的电影,主流价值观的正能量传送,怎还容得你说一个“不”字?

  那真的是天理情理难容了~难道你不孝顺?难道你认为母爱不伟大?

  如果如此扭曲判断,我真的该怀疑一下大氛围下的文化输出了。

  我不希望电影只生产“安全线”以内的东西,也不希望看到影评人不敢发出真实的声音(就事论事,与这部电影无关),成为电影的附庸。

  总而言之,正如《小马过河》,“既不像老牛说得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得那样深”。

  (作者:墨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