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这大概是所有东亚家庭走不出的困境

这大概是所有东亚家庭走不出的困境
2024年04月23日 21:10 新浪网 作者 Agent阿神

  明明已经看完好几天了,可还是觉得后劲好大……

  有一些小时候的负面情绪,我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再记起来了——

  直到看了前两天刚上映的《年少日记》,我才发现自己并没有忘记,它们只是小心翼翼地藏了起来。

  这部好评如潮的电影的确名副其实,尽管技巧、节奏等方面都不算出类拔萃,但它充分道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语:

  一次死亡,一段青春,一份慰藉,以及无数人的困境。

  对我来说,《年少日记》最大的作用,是提起了年少时关于自我价值的评判,这种不断修正的判断,其影响会延续至成年后乃至整整一生。

  世上没有几个真正的天之骄子,更多都只是平凡的普通人……我们确实没那么重要,可与此同时,我们每个人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前方剧透预警!

  中学老师郑Sir最近过得很糟糕,除了管不好学生外,他还在面临婚姻危机和父亲病危。

  某天他发现了一封没有署名的遗书,为了找出这位有意轻生的学生,郑Sir翻出了埋藏多年的日记本,试图从中找到蛛丝马迹,而尘封已久的回忆也如浪潮般袭来……

  平心而论,《年少日记》算不上一眼惊艳的电影。

  它片如其名,就像一本小学生写的流水账日记一样,把过去和现在所发生的事情,用足够克制的生活化语言娓娓道来,除了两条易懂的时间线和一个小“反转”外,没有任何起伏。

  可也正因如此,电影的表达力和感染力非常有分量,并且足够接地气。

  它不是那种普通观众难以理解的文艺闷片,而是罕见的、绝大多数人都能找到共鸣的香港电影。

  影片中前段最大的看点,无疑是10岁男孩郑有杰,因为他实在太普通、太可怜了,很难不让人同情和怜惜。

  郑有杰身处于一个条件优渥但缺乏关爱的家庭中,父亲只偏爱聪明、听话、成绩好的弟弟郑有俊,却对自己连打带骂,认为是没用的垃圾,母亲无力改变,只能听之任之……

  唯一关心、认可郑有杰的人,恐怕只有他的钢琴老师陈小姐了。

  而当陈小姐被替换、弟弟不愿多陪伴、连爸爸都不再打自己后,郑有杰迅速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年少日记》准确抓取了郑有杰那段生活里的细节,让许多观众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包括我在内。

  倒不是说我有着类似的童年(我要比郑有杰幸运和幸福多了),而是说郑有杰慢慢走向跳楼的心理历程,像我们这类容易自轻自厌的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感同身受

  年幼时,父母掌管着一切,碰到压力和郁结无法排解时,道歉、自残乃至轻生,是我们为数不多的应对与报复方式。

  这源于我们对“自我价值”的不当评估——

  我是不是真的很没用?我对别人来说一点都不重要?就算我死了,也不会有人记得我吧?

  《年少日记》里唯一一处反转,是在中前段有意“误导”观众,让大家以为郑老师就是童年凄惨的郑有杰。

  直到真相揭晓,观众们才明白郑Sir其实是弟弟郑友俊,郑有杰的生命早已定格在了10岁。

  这个设计十分巧妙。

  从叙事效果来说,当我们认为郑有杰长大成人时,心里会预先觉得他尽量克服了困难,“结果”至少是最不坏的,这样在在得知真相时,悲伤与绝望才会更为强烈地袭来。

  而从角色和意象来讲,该设计也让哥哥和弟弟逐渐融合成了一个人,即便他们的“人设”截然相反,可他们的痛苦和折磨是相通的,活下来的郑友俊最终“继承”了哥哥的负面遗产,成了一个不会让父亲满意的普通人。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父亲郑自雄所象征的代际问题了,这也是许许多多人走不出的原生家庭困境

  说句实在话,我们之前的每一代孩子都是这么过来的。

  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践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真正关心、在乎孩子是怎么想、有什么感受,反而是少见的事。

  郑自雄不过是复刻了自己幼小的成长之路,他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他对“成功”的路径依赖,会换来“长子跳楼、妻子离开、次子放弃上进”的结果。

  如今许多长辈恐怕都会有这种困惑……归根结底就四个字:时代变了。

  我们所处的巨变时代,节奏越来越快、信息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逼仄、人越活越“明白”,这使得长期存在于家庭里不断延续轮回的代际问题,正变得前所未有的敏感和严峻(看看如今日益走高的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就明白了)。

  问题一直都存在,只是过去一直不被当做问题,但问题一直不解决的话,它迟早会成为避无可避的问题。

  《年少日记》就给出了这种家庭问题的影响:

  郑有俊选择封存过去的记忆,看似正常地长大了,可等他婚后要当爸爸时,他“缺爱”的过往和“爱无能”的本质,总会出来连本带利地收回一切美好。

  我不由得想起了现在屡创新低的结婚率和生育率——

  诚然,许多年轻人是迫于经济生活压力难以婚育,但也真的是有不少人,是因为自己糟糕的成长经历,以及不想把那个代际问题传下去,才放弃婚育的。

  随着年龄渐长,我们都学会了与自己和解,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是充分认识到自己没那么了不起(现在层出不穷的“自嘲”笑话段子就是其表现)……

  可实际上,很多人并没真正跨过那道坎。

  《年少日记》告诉我们,不要遗忘那些过去的不堪和创伤,而应该面对它、铭记它、接受它。

  我们每个人,即轻于鸿毛,又重于泰山。

  好好爱自己和身边值得爱的人吧,希望你已经成为、或者将能成为自己想变成的大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云南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