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一个“演员型导演”的类型片尝试|专访《扫黑·决战》导演吕聿来

一个“演员型导演”的类型片尝试|专访《扫黑·决战》导演吕聿来
2021年05月09日 20:33 新浪网 作者 骨朵网络影视

  文│77

  五一档诸多类型的电影厮杀,《扫黑·决战》类处扫黑除恶,题材本就少见,再加上定档时间略晚,排片上也不占优势。起手慢人一步,实在不是个好开局,导演吕聿来不敢预期票房,怕到时候伤心失望,他也不敢看票房走势,消息都是从群或者宣传那边听来的。骨朵采访他的那天,电影的票房刚刚破亿。

  不过在“后五一档”时期,《扫黑·决战》有了逆袭的趋势

  在尺度、真实性、社会性话题等的轮番发酵下,《扫黑·决战》开始实现翻盘:同档期口碑第二,单日票房连续上涨,票房于今日突破2亿。上座率和排片比较五一档开始前明显增加,目前已有黑马之势。

  无论从题材还是电影中的爽点来看,《扫黑·决战》都无疑是部硬核犯罪片,故事涉及毒品泛滥、高利放贷、暴力催债、官商勾结等明暗博弈,打戏也拳拳到肉,处处透着犯罪动作片的铁血底色。可拍出这样一部大尺度电影的吕聿来,其实是位演员,而且是演文艺片出道的

  导演吕聿来

  入行多年,吕聿来参演的大多是文艺片,凭借文艺片去过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电影节,导演系研究生毕业后,他执导的第一部作品《桃源》也是文艺电影。最近两年,观众熟悉他更多是通过网剧,悬疑剧《失踪人口》和《摩天大楼》中,他饰演的角色都很耐人寻味。 

  吕聿来本人也和他的角色气质相近,语气平缓温柔,有种娓娓道来的故事感。跟其电影相似又不同,像一团蓬松柔软的棉花,内里也有攒成一块的、很难被捏动的芯。

  故事:

  多线展开、一线收拢,文武斗结局

  《扫黑·决战》是爱奇艺今年出品的首部院线电影,自缉毒题材刑侦剧《破冰行动》和爆款悬疑剧《隐秘的角落》后,爱奇艺对现实主义题材的深入来到了电影领域,再趟类型红海。根据《扫黑·决战》口碑和票房的长尾效应来看,爱奇艺影业“以现实主义为底色,侧重作品的本土性、创新性、情感性与思想表达”这一战略成果初步得到验证

  《扫黑·决战》是爱奇艺2020-2021原创电影院线新片片单中的一部,片单还包括《彷徨之刃》《看不见的客人》《绝地追击》等13部电影作品在内,类型涵盖动作、犯罪、悬疑、青春等多元化商业类型。长此以往,院线或将持续迎来互联网公司入局的新模式。 

  吕聿来回忆,当时爱奇艺影业总裁亚宁拿着《扫黑·决战》找到自己时,这个项目还只有一个题材方向,连剧本都没有,所以吕聿来是从做剧本开始进入的。《扫黑·决战》涉及的故事和人物繁多,想要捋出一条脉络并非易事,他又没有拍摄犯罪动作题材的经验,无论剧本阶段还是拍摄阶段,都有面临一些难题。 

  电影上映后,吕聿来看到有观众评论说,调查专案组只有四个人——“显得很弱”。

  “其实要介绍四个人已经很复杂了。因为电影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空间去展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只能是简单介绍。所以当时也是基于这个考虑,安排了这四个人(担任主线破案任务)。” 

  《扫黑·决战》开篇的任务就是介绍人物,要让专案组、事发地魏河县的当地官员还有受害者悉数登场,三方“挤”在一起,难免显得线索多而杂。但越到后面故事线收紧,就越会清晰起来。由繁到简、拨开云雾,这是吕聿来做剧本时的思路。

  “我们的人物有很多,没办法让观众的思绪一直跟着单个人走,所以就用事件来切入。用最开始的拆迁事件把关键人物都带出来,再到后面的埋尸事件、刘立军的高利贷事件”,由此梳理清楚每条线,展露人物性格。

  还有观众对电影的结局设计表示不解,明明是由多方缠斗的大事件开头,却以专案组组长宋一锐和黑恶势力头目孙志彪的1v1打戏收尾,颇有点“大开小合”的意味。

  但吕聿来表示,这一结局其实和电影片名暗合。

  “我们叫《扫黑·决战》,最后肯定就会出现一个终极较量,相当于姜武(宋一锐)要对抗金世佳(孙志彪)这样一个作为‘黑’的代表,和张颂文(曹志远)这样一个作为保护伞的代表,他要对决的是这两个人。”姜武和金世佳的打戏是武斗,和张颂文的言语交锋是文斗,两轮、三人闭环,才是《扫黑·决战》的完整结局。“但是可能因为视觉上的刺激,观众对打戏的感受会比较强烈一点,觉得打戏完了就结束了,其实后面还有一场文戏的决斗。”

  电影上映后不少人很难想象,这样一部招招见血、拳拳到肉的电影是文绉绉的吕聿来拍出来的,他的书生气似乎在这部电影中完全不见踪影。其实从接到这个项目开始,吕聿来一直处在压力当中,电影中的很多环节和事务都是之前从没做过的,很有挑战,所以他把重点完全放在了“如何顺利拍完这部片子”上,尽量把剧本内容百分百地呈现出来,让观众看到真实的扫黑历程,而没有去释放一些个人气质。

  演员:

  金世佳形象变化大,张颂文的无剧本独白更长

  在演员方面,《扫黑·决战》说服姜武和张颂文参演的过程并不算十分顺利。

  一来时间比较紧张,加上又是疫情期间,在各方面都不是很完善,多少显得有点仓促。“所以第一次去找张颂文老师的时候,他其实对剧本不是很满意,但是我们也没有放弃,继续改剧本再给他看到满意为止,过程中他也给我们提了很多意见。姜武老师那边差不多也是这个样子。”

  演员阵容是由主创共同讨论决定的,姜武和张颂文,包括年轻些的金世佳,都是很有想法或个性的演员。《扫黑·决战》边拍边进行剧本围读,很多故事和人物细节是他们一起增补的,在拿到角色之后,大家都会找一个属于自己的贴近角色的方法。

  特别是金世佳,大家对他的印象有了非常大的改观,因为他之前基本没有演过类似角色,所以他拿到这个剧本时挺兴奋的。可能张颂文老师还好,之前演过《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大家对他会有一点熟悉的印象,但是金世佳(最终呈现的效果)完全没有,都是靠他自己去琢磨、去体验,找到跟角色共通的地方。”

  虽然观众对张颂文有《风雨云》中唐主任的印象在先,但他在《扫黑·决战》中再演领导干部,还是能刷新大家对表演上限的认知。电影曾曝光过一个“曹志远的忏悔”彩蛋,张颂文凭借七分钟无剧本即兴表演登上热搜。在这七分四十秒中,他细数曹志远由有志青年堕落到地方势力保护伞的经过,大到行为动机,小到妄图通过放生抵消罪孽这种细节一应俱全,堪称纪录片式的表演。

  而实际上,这段无剧本即兴表演的时间还要更长

  “那场戏完全是张老师自己的发挥。那天拍完他哭的那场戏之后,他说其实对这个人物还有一些想说的话,就让我们把摄影机摆好对着他,然后开始做一个类似于人生回顾的自白。其实他说了20分钟,当时我们大家都震惊了,可能你平常拿着稿子念20分钟都是一个挑战,他完全无稿,自己一边想一边说,当时真的完全进入了角色的状态,我觉得他就是曹志远。”

  演员们想法充足可以互相给予能量,但相应的,表演上都属于不太“可控”的类型。吕聿来想要平衡他们确实是个挑战,比如他们如果现场想加一些新的想法之类的,可能就会对原来的拍摄计划造成影响。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会给整部戏带来很多惊喜

  也许自己也是演员出身的缘故,吕聿来特别能理解他们的想法跟感受,也更愿意从演员的角度出发,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度。

  “比如有时演员萌生了一个想法,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现或者没有演出来,他就会觉得很沮丧、很遗憾,所以我还是希望尽量能让他们发挥出想发挥的。还有我觉得他们都是很好的演员,不是没有经验的新人演员,他们的想法肯定有他们的道理。”

  相比一些雷厉风行的导演,吕聿来并不强势,他有“演员型导演”的细腻。

  希望做一名职业导演,不全凭兴趣来

  吕聿来本科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毕业后一直在演戏,他的出道作是顾长卫执导的电影《孔雀》,后来的《马背上的法庭》《红色康拜因》《无蝉的夏天》等也多是文艺片。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电影节都去过了,对于演员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殊荣,但同时,他也感觉到自己一直被局限在文艺片的圈子里。

  “慢慢到后来,其实还是因为没有那么多戏来找我了,文艺片不像以前那么多了,商业化的东西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跟认可。简单说就是拍戏的时候没有那么多了,有很多自己的时间,就想自己干点什么。” 吕聿来本科学的就是编剧,对创作本身有感情在,他还是希望自己能做一些跟创作相关的事情,于是又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成为了一名新生代导演。

  如果非要吕聿来选出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从个人角度出发,他会更喜欢比较现实的题材,比如讲家庭关系、情感伦理的。但读了导演系之后,他更多地希望自己能从职业角度出发,不是说一定要去做一个自己喜欢的题材,而是给到他的所有题材,他都能尽量去发掘自己的兴趣点,而不是当一名纯粹的作者导演。就和拍摄《扫黑·决战》时一样,把不属于电影的作者特质收回去。

  “我们上本科时交作业,大家做的故事可能都不好,但是编剧老师对所有故事都感兴趣,他说‘所有的故事都有成为好故事的潜能,只是要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挖掘出它好的地方’。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如果是吕聿来完全不喜欢的题材,他不会接。

  《失踪人口》

  电影和网剧在吕聿来看来没有本质区别,他跟很多观众一样喜欢去年大热的诸多高分悬疑剧,完全不排斥之后执导网剧。他不怎么给自己做规划,手头上有什么就做什么,不会刻意顺应所谓潮流。

  这两年除了当导演,他还出演了两部网剧《失踪人口》和《摩天大楼》,恰巧这两部作品都以悬疑因素为主。倒不是刻意为之,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题材就找上我了”。在五一档的另一部悬疑电影《秘密访客》中,他也有过短暂出演,充当了电影的“悬疑分子”之一。

  给到吕聿来一个角色演的时候,他会对角色有表达欲,“你在演那个角色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不一样的东西,那个时候我就不是我了。”但吕聿来本身不是一个很有表达欲的人,本人不怎么擅于总结,不善“应付”采访和宣传,他明显是个内化的人

  “可能就像大家说的,为什么这个片子看不到‘我’,其实我在写剧本和拍摄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地带进一些我自己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可能并不一定适合这个片子,比如不太实际或者说不太实用,工作伙伴都会一一指出来。所以还是要感谢《扫黑·决战》的出品方、制片人、监制,他们在前期后期都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特别好的建议。”

  拍摄《扫黑·决战》给吕聿来带来的最大感受也在于此: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目标和任务,而身为导演更要特别清楚自己的目标跟任务是什么,比如要拍一个什么气质的电影、最想传达的内容等等,重点一定要清晰。

  “虽然我是导演,但是电影不是纯粹个人创作的东西,不是作者电影这种概念。包括跟演员等等主创沟通时也会有这种感受,如果真的完全按我的意思来,最终呈现的并不一定适合。”吕聿来把自己“打散”、“拆解”,融入到电影的各个环节中,他的个性在其中并不鲜明,但是润物无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