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题材拓展,叙事创新,多类型叠加的先锋式青春剧丨《机智的上半场》主创专访

题材拓展,叙事创新,多类型叠加的先锋式青春剧丨《机智的上半场》主创专访
2021年09月06日 22:41 新浪网 作者 骨朵网络影视

  文│霜绛

  故事发生在雾气弥漫的山城里,四位传媒大学的女大学生在5438号女生宿舍不期而遇。女孩们个性鲜明,一个是恋爱脑的学霸、一个是乐于管事儿的“大姐”、一个自带公主病、一个是高颜值富二代,性格迥异的她们各自心里都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出于家庭或是无疾而终的爱情。未来24集的主题大学生活就在这样各怀心事、矛盾重重的相遇中拉开了序幕。

  “和解”是这个青春故事的关键词,一张便利贴就能够把年轻女孩们的是非恩怨全然消弭,却也能在下一秒“战火再起”,四个女孩就在这样你来我往的交手中与彼此和解,也带着剧外的无数同龄人一起,与自己和解。《机智的上半场》创新性的以话题+单元的叙事方式将女性视角下的青春成长故事娓娓道来,在“小框架”的内容里解读着属于一个群体的“大情怀”。

  剧集表现不负厚望,作为一部轻体量的青春剧,在大剧霸屏的暑期档,《机智的上半场》以“高设定”突围而出,热度斐然。从口碑方面可以看到,观众对这部剧的正向评价在剧情、道具、场景、演员、CP感等等多个层面都有分布,很多观众在剧评中一半写角色,一半写自己,剧集内容所引发的社会价值正在孵化。

  热播之际,骨朵采访了《机智的上半场》的制片人张博和导演黎志,希望能在主创的解读中窥得一部先锋式青春剧的创作密码。

  正如张博所说,“这个剧的主题意义很深刻,它可以把故事讲得往前走那么小半步,让更多的年轻人能感知到一些正向的价值观,能获得一些正向能量的吸取,这对我们来讲是比较有意义的事。”

  主题先行

  基于社会真实的创作初衷

  《机智的上半场》选择了单元、话题与群像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单集一个主题,以某一个角色视角为主线讲述她的故事,对于这种呈现方式,黎志表示,“我们每一集都有一个相对封闭的叙事特点,在这一集里头有一个故事比较完整的起承转合,所以这部剧它既有一个从大一到大四线性的时间顺序,等于时间推演,其中主人公的成长也是一条暗线。”在大的时间轴上,要用每个单元的小故事去串联,在小故事中,要看到人物关系的变化,又要看到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同时还要看到独立的时间,“这个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是一个比较困难的,或者说是比较高的技术指标的要求。”

  每一个小故事都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跳出了青春、偶像感的局限,将着眼点落在更深层次的思考之中,诸如“边界感”“新闻真实性”等一些社会现象、人生价值、媒介属性等等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主题,单元剧情则是在这样的主题下进行延伸的。

  黎志表示,“我们会去思考大一到大四每一个学年大概会有的一个成长话题,或是可能基于某个曾经的真实新闻事件,我们从中得到一些灵感来进行戏剧性的编制。因为我们希望能把这个主题尽量做到深刻一点,所以一开始就定下来了‘主题先行’的这么一个模式,它自然而然就成了一个单元形式的剧。”

  与这种“现实转化”一脉相承的,是人设的塑造,以5438宿舍的四位女孩为例,她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又塑造出不同的行事作风和性格特征,最终衍生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而就是这个被戏剧化的女生宿舍,却好像在每一所大学里都真实存在着,住在里面的每一个人都能在身边找到原型。

  据黎志介绍,“编剧团队采访了不少的95后,也就是跟具体的角色年龄相仿的女孩的方方面面,从他们大学时期的个体经历,到原生家庭,到一些他们此时此刻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对于很多事情的一些理解和判断。我们还是做了很多的调研工作,去试图找到一些有趣的或者有代表性的案例,来作用到剧本和人物的塑造里。”

  在主创看来,他们希望角色能够各自拥有自己鲜明的特征跟个性,可以在这样一个群像戏里尽可能看到青春丰富的面貌以及成长各种可能性,甚至部分角色的某些点或许不是大多数人共有的,是相对的“异类”,但是在剧中他们同样被关注着,“比如他为什么会这样,他又有怎样的思维过程。其实我们也是希望,能够在这样的一个群像的生态里,让大家看到每一种性格色彩,每一个个体都是有它的来处、它的成因,并且有它的可爱之处,能够对生活或对周遭的环境、对周遭的朋友和这个世界多一些体察跟包容。”

  触达观众的

  是创作者与内容的共情

  现实为内容赋能,内容必然也就承担着高度还原现实的责任。据黎志介绍,“接地气”和“真实反映生活”是《机智的上半场》在一开始就统一下来的整体风格,这既是主创们在创作剧本阶段进行剧情铺设的功课,也是具体到每一场戏、每一个镜头的场景、服饰、道具中,从各个层面贴近真实生活的样貌。

  “我们在一开始就列了一个表,这个表上面能够很清楚地看到每一个人从生活习惯到一些具体跟他相关的一些道具的情况,这些最后能够作用到整个人物的塑造以及风格的体现上。”

  比如喜欢看美剧的夏朗朗看的是“生肉”,这是围绕她的学霸人设,杨嘉倩是唯一一个包了书皮的人,这是基于她家教严格的乖乖女人设,以及逐年增多的宿舍物品等等,此般种种皆是源自主创对戏剧情节的生活化理解,以及对每个角色所生发出的同理心与信念感。

  同时,作为一部群像剧,这部剧启用了很多青年演员,这些成长于争议声中的年轻演员们似乎在这部戏里找到了“舒适区”,不仅发挥出彩,还在理解生活本身的前提下,与角色达成了高度共情。

  关于选角标准,黎志介绍道,“其实我们一直看中的都是两个维度,一个是演员跟角色某一部分的契合,不管是性格特征,或者是外形,或者是其它某一部分,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利用到他们自身的一些特性来对角色进行塑造。另外一个维度就是年轻演员的塑造能力,这也就是我们一开始会见面、试戏的一个原因,我们希望能够看到演员对于各种戏剧性行径的消化能力,以及在塑造上面有没有一些基本的技巧和可能性。”

  在黎志看来,现在的演员和角色都具备着一定程度的贴合,这种“贴合”对演员的塑造能力有着极大的加持作用,“比如说范轻舟的演员梁靖康,他本人在生活中就有范轻舟那种慢一拍的节奏感,所以我觉得他跟角色就已经有互通的一个部分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怎么去让他在自己心里建立这个连接,去理解这个角色的每一个情境,对他来说能完成就相对不错的塑造,其他演员也都是这样,贴合度和能力兼备,才生动了我们的故事。”

  关于与情节的共情,黎志也举了一个例子,“夏朗朗有一场戏,是比较大的一个分别的段落,有比较丰沛的一个情绪的外露,这场戏从演员到我自己都投入了很真挚的情感。”据他介绍,原本要拍摄的只是两个人站在校园里的道路两端,彼此讲述一番告别的话,但为了让现场的氛围以及演员的情绪到位,他们让机器先跟随演员在校园里走了两分钟,“其实那两分钟的戏我们都没有剪进正片里,就是两个演员彼此没有说话,就这么在校园道路上漫步,走着走着,就到最后一刻的告别。这真的很像我们真实生活的一个情境,我也是在两个演员步行的过程中真实感受到了很多复杂又深刻的情绪,到他们正式开始演的那一刻我就绷不住了,所以(眼泪)就跟着情绪倾泻而出。”

  自然,角色CP感的营造也离不开演员塑造的加成。面对“小皇虞CP”和“饭饭CP”颇受关注的现状,黎志表示,“我觉得首先跟角色的魅力有关系,当然还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演员的属性给这个角色的加分。”

  对此,张博也分享道,“我觉得之所以CP会这么火,恰恰就因为我们是一个不单单只讲爱情的剧,大家其实无形之中会被家庭、友情等其他线索影响和带入情绪。也就是说,观众先认可这个人,带着对这个人的认知再去作用到他的CP线上,就会更加的认可。”

  群像+话题+单元

  青春校园题材的先行者

  “不止于爱情”是《机智的上半场》在青春校园题材中脱颖而出的一个亮点,在主创看来,青春成长的课题是多纬度的,爱情只是其中一个单一的戏剧元素,而不会成为完全的主题,“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那个人生阶段,那个阶段会有爱情,也会有友情、亲情,由此才会构成一个更完整、更丰富的青春成长的课题。”

  女性视角层面,《机智的上半场》也和当下市场上的其它女性群像剧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最直观的就是主角年龄层的选取。这部剧聚焦于刚刚成年的女大学生,明显区别于目前在内容市场中被关注较多的职场女性,谈到这么做的原因,黎志表示,“这个阶段其实是三观发生激烈碰撞,或者说三观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的时期,她们所面临的的困境和话题都是这个年龄段所独有的,也是我们想要关注和引导的。”

  内容之外,《机智的上半场》在叙事形式层面的创新也是极具先锋意义的,“这个戏最大的创新跟探索是在于群像剧要结合话题剧和单元剧,它又不是一个情景剧式的,在一个封闭固定的场所里头去创作情节和故事,它还是一个传统剧集,有时间的推演,但同时要完成每一个单元的故事,所以它的难度和创新是在于这几种类型的融合上。”张博表示,“群像剧、话题剧、单元剧对平台来说都是非常难推的,这部剧恰恰把他们叠加在了一起。”

  此外,片尾彩蛋也是留给观众的小惊喜,据黎志介绍,彩蛋通常有两种作用,一种是为后面的叙事做一个钩子,打出悬念。第二种作用则是提供另外一个视角,因为它放在片尾落版之后,原本这一集的故事已经打点了,但是彩蛋的出现会让观众在原本以为已经结束的内容里看到另外一个维度的讲述,“我们也是希望大家可以更多的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可能性、去看待周遭的生活,这种体验也是我们的一个目的。”

  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这种创新探索最终呈现出了令人惊喜的成果,在核心受众为女性的前提下,平台实际监测到的受众组成中不乏大量男性观众,其所占比例在青春剧的男性受众中是很高的,达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圈意义。张博表示,“这个剧传达的价值观虽然发生在大学,但其实也有一些社会的投射,圈层之外一些的观众也可以感知到并且给出积极的反馈。”

  对主创们来说,观众的正面评价让他们看到了创作意义实现,“我看到了一些评论,有很多人看过剧之后觉得‘青春还是要努力往前冲一把’,也有很多人说‘忽然想我的父母了’‘我要去关心一下父母’等等。看到这样的一些反馈,我觉得对这些小迷茫的年轻人来说,如果某一个点能够触动他,可以让他更快地跟这个世界和解,更快地学会自洽,包括能够对代际关系的观察带来一个窗口,那我们就是值得的。”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