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深度】潘诺:欧盟推出疫后“重振计划”的台前与台后

【深度】潘诺:欧盟推出疫后“重振计划”的台前与台后
2020年08月13日 17:00 新浪网 作者 盘古智库

  本文大约910字,读完约23分钟

  

  近年来的欧洲建设有些停滞不前,欧盟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默克尔与马克龙此番联手,全力推出“重振计划”,突破了现行的欧盟财政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意义重大。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形容道,这是一场“哥白尼式的进化”。

  本文作者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国银行巴黎分行高级顾问潘诺。

  

  三月初在欧洲爆发至五月中下旬开始放缓的疫情,对欧盟区内的经济造成了重创,约20万人死亡,期间曾出现成员国之间缺乏协调与互助的事例。目前,欧洲建设面临不进则退的局面。

  正常情况下,今年恰好要编制欧盟 2021 - 2027年预算,27个成员国要解决的棘手问题是,如何填补英国脱欧后出现的约100亿欧元的份额窟窿。因疫情所引发的危机,增加了编制这个预算的复杂性。欧盟于二月份开始做预算酝酿时,内部已经产生了分歧:以北欧国家认为,不应继续扩大预算规模;中、南欧国家提出,应推出一项庞大的财政计划以应对当前的局面。

  去年产生的、以冯德莱恩为主席的欧盟委员会雄心勃勃,准备启动一系列的改革振兴措施。但是,如果新的七年预算不提供财政手段支持,其施政设想将会落空。而且,当前要解决众多的经济难题,并回应成员国的期待,这是欧盟所处的窘境。

  如何突破?终于,德法两国于5月18日达成共识,倡议推出7500亿欧元的“重振计划”,帮助成员国重建经济。欧委会随即于5月28日提出了1.1万亿欧元的新预算草案。两项安排互为补充,总金额约1.8万亿欧元,成为欧盟克服当前困难和保证未来七年发展的财政手段。

  欧盟的预算流程是:峰会定框架,欧委会予细化,欧洲议会表决通过。疫情后,欧盟于7月17日举行了的首次现场峰会,议题便是新预算和“重振计划”。

  这次峰会原定开两天,结果却连续开了五天四夜,从17日下午开到21日上午5时31分近90个小时,打破了20年来欧盟峰会的时长记录,1.8万亿欧元终于“成交”(Deal!–此语为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的感叹)。

  回顾这次欧盟峰会的讨论,可以加深人们对其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和变化的认识。

  一、出台“重振计划”是

  推动欧盟一体化的又一里程碑

  欧盟峰会通过的预算和“重振计划”,尽管其中的内容还会有调整,但框架不会改变。如果说,欧盟通过预算是例行公事,通过“重振计划”却是首次。这个计划的遵循的原则和结构对欧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重振计划”的举措是制度性突破

  欧洲的联合由多方面的元素组成,迄今为止主推经济与货币,但财政联合一直是短板,妨碍了经济与货币政策发力。“重振计划”变革了欧盟的财政制度。

  1) 成功组合“资助 + 贷款”是计划的精髓

  这是一次讨论预算的峰会,但热点却是德法倡议的7500亿欧元的“重振计划”。与会国家之间发生矛盾的焦点在于,是否同意对资金安排做变革。德法的建议是,其中5000亿欧元以资助方式支持困难国家,2500亿欧元以贷款方式向有需要国提供支持。在欧盟,这样的安排是首例,改变了成员国之间的财政关系,所以说是革新。

  为实现这项安排,要解决两个大前提:1)是否同意以资助方式支持困难国家;2)是否同意将资助的额度定为5000亿欧元。

  (1)资助否?现阶段,在疫情和经济困难的打击下,许多成员国光靠贷款难以纾困自救,故希望抱团取暖,以得到富裕国家的帮助。考虑到这个现实,德法才提出资助 + 贷款的倡议。对此,小部分成员国开始时予拒绝,最终还是有条件同意。

  (2)5000亿欧元的资助金额否?德法方案提出,资金的大头要放在资助上。反对的国家坚持将之压缩到越少越好。因此,几轮的谈判将此金额做阶梯式的压降。当金额压到4000亿时,马克龙拍案而起,称之为底线。最后,峰会敲定的平衡点是3900亿欧元的资助 + 3600欧元的贷款。

  于是,计划的7500亿欧元总额度没有变化,资助与贷款的组合也不变,只是组合比例有了较大的调整。妥协是过程,其结果是催生了资助的方式,产生了欧盟预算资助困难成员国的先例。

  2)三大支柱是计划的骨架

  “重振计划”的款项将分配给受益国,用以充实为完成新预算的各项目标所需资金。其中30%的金额将用在克服气候变暖的项目上。新预算完整保留了三大支柱的骨架,命名为“未来一代的欧盟”。“重振计划”的资金将分别嵌入到新预算确定的三大支柱中使用。

  (1)帮助成员国走出危机。从四个方面发力:增强复苏的韧劲、支持地区整合以增加内聚力、加强农业地区的发展、建立经济转型机制,重点放在投资结构的改革和转型。

  (2)支持疫后经济及企业投资。从三个方面发力:支持企业注资以提高偿付能力、予进行战略性投资企业提供融资、强化欧盟的项目投资能力,重点放在关键技术领域和有选择的价值链以及有发展潜力的企业。

  (3)推动危机后经济的发展。从三个方面发力: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建立欧盟区内公共卫生保障机制、落实欧盟研究与创新及国际行动计划,重点放在增强应对未来危机的手段。

  新预算的特点是,摆脱了以往只为解决欧盟日常开支的逻辑,确定了一系列的战略发展方向,并打通了项目的投资资金来源渠道。“重振计划”为成员国提供补充财力,加强对欧版“新基建”和“软基建”(数字经济、能源、科研、宇航和公共卫生等)的投资,并推动欧委会宏大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

  2、“重振计划”掀开了欧盟财政“加强版”之门

  欧盟财政是建立在国家财政主权的基础上。因此,德法的计划提出的组合方式,是对欧盟现行财政原则和制度的挑战。

  1)对欧盟现行财政原则的颠覆

  欧盟《里斯本条约》第125条规定了“无预算互助义务”,即成员国之间没有共同负担区内债务的责任。这是对欧盟财政的根本约束,既是金额上限的约束,也是使用原则的约束。

  在德法倡议下,欧委会将向市场筹集资金充实预算,然后无偿分配給困难国家使用,最终由共同预算来承担。这是对欧盟预算发生一次性质上的改变,即迈向超主权预算的变化。今后,欧盟成员国是否愿意让渡更多的财政主权,形成区内财政的“加强版”,与已有的欧洲共同体经济和共同货币形成三足鼎立,进一步支撑一体化?这是值得关注的。尽管这个过程还会漫长,但此目标若能实现,其意义非同小可。

  2)对欧盟现行财政制度的革新

  德法计划对7500亿欧元的使用安排,是靠改变现行财政制度才能实现的。

  (1)关于3900亿欧元的资助安排

  资金来源。欧委会将以欧盟信誉做担保,通过发行债券筹措资金。这将是欧委会首次发债。若将之视为假想的法人主体,其负债率仍为0,评级是3A,即便加上27个成员国公共负债率的因素(2019年约80%),在当前全球的流动性形势下,其筹资成本或将接近零。

  受益方事实上,直接资助到成员国的资金只有3125亿欧元,因为775亿欧元要先期分流到欧盟的有关计划,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二次分配。有需要得到资助的国家,应向欧委会提交本国的三年“重振计划”(2021-2023),列出结构改革和投资项目,由合格多数成员国(代表超过区内55%的国家和65%的人口)同意后才能获取。

  资助资金的分配。由欧委会汇总需求,根据相关国家受疫情创伤程度、人口数量以及近五年的失业率等因素形成算式,得出相应结果做无偿分配,其中70%的资金将于2021-2022年发放,30%2023年发放。

  监督权。其他成员国对受益国使用资助的资金有监督权,如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有异议,可要求欧委会向峰会提交议案讨论。

  (2)3600亿欧元的贷款安排

  资金来源。由欧委会向市场发行债券筹措。

  受益方和贷款分配。需要贷款的成员国须向欧委会提交申请,后者汇总后做金额分配,以筹资成本转贷予受益方。

  贷款方式的好处。很明显,当下遇到困难的成员国有迫切的需求,但其负债率都较高,如果以自身的主权评级向市场筹借,应承担较高的利息。由欧委会先筹借再转贷,利率会低许多,对相关国家大有好处,形成区内的互助。

  (3)资金偿还的问题

  这笔7500亿欧元的筹措资金,将安排在2028至2058年期间分阶段偿还。贷款部分的偿还将细化还款的宽限期,还款时间也会较长,由用款方根据安排偿还。

  原则上,资助款由欧盟预算偿还。一方面,由于偿还期较长,对各成员国将不构成短期压力;另一方面,欧委会准备增设新的欧盟税种,以扩大财政收入来偿还。计划中增加的税入将来自:对不可回收塑料品征税;对生产过程产生污染的进口产品征收排碳调节税;对互联网巨头征“数字服务税”;加强监管跨境企业漏税以增加税收等。欧盟方面认为,由于增加税入,成员国将不会额外增加预算负担。

  由此可见,欧盟现行财政制度将发生两项变化。一是,欧盟目前的预算来源主要靠增值税和关税,约占欧盟财政收入的28%,由成员国以本国国家名义各自征收,然后交付欧盟使用。今后增加设立前述的税种将是以欧盟名义征收,国家征税主权将出现进一步的让渡,包括决定税率水平。

  二是,欧盟条约对预算开支范围有明确规定,鉴于今次产生了新的支出,又有了增加新税种的可能性,财政收支平衡的规矩容易被打破,形成先开支后开源的恶性循环,打破了量入为出的原则。

  3、“重振计划”的规模与解决疫后问题的匹配性

  疫情后的欧盟经济进入严重的衰退。欧委会原来估计今年区内经济将收缩7.4%,7月初又下调到 -8.3%。尽管“重振计划”已出台,看来其规模仍满足不了需要,欧委会仍不得不压缩了几乎各项开支,包括科研、公共卫生、降低碳排、基础建设,甚至防务等重要项目。

  1)欧盟摆脱疫后经济困局的挑战巨大

  总的来看,当前欧盟经济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区内经济整体的下行。德国进入了下行周期,法国两、三年内难以完成结构改革,而区内预算的一半来自这两国,可见欧洲经济的复苏将会十分缓慢。

  二是以新的增长点来重振经济。欧委会曾做过估算,若要完成加强区内的基础建设投资,以及实现迈向数码经济的转型,同时帮助企业充实必要的资本金,总共需动用5.4万亿欧元,其中1.7万亿欧元是因疫情而增加的开支,相当于欧盟国内生产总值的15%。很明显,欧盟目前没有这样的财力。

  三是完成结构调整的目标。本届欧委会十分重要的调整结构目标是,未来十年完成减排50%,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有关测算的结论是,每年的相关投资应达1.5万欧元。因此,要实现欧盟调整结构的目标仍相当困难。

  为解决上述三个难题,终归需要足够的财力。恰恰是,目前欧盟财政的回旋余地仍然有限。

  2)欧盟首次得以实施“混合政策”支撑经济(财政 + 货币)

  今年一季度以后,为克服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压力,欧央行实施了20年以来空前规模的行动,针对银行和企业提供大量的流动性。其使用的工具包括:资产购买计划、临时流动性支持、临时长期再融资操作、疫中紧急回购计划、疫中紧急长期融资操作等。至6月初,欧央行提供的资金超过3万亿欧元。其中,疫中紧急长期融资计划是欧央行目前的操作重点,鉴于疫情和经济形势仍不稳定,欧央行准备在必要时再增加5000亿欧元至1.85万亿欧元的投放。

  欧央行的货币政策使欧元区避免陷入流动性危机。当前,区内供需两端萎缩,消费投资信心脆弱,金融市场起伏不定,在享有超宽松的流动性后,欧盟经济现在十分需要强有力的财政政策的支持。

  在总体财政状况不佳的情况下,欧盟各国还是做出努力,先后制定了各自的“重振计划”,总规模共达2.3万亿欧元。但是,各国可动用的财力已达极限。德法的“重振计划”提供了新的刺激手段,满足了欧央行多年来的期待。有了这个基础,欧盟财政将可助力于欧央行的货币措施,实施“混合政策”以支撑经济,填补了成员国财政无法单独发力的短板。

  3)以“四两拨千斤”的思维去理解“重振计划”的规模

  有了“重振计划”及新预算提供的手段支持,欧委会希望能借此充分发挥杠杆功能,以公共投资带动私人投资,包括区外资本的投入。欧委会的估算是,约1万亿欧元的预算可带动3万亿欧元的投资效果。但是,目前欧盟仍应为此创造一些前提条件:

  一方面,欧盟需要修订一些有关投资管理的规定,尤其放松对资金跨境流动的监管,并补以税收刺激措施,鼓励区外资金的投入。

  另一方面,“重振计划”的许多项目涉及长期投资,尤其在不断提高环保标准的情况下,投资效应的期限更为放长,便不能不兼顾投资回报的预期。

  所以,“重振计划”及新预算产生的项目是否能顺利带动私人资本的投入,还有待市场的反应。

  二 、运作“重振计划”是

  欧盟一体化在妥协中前行的体现

  “重振计划”的通过既是一体化的进步,也是妥协的产物,因此有其局限性。这也说明,推进27个成员国的一体化将是长期的和渐进的。

  1、德法两国仍在发挥推动欧洲建设的主导作用

  欧洲建设从“罗马条约”建立共同市场开始,到成立共同体,到产生欧元,到设立欧洲金融稳定机制,到此次推出“重振计划”,每个阶段的进步都是得益于“法德配对”或者是“德法配对”的推动,德法两国是欧洲建设的基石。

  1)马克龙押宝“重振计划”

  2008年次债危机引发出欧债危机,解决欧债问题困难重重,说明欧元区只统一了货币,却没有统一财政和其他,存在诸多的弊端。法国一直不遗余力的主张发行欧洲债券,以帮助财政困难的成员国。疫情发生后,意大利受灾严重,联合西班牙公开呼吁欧盟发行疫情债券,以帮助受灾国家恢复经济。马克龙积极响应,从中斡旋将“联合阵线”扩大到葡萄牙、希腊、比利时、卢森堡和爱尔兰等国。

  三月初开始,马克龙不断游说默克尔。其论据有三:

  一是,疫情造成空前的困难,欧盟再不出手,任何一国都难以独善其身,因此需要一个区内的重振计划,而且这个计划只能大,不能小,否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二是,各成员国财力不支,应该由欧盟发债,发挥互助,降低融资成本,帮助困难国家度过难关。

  三是,欧央行已启动了大规模的债券回购计划,欧盟发债后流动性有保障,可以有力支持成员国纾困。

  此外,法国还着手制定自身的“重振计划”,将欧盟协调重振经济作为实施其计划的基础,力挺欧委会启动“重振计划”的准备工作。

  在法国的影响下,欧盟内部于四月间基本确定了应制定“重振计划”的必要性。但是,有关资金的分配方式却迟迟未达成共识。法国力推资助为主、贷款为辅的方案,认为只有采取这种办法才能达到帮助困难国家的目的。

  2)默克尔见机接球

  鉴于德国国内舆论的压力,默克尔一直没有采纳资助+贷款的方案。因为,德国多年来坚持“无预算互助义务”的原则,认为这一条是欧盟的“铁纪律”。5月初,默克尔的立场忽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接受了以资助方式帮助困难国家。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大和如此快?

  首先,因为欧盟区内的经济状况在恶化,如再不行动将可能发生系统性危机,其后果可想而知。譬如,作为区内第三大经济体的意大利,疫情最为严重,常年的债务拖累,其债券的风险成本急剧上升,所以一再呼吁欧盟救助。如果欧盟还不出手,意大利支撑不住,欧元将受到极大的冲击。而且,意大利已成德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也是德国重要的出口对象,对德国的牵累会很大。

  而且,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执政的德国基民盟内部立场发生了转变,从原先反对转为支持默克尔推出德法“重振计划”。作为该党大佬,现任德国联邦议长、前任财长朔伊布勒在“金融时报”刊文称,国际秩序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如果欧洲要掌握自己的命运,现在就应该展现出团结的能力。

  再有,德国国内有一股力量,一直在质疑欧央行的政策,认为该行购买成员国债券的做法违反德国宪法,请求德国宪法法院就此做裁决。该院于5月5日作出决定,要求欧央行在三个月内,就2012-2018年期间购买成员国债券的机制作出解释,并说明这样的做法是否会最终导致成员国之间的债务互助。

  显然,德国宪法法院的决定布下了法律问题的陷阱,与欧央行的法理纠缠可能持续下去。默克尔预感到,届时难以摆开这方面的制肘。因此,在德国执政党的态度发生有利改变的前提下,她趁势而为,毅然与马克龙联手,推出“重振计划”。这是德国方面理念的很大改变。

  2、欧盟内部“小国联盟”的展现

  德法两国对欧洲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时过境迁,欧盟的“小国”也开始在影响一体化的进程。解决好“南北欧关系”及“东西欧关系”是当前和今后欧洲建设的主课题。

  1)北欧与南欧

  此次峰会中,以荷兰为首的所谓“节俭五国”(荷兰、瑞典、丹麦、奥地利及后加入的芬兰)坚持立场,与其他22国,尤其是德法两国展开长时间拉锯,以实现其自身的诉求。概括起来,这五国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1)反映实际情况。这五国的财政状况相对较好,重视自身的结构调整,较遵守量入为出的规则。以荷兰为例,为削减开支,吕特政府推行改革,将荷兰人的退休时间推迟到67岁。与此同时,负债累累的意大利却反向改革,将退休时间从67岁提前到62岁,加重了赤字负担。五国不愿意共同举债,为受助国买单。再者,五国的经济块头都较小,不想在欧元再次受冲击时要作出相应的承担。

  (2)坚持压缩资助金额。因为上述原因,五国在峰会上坚决要求,压缩德法计划的资助金额。谈判的许多时间花在对这笔金额的讨价还价上,从开始设定的5000亿欧元,迫降到3900亿欧元,德法做了让步。

  (3)要求享有监督权。这五国对“地中海俱乐部国家”(泛指南欧)缺乏信任感,认为这些国家财政包袱太重,又踏步不前,无法推动改革。为此,当通过德法方案时,五国坚决要求,对用款必须进行监督。

  (4)争取自身利益。五国在此次峰会上援用了当年撒切尔为英国争取预算回扣的做法,坚持新预算应调整回扣安排。结果,给予其中四国的回扣大大增加:荷兰增加了22%、丹麦91%、奥地利138%、瑞典34%。而且,新预算还规定增加了各国可保留的关税份额,荷兰因鹿特丹港的吞吐量在欧洲最大而额外受益。

  峰会达成的妥协,是一次南北欧利益的平衡照顾。

  2)东欧与西欧

  每年的欧盟预算,都有一定数量的拨款用来帮助东欧的成员国。近年来,波兰和匈牙利两国的施政,受到来自西欧舆论的指责。欧委会批评这两国有违法治,越来越非民主化。欧盟还准备启动欧盟条约的第七条进行制裁,针对这两国的法治状况不佳而拒绝拨款。

  此次峰会决定,以预算款资助困难的成员国,波兰及匈牙利理当成为受益国。但是,西欧国家却发出声音,希望以不遵守法治为由中止对这两国的资助。荷兰首相吕特和奥地利总理库尔茨提出,在预算资助中加入法治要求。然而,为了27国全体同意通过预算,峰会对法治问题模糊处理,对波、匈两国只造成压力,没有拒绝资助。

  眼看一场可能上演的东西欧之争没有出现,这说明,各方都有达成预算共识的愿望。

  3、妥协形成的“重振计划”面对的潜在问题

  事实上,此次峰会通过的“重振计划”,其落地仍需要今后数月在多个层面的大量努力,尤其在政治层面还要做一些“排雷”工作。

  1)“重振计划”落地前要解决的问题

  “重振计划”要翻越两个重要的关口:一是,要通过欧洲议会的表决;二是,要通过成员国各自议会的审议。

  欧洲议会方面,不少议员已表达不满,表示妥协下的达成的共识有缺陷。目前欧洲议会的结构是,60%的议员来自各国的在野派,故与参加峰会的各国首脑政见相左。不同党团的议员,分别抨击预算予资助方式帮助成员国、预算回扣的安排对“节俭五国”的倾斜、预算资助没有带上法治要求的条件等项决定。因此估计,当欧洲议会表决预算案时,还可能会出现一番“恶战”。

  成员国议会方面,主要担心“节俭五国”国会的反弹。因为,这些国家处于联合执政姿态,党派摩擦在所难免。譬如,荷兰明年春天将举行立法选举,尽管吕特在此次峰会上已极力保护本国利益,但仍不排除反对派掀起一场新的争论,阻碍预算审议的顺利进行。

  根据统计,“重振计划”的实施还需要制定50多个欧盟和国家立法文件,包括允许欧委会面向市场发债的授权文件。为细化其落实,以及协调预算中大量子项目的操作,欧委会还要成立许多工作小组,“文山会海”将更为常态。

  明年起,欧委会将成为发债的新主角,它届时如何与国际债券市场互动也是业内关注的问题。

  2、来自德国内部的分歧可能造成的干扰

  德国宪法法院5月5日的决定,仍有似一把悬挂着的达摩克利斯利剑,未来有可能将限制欧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而且,按此逻辑,此番峰会关于资助的决定之有效性也可能受到质疑。

  为以防不测,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已明确表态,如果出现上述情况,欧委会会将德国政府告上欧洲法院,指控德国的国内法凌驾于欧盟法之上。

  尽管欧洲建设已经推进了几十年,各国的现实仍然是,某些政治力量依然反对一体化原则,不断寻找机会挤压该原则。德国的联邦制提供必要的土壤,造成有些州政府坚持的信条是,州的利益大于联邦的利益,联邦的利益大于欧盟的利益。有道是,德意志的执着,用在坚持原则的问题上,“撞了南墙也不低头”。据说,当年发生普法之争时,拿破仑三世不听人劝,与德国人争执何为原则问题,结果是越陷越深。今天,欧盟内部赞同强化一体化的一派,仍十分担心这个德国现象的发酵。

  总结

  近年来的欧洲建设有些停滞不前,欧盟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默克尔与马克龙此番联手,全力推出“重振计划”,突破了现行的欧盟财政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意义重大。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形容道,这是一场“哥白尼式的进化”。

  从外部看来,这场进化只是刚刚开始,它能否继续下去还取决于诸多的条件:

  (1)在疫情及经济危机的双重冲击下,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差异在拉大,包括南北差距、东西差距。差距来自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各国不同程度的债务包袱。但是,欧洲一体化的深度,取决于各国之间和地区之间发展的平衡。在可见的将来,仍很难看到欧盟层面能提供足够的解决办法,尤其是涉及区内财政互助的强化。

  (2)此次峰会达成了妥协,说明德法两个大国做了让步,其他22国对“节俭五国”的诉求做了让步,其他25国对波兰、匈牙利在法治问题上做了让步。没有妥协,欧盟的“重振计划”和新预算就通不过。然而,这个过程也表现出,德法两国在欧洲的推动力在弱化,逐渐难以统一成员国的步调,这对坚持一体化目标是挑战。

  (3)近年来,欧美盛行民粹主义。整体上,尽管欧洲的民粹主义势力没有执政,但已对不少施政措施产生了影响或制衡。迄今为止,欧盟建设经济、货币和贸易一体化的政策是基于纯市场的理念。事实证明,光靠这根支柱难以完成内部整合,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来自民粹主义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在这个节点上,德国出任欧盟轮值主席,默克尔在明年“谢幕”前希望为欧洲建设再奠定基础,其计划得到马克龙、米歇尔和冯德莱恩的支持。正是这“四架马车”带动了这场进化。

  相隔一年多之后,即2022年的上半年,将轮到法国出任欧盟主席。但是,法国届时将忙活于总统选举,恐怕无法大刀阔斧推进欧洲事务。在此之前,德国将进入“后默克尔时代”。“四架马车”的接力赛如何进行下去,关系到欧盟“重振计划”和新预算的执行质量和效果,最终也关系到欧盟地区 - 拥有世界6%的人口、占全球近19%的生产总值和1/4的贸易量 - 的发展远景。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