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关注】梁春晓 | 从后天看明天:技术浪潮下的“后天观”

【关注】梁春晓 | 从后天看明天:技术浪潮下的“后天观”
2024年04月22日 19:30 新浪网 作者 盘古智库

  我们的脑袋里装了很多以为天经地义的东西,时代发展到今天,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思想解放时期,对于年轻人来说,接触新的东西,首先是不要固化自己,不要限制自己,要学会反思、怀疑。

  本文作者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老龄社会研究院首席专家梁春晓文章来源于《中国青年杂志》

  本文大约2500字,读完约6分钟。

  现在,中国好多行业可能跟美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别,但是有一个领域,我们差距比较小一些,就是数字经济。

  大约10年前,我们就说全世界互联网发展的双子星座是中国和美国,在这个领域,中国相对来说走得比较靠前。从1995年到2015年这20年间,互联网在中国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并取得快速的发展,这很大程度上归结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进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社会从上到下能够接得住,能够拥抱,能够看到它的极端重要性,给了它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如果那时我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互联网抱有一种怀疑、排斥甚至拒绝的态度,那么根本不会有现在的局面。

  为什么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能接得住?回答这个问题,要再往前推10年,即80年代中期的改革开放。那个时候有两套书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个是大家熟知的“走向未来丛书”,集中了8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知识分子,代表了当时思想解放最前沿的思考,一下子把整个社会,特别是大学生的视野打开了;另一个是阿尔文.托夫勒的“未来三部曲”,特别是前两部《未来的冲击》和《第三次浪潮》,这两本书可以说对那个时代的人形成了一次信息革命的启蒙。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因为有了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的洗礼,有了信息技术、信息时代和信息革命等思想的启蒙,10年后,当互联网到中国,我们才接得住,才有今天的局面。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对AI的大讨论是我们的又一次思想解放,意义非凡。

  回顾互联网的演化过程,1995年之前,互联网作为一项技术创新,实现了以新的方法传递信息,在中国尚未面向公众,仅在个别科研机构和高校里应用。这个局面大概在5年以后开始发生很大变化,进入了技术创新所引发的第二个阶段,即商业创新。再往后,互联网浪潮带来的影响到了社会创新层面。整个社会面貌发生重大的变化,没有哪一个行业可以说跟互联网没有关系。

  这个演化过程体现了一个普遍性的规律,从技术创新开始要走过三个阶段,即从技术创新、商业创新到社会创新。AI技术也是如此,理解和认识到这个规律,对我们未来如何介入AI的发展有极大的好处。

  对于扑面而来的新技术浪潮,有两个特点需要引起重视:

  第一个特点,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范围广大的技术创新群。以往我们谈技术创新的时候,往往就是一类技术创新,或者是以一类技术创新为核心,要么是蒸汽机,要么是电力革命,要么是计算机,要么是互联网,它都是以一类技术创新为核心地进行推动。但这一次技术浪潮是前所未有的,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热核聚变、空间技术、生物科技、脑机接口等等,全面展开。这样的技术创新的势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我们可以说AI时代,但是我们关注的面应该绝不仅仅限于AI。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有两种技术,一类叫信息技术,一类叫其他技术。在互联网之前就有过多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文字、纸张、印刷、无线电等,都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出现和革命对社会发展具有根本性、基础性的作用,其影响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种技术。我们要意识到,这一次面临的不是单一的信息技术革命,也不是其他单一的技术革命,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群。

  第二个特点,这是前所未有的短期不确定、长期很确定的时代。从自动驾驶、量子计算、核聚变到登陆火星,如果问这些愿景三五年内能不能实现,答案是不确定,但如果问20或30年间能不能实现,则答案几乎都是确定的,几乎通通不是问题。

  以长期而不是短期作为制定目标的出发点,要建立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轴,以10年、20年的尺度看问题。我经常谈的一个观点叫“后天观”。今天面临的各种变化和挑战很多,今天不确定,明天也不确定,但后天可能很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当规划明天时,不能以今天为出发点,要以后天为出发点,看得远一点,作“终局判断”,看看当一切都尘埃落定之后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即“以终为始”。

  这是我们的基本思路。从今天到明天很难,难就难在我们会被今天的认知、资源和组织等束缚住。

  当下,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认知、观念和概念,其实在人类历史上可能只是短暂存在,面对它们,我们至少要打个问号,要敢于怀疑,而不是作为一种天经地义的必然。比如讨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中的延迟退休问题,本身就建立在退休制度的前提下,其实退休制度在全世界的历史不过才100多年。再比如现代大学制度在中国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那么我们要思考,未来教育一定要通过大学完成吗?知识一定要通过老师来传授吗?

  我们不能拘泥于既有的思维。比如自动驾驶,不能仅仅视为一种新的交通工具,它为什么不能成为你新的居所呢?如果再看得远一点,自动驾驶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汽车,以及交通工具本身的智能化,它会带给我们一个新的移动的生活空间,一个移动的生活终端,可以自由移动、在线工作、移动办公,对人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影响是巨大的、革命性的,人类将由此进入“新游牧时代”。

  今天,许多技术革命的思考和影响,还是局限于当下的人。未来人口的变化,跟AI这种新技术的叠加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北师大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到2035年的时候,我国从小学到中学会有300万左右老师过剩,这恐怕还只是考虑人口因素,如果结合AI等新技术创新的影响,未来教师数量过剩会更加严重,教育结构性转型压力可能更大,这是整个社会将要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在新技术创新群的浪潮面前,中国也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即“巨国效应”。比如,我们的产品为什么可以比人家成本低?因为市场规模巨大,有规模效应优势,在国际竞争中有优势。“巨国效应”下的需求给我们带来特殊的优势。恩格斯说:“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人口众多,需求巨大,反过来拉动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比如云计算、互联网起来之后,巨大流量引发日益严峻的计算压力,进而推动了云计算技术的发展。

  最后,所有的技术革命都是边缘革命,都是在边缘地带涌现、发生和爆发。一个冰冻的湖面上,肯定是温度相对比较高的区域开始碎裂。我们的脑袋里装了很多以为天经地义的东西,时代发展到今天,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思想解放时期,对于年轻人来说,接触新的东西,首先是不要固化自己,不要限制自己,要学会反思、怀疑。也希望从教育层面、制度层面,给年轻人尝试和解放的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技术创新浪潮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