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微调研⑫|打开振兴乡村“朋友圈”

乡情微调研⑫|打开振兴乡村“朋友圈”
2020年03月28日 10:09 新浪网 作者 新华日报
乡情微调研⑫|打开振兴乡村“朋友圈”
乡情微调研⑫|打开振兴乡村“朋友圈”

  茅懋,1984年出生于江苏海门,2007年入伍,2018年转业至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工作。

  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民涌向城镇,农村劳动力外流,人口结构失衡,乡村走向衰落。在朋友圈中,有几位朋友,却选择相反路径,离开城市,到农村去,以新农民的身份投身新农村创业实践。朋友圈里,经常展示着耕作时的鱼丰水美、望见乡愁的诗与远方,当然也有“水土不服”的困惑迷茫。正是他们自下而上让振兴乡村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目前,他们的创业状况如何?遇到的问题困难是什么?如何珍惜、鼓励、保护、引导好这种自觉行为?带着这些问题,我选取了两个案例进行调研。

乡情微调研⑫|打开振兴乡村“朋友圈”

  在空心村落建起一栋民宿

  除夕夜,阮兴国的朋友圈里晒出一组照片:腊梅数朵、清茶一盏、菜肴几道、共叙乡情的朋友一些。照片的背景,是浙江省德清县西岑村西岑夏屋民宿。此处民宿,靠近山区,周边田地荒芜,房屋空置,留守村民稀少,显示“空心村”形态。阮兴国在2015年以每年50万元的租金租下两处闲置村屋,投资800多万元改造兴建。在携程等网络平台进行销售,每逢节假日房源客满。

  在不远处的德清县莫干山景区,民宿产业有着更大的发展纵深。2007年,南非人高天成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四处游走,想找一片静土、一个理想的心灵家园。他被莫干山的自然景致吸引,从当地人手中租下了数间土坯房,打造高端度假村“裸心乡”,莫干山民宿大发展由此肇始。十多年来,莫干山镇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吸引投资者发展民宿和旅游产业。如今,莫干山民宿一年经济效益约20多亿元,带动5000人就业,吸引3000多名年轻人才返乡创业。曾经空心化的山区乡镇,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之路,发展成为长三角区域的美丽宜居小镇。

  没有借助莫干山成熟的产业形态和沸腾的人气,另辟蹊径在空心村建起一栋栋房子,这是阮兴国的情怀落点。拥有浙江省村镇建设与发展研究会民宿分会副秘书长等头衔的阮兴国,向村民购买田间地头的农产品,卷起裤腿跑进山林捉跑山鸡,只为能给游客炖出一锅正宗的土鸡汤。选址在此的原因有:一是莫干山民宿竞争激烈,山上散乱废弃的农房,年租金高达100万元,盈利空间有限。二是空心村落保留乡村风貌,更能引发城市游客的乡愁体验。阮兴国依托乡土特色,借助“互联网+”,盘活沉睡资源,为农村发展引入资本,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面临的困难是租金成本过高,产出效率低下,盈利周期较长。

乡情微调研⑫|打开振兴乡村“朋友圈”

  家庭农场的创业实践

  陈先生是一名海归人员,父辈自90年代起在无锡农村开办电动机工厂,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农村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体现。2008年他及时产业转型,每年以1200元每亩的价格承包了60亩土地种植果树,近两年他逐渐退出果园经营。原因有:生产效率低,种植水果品种好,但是售价高、规模小,经营压力大;市场博弈能力弱,虽有农业部门、农博会等平台支持,但是品牌培育需要较长周期,刚刚起步的种植园存在销售压力;补贴政策收紧,创业者融资压力加大。

  陈先生的创业理想,有着家庭农场的形态。调研发现,2018年南京家庭农场超过3000家,以200亩地为例,一年收入约8万-10万元,1800亩地一年70多万元毛利,扣除成本,净利润并不高。

  资料显示,目前大部分家庭农场还处于投入大、产出低的阶段,要想提升效益必须走适度规模、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放大优势、做强特色之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创新供应链,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汤山奇珍生态家庭农场有340亩地,开始仅仅是单一种植,销路并不好,之后与农业休闲旅游融合发展,年收入达到三四十万元。反观规模化农场的发展,会有更多启示。在高淳慢城风景区内,坐落着占地3800亩的归来兮庄园。回归古法种植,自产的有机食材进入各大超市。并将有机的生活方式演化成文化载体,开展名人沙龙、亲子互动等活动,推出有机订制、“地主计划”、线上线下的全新消费体验。

乡情微调研⑫|打开振兴乡村“朋友圈”

  几点思考

  费孝通先生在写《江村经济》时曾说:“江村只是中国几十万个农村中的一个,它具有和其他几十万个农村的共同性,同时具有和其他中国农村不同的特殊性。我认为只要把它在中国农村中所具有的共性和个性实事求是地讲清楚。”毛泽东同志在《农村调查》中指出:“有计划地抓住几个城市、几个乡村,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做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通过对几个案例的观察,引发我对社会人才农村创业从典型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一些思考:

  从创业主体来看,星星之火能否燎原?

  投身乡村建设的社会创业者,优势在于个性化强,个人灵感、情怀与中国乡土的碰撞,更能发挥群众首创精神,进行差异化、多元化尝试,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发展;灵活性强,如果将大规模生产比作块状,那么个体经营则为点状,更易于进入政府建设到不了的边角部位,补齐短板;力量广泛,更多的社会闲散资本、人力资源要素进入乡村振兴领域,推动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劣势在于发展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较弱,组成模式较为零散。因此,要引起重视,珍惜“星星之火”的创业力量,改变城市单向的“虹吸效应”, 凝聚形成助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强大合力。

  发展路径的选择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如何更好同向而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在摸石过河中创造新事物,在顶层设计中把握方向,把国家的引领作用与民众的自发创造结合起来。例如,在中国发展进程中,“下海”“承包”“股份制合作”“减税降费”“简政放权”等时代热词都曾点燃亿万人民的奋斗热情,四十年间经济腾飞、神州巨变。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划,进一步鼓励社会人才农村创业,通过营造社会氛围、加强政策宣传、强化乡情乡愁纽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培育优渥创业土壤,撬动人才聚齐的有力杠杆,碰撞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良性互动,释放出发展动能。

乡情微调研⑫|打开振兴乡村“朋友圈”

  在政策导向层面,“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怎样才能握得更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受到自然生态、绿色农业、乡愁感召等要素吸引,城市人才、资本、技术要素流动向农村,充分体现出市场导向作用。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农村创业者提供更好创业环境?要引导产业布局,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品牌培育体系,搭设优质平台,深化金融支持,加强指导服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共同保护好社会创业力量。

  对发展前景而言,乡村振兴的远方还有多远?

  引导社会创业力量走向乡村发展更深处、更远方,在劳动力结构失衡、精神文明荒芜、环境治理未达标、低收入群体仍未脱贫的重点地区,引领社会创业群体汇聚新智慧,尊重地域特色,挖掘经济薄弱乡村原生态资源、传统文化资源,整合乡村新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创造新供给,引领新消费。

  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重谈乡村振兴战略时说:“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发出号召:“研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让社会人才在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有所作为,这是乡情乡愁、创业梦想在护航下可以到达的远方。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