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 | 张敬华:在担当新的重大使命中展现首位作为

政声 | 张敬华:在担当新的重大使命中展现首位作为
2020年12月02日 07:30 新浪网 作者 新华日报

  争当表率 争做示范 走在前列

  市县委书记纵横谈 

  编者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考察调研,要求江苏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用实干创造、用奋斗作答,把总书记的关心关怀转化为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实践成果,正在成为全省上下的自觉行动。“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今天起推出“争当表率 争做示范 走在前列 市县委书记纵横谈”专栏,约请市县(区)委书记畅谈紧扣总书记赋予江苏的重大使命,在新征程上不断开创江苏发展新局面的新谋划、新举措。

  开篇,我们约请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谈在担当新的重大使命中展现首位作为。

(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摄)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视察指导工作,赋予“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为我们谋划和推动“十四五”发展确立了前进方位、提供了强大动力。

  南京作为省会城市、特大城市、中心城市,着力增强争当“表率中的表率、示范中的示范、前列中的前列”的自觉性和使命感,在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率先创新探索,扛起省会担当、展现首位作为。

  以“强富美高”为遵循,进一步激发强的动能、提升富的品质、拓展美的外延、丰富高的内涵,展现现代化的生动模样。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高辐射能级的经济中心城市、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宜居城市、高效能治理的安全韧性城市,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以提高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为重点,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枢纽,为全国现代化建设担当作为、贡献力量。

  01

  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开路先锋

  创新决定城市能级和发展质量,一个综合实力强的城市必然是一个创新动能强的城市。

  三年来,南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组建了410家科技人员持大股、市场化运营、项目化落地的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从2017年的1850家到今年有望突破7000家、数量实现翻两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初步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

  “十四五”时期最需要创新也最能够创新,南京将继续把创新摆在核心地位,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四个面向”,久久为功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建设,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2万亿元,研发强度达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率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方式。

  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以创建综合性科学中心为牵引,努力突破一批从0到1的重大科技成果,为铸造科技领域“大国重器”作出“南京贡献”。

  突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紫金山实验室建成国家实验室、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建成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积极争取更多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项目布局。瞄准综合交通、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创新平台。

  突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源头创新登峰行动,发挥企业牵头作用,组建创新联盟,联合高校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攻坚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在宁高校建设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学科,鼓励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

  打造成果转化新高地。按照总书记“四个对接”要求,实施“新研机构提质增效行动”和“科创森林成长计划”,加快形成既有“参天大树”也有“蚂蚁雄兵”的科创企业矩阵。

  在运营管理上,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全面提升新研机构研发、转化、孵化效益。

  在主体培育上,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培育职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打造若干全国顶尖的新研机构。

  在创新服务上,建立研发投入递增奖励制度,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大规模推广应用,促进科技型企业“小升高”“高升规”、“专精特新”企业大量涌现。

  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地。南京科教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潜能有效释放出来。南京将大胆破除科技领域的制度瓶颈和藩篱,像改革开放之初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一样,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以“紫金山人才计划”提高人才集聚度,力争用5年时间面向全球集聚顶尖人才团队100个、新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000名、累计引进创就业海外留学人才8万名。

  以“紫金山人才卡”增强人才归属感,集成提供创新创业、子女教育、健康医疗、安居保障等特色服务,特别是通过建立“海归湾”,为海外博士提供生活保障和指导。

  以“深化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人才创造性,探索提高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占比,赋予长期使用权,提高股权收益权分配比重,全面推广科研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创业模式,形成稳定可靠的创新预期。

  02

  当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模范样本

  在高质量发展上保持良好态势,是打造区域增长极的必要条件,也是服务和支撑全国大局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南京GDP增速始终位居东部GDP过万亿元城市前列,特别是面对疫情冲击仍实现逆势增长,经济总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跻身全国十强,展现出强大韧性。

  面向“十四五”,我们将坚守实体经济根本地位,把落实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推动经济质量效益与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实施“125”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突破行动,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规模超万亿,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人工智能两大产业规模突破五千亿,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等五大产业集群规模达到二千亿左右。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布局未来网络、区块链、航空航天设备、新金融、量子信息、安全应急等未来产业,不断形成新的增长点。同时,进一步提升汽车、钢铁、石化等支柱产业的发展质量和竞争力,大力推动现代金融、研发设计、高端商务、现代物流、会展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建设生产服务中心城市。

  培育高新企业雁阵型梯队。围绕全市重点打造的八条产业链,集中力量发展台积电、中汽创智T3科技平台这样的百亿级旗舰型项目,培育引进一批“链主式”企业,力争2025年每条产业链拥有10家左右创新能力突出的“链主式”企业。同时,以“链主式”企业为核心,着力营造高粘性、内生型产业生态,推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等上下游细分领域重点企业在宁集聚,更大力度鼓励支持核心企业内部创业,加快形成“链主式企业+骨干型企业+高成长企业”的企业雁阵梯队。

  促进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民营经济是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特别是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显得更加迫切。实施民营经济跨越发展行动,打造最具有竞争力的民营经济支持政策,进一步营造公平自由的发展环境,有效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经营成本和各类负担,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推动民营企业大规模涌现、高质量发展,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新沃土。

  增创枢纽节点综合性优势。按照总书记“各种运输方式都要融合发展”的要求,一体增强高铁、空港、海港枢纽功能,加紧提高“空、铁、水、公”交通设施的融合度,并优化周边产业配套、休闲娱乐等功能建设,有效承接各类资源落地。聚力建设国家物流枢纽中心城市,搭建智能物流配送网络和信息共享平台,构建覆盖都市圈、服务华东、链接全球的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头部枢纽经济企业,着力推动物流与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支付结算等融合集聚发展。

  03

  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推手

  回顾党和国家改革发展历程,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更好适应生产力发展,一直是贯彻始终的根本方法。

  近年来,南京深入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累计承接国家和省级试点120多项,研究出台改革方案400余个,为高水平全面小康和“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十四五”时期,南京将从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出发,拿出更多关键性重大改革举措,更好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通过改革生产关系,更好适应和推动生产力发展。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打造生产要素流动效率最高城市。

  土地要素方面,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办法,为破解南京土地要素瓶颈提供有效路径。

  技术要素方面,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高标准建设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数据要素方面,完善数据权属界定、开放共享、交易流通、隐私保护等标准和措施,争取设立区域性数据要素市场。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城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继续大幅取消审批事项,擦亮“不见面审批”“宁满意”“企业家服务日”等招牌,全面实现“一网通办”“数据只提供一次”,惠企政策做到“免申即享”,力争到2025年市场主体超300万家、实现倍增。全面提高法治南京建设水平,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和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司法公平,推进国家级法治园区建设,更好发挥法治保驾护航作用。

  调动基层改革积极性。坚持把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作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

  强化责任落实机制,坚持“一把手”抓改革,健全领导干部联系重点改革任务制度,完善“一区一重点”特色改革推进等机制,确保责任到岗到人。

  强化督查考评机制,创新改革绩效评估机制,进一步提高改革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完善督察考核、宣传推广等机制,注重应用大数据等手段提升改革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改革任务落实到位。

  强化鼓励探索机制,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在改革领域加大“三项机制”运用力度,让有魄力、有思路、有干劲的干部脱颖而出。

  (作者张敬华系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南京总书记江苏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