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承继传统 致敬时代 “工匠精神?苏艺”王丽华、韩建贤精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承继传统 致敬时代 “工匠精神?苏艺”王丽华、韩建贤精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2019年05月10日 21:10 新浪网 作者 新华日报

  苏州高新区工艺美术再登中国美术最高殿堂!5月9日,“工匠精神?苏艺”王丽华苏绣艺术精品展、韩建贤苏作家具艺术精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指导,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主办,将持续到5月19日,分别展出38幅苏绣、35件红木家具作品。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长陶小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长周郑生等众多文艺界知名人士出席开幕式。

  “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千百年来,苏州工匠引领时尚潮流,制作的各种手工艺品构思奇巧,精致细腻,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人称“苏作”。只要说起苏州工、苏帮工,藏家、玩家莫不敬重三分。作为苏州高新区传统工艺美术的代表人物,王丽华、韩建贤除了技艺层面上的“精、细、雅、巧”,更注重文化审美的精神层面表达及题材内容所展露的气韵,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一经亮相,就赢得了观展者的连连称赞。

  刻刀雕出文化韵律

  这是苏作家具首次进入全国最高艺术殿堂——

  韩建贤是江苏省传统技艺技能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高新区文化重点人才,曾参与过苏州山塘街玉涵堂等重点古迹的修复工程,锻炼和验证了雕刻技艺。此后,他把重心放在了家具制作上。

  中式家具在明代达到了巅峰,因此,当代苏作家具最推崇的是明式家具。“我从事明式苏作艺术家具制作二十余年,深深体会到家具制作犹如一张桌子的四条腿,一条是木材,一条是刀工,一条是艺术,还有一条是文化。”韩建贤说,“我一直在努力使自己的木作技术有文化内涵、有艺术感染力,让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只是把它当作实用品,而是得到美的享受,受到艺术的熏陶,从而真正使我的作品拥有文化的符号和艺术的张力。如果仅仅是实用品的话,用料再考究也是缺乏灵魂的。”

  为了制作出高端苏作家具,韩建贤先从用料着手,材料多采用黄花梨和紫檀等稀有木材。制作过程中,他充分利用了木材的纹理优势,力求发挥材料本身的自然美。

  韩建贤认为,苏式家具要在艺术市场上立足,还必须在传承中创新,不断创新创作理念、创作技法,追求装饰与实用的统一。因此,艺术创作上,他除了精工细刻,还一直坚持从设计入手,注重作品的每处细节与表达。他进行了纹样的改良工作,用当代的眼光和现代的工具,从生活中找灵感,结合时代审美要求,力求创新创精。

  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造就了韩建贤的纯熟工艺,同时也将苏作家具制作的传统与神韵发挥到了极致。他的作品造型典雅,结构大方得体,深得“苏式木作”造型简练、线条挺括、做工精良、磨清光亮的工艺精髓。

  韩建贤介绍,因为这些原因,他的作品总是供不应求。此次参展的35件作品,大多数是他近期特意赶制的,包括《方桌五件套》《有束腰壶门牙子霸王枨方桌》《有束腰马蹄足条案》《有束腰马蹄祥云画案》等作品,每一件作品都透着苏作工艺的玲珑精雅、简约隽秀的独特之美,让广大观众领略中国古代家具的精华艺术。

  其中,《有束腰马蹄足条案》材质为小叶紫檀嵌黄花梨,结构自然大方,线条布局和谐流畅,整款条案没有添加任何花纹雕饰,通体素光整洁,案面棱角分明。从整体上看,其上部与下部,腿、枨子、靠背、搭脑之间,以及高低、长短、粗细、宽窄,都令人感到无可挑剔的匀称、协调。另外,造型与功能要求极其符合,没有多余,刚柔相济,挺而不僵,柔而不弱,充分展示了苏作工艺的匠心独运。

  《束腰马蹄素围板罗汉床》,围板用花纹美观的厚独板制成,通体光素,围板上边前低后高起伏,造型暗含七屏风式。束腰略高,混厚中带有挺拔。用料粗大,劲挺雄浑,营造出大气有力的艺术效果,是经典的眀式家具。

  针尖绣出大国形象

  这是苏绣第二次进入全国最高艺术殿堂举办个展——

  王丽华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她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余福臻,并得到其他刺绣前辈的精心指导,深得刺绣艺术的精髓。

  王丽华说,在全面继承苏绣技法和常见题材后,她感到了探索创新的冲动和责任感,认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必须通过发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文化立场,实现富于自己特色的创新。

  “苏绣自出现以来,风格温润秀丽、细腻绵长,表现题材多是小桥流水花窗下的韵味,极少承载有厚重感的历史题材。”王丽华说,她于是把创作的重心放在青铜器、玉器、石窟造像上,开创的全新题材,填补了刺绣艺术的空白。

  事实上,在青铜器、佛像这样的文物大多集中于博物馆的大背景下,私人藏家面临一个尴尬:一方面是很难收藏到真品,而仿品又不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王丽华的青铜系列,给藏家换了一个模式:不用刻意追求真品,也不用收藏仿品,不怕买到赝品,以刺绣形式再现的文物,给文物本身增添了丝线艺术价值,更值得鉴赏和收藏。

  而为了实现这种题材创新,王丽华做了很多探索。“一件青铜器所需丝线的色彩达到五六百种甚至上千种,过于艳丽的色彩不能体现青铜器的古朴感和真实感,多数丝线的色彩都是我跟染线厂协商订制的。”王丽华说,另外,她在综合运用现有的四十余种针法的基础上,结合对传世青铜器、玉器和石造像的仔细分析,在针法、丝理及配线上都彻底打破常规,将银针绣线的魔力发挥到极致,独创了最适合青铜器、玉器和石造像表达的“八工针法”。其针法灵动活泼,色彩丰富饱满,明暗效果强烈,蕴含着多动的三维空间,富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粗狂与细腻相得益彰。

  本次展览的《阿难》、《肉形石》、《毛公鼎》、《龙门石窟》、《绿度母》等38幅作品,就是以中华传世名品为原型的刺绣力作,充斥着数千年中华文明史的沧桑感。这些作品细节刻画生动,自然流畅,极具质感,人物形神俱佳,可谓将现代苏绣和千年文化完美结合,能让广大观众充分感受到传统艺术的无穷魅力。展览现场,人们纷纷感叹:“这不是照片吗?这么精细会是绣出来的?”

  其中,《毛公鼎》整幅作品绣制长达1年半之久,用500多种颜色的丝线,明暗对比强烈,做工精细。从画面的光泽来看,王丽华将“八工针法”的丝理向不同方向伸展,增强光线散射能力,将蚕丝本身有光泽“去掉”,是一种哑光的针法处理方式,因此还原了材质的真实感,实现了现代苏绣和上千年文化的完美结合,这对于明清刺绣创作技艺来看,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现场,另一幅历史长卷——《千里江山图》也颇吸引人们的关注。王丽华说,去年,《千里江山图》的原作在故宫展出后,才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纷纷有刺绣工艺师尝试以其为蓝本进行刺绣。而她早在2014年就敏锐地发现这是一个既符合自己技艺特色,又符合“一带一路”时代特色的题材,率先进行了创作。王丽华说:“它比《姑苏繁华图》更广阔,我需要采用更多的针法,调用更大跨度的色彩,才能绣出层次感。我带领10多位绣娘,在去年上半年已经创作完成,作为礼赞新时代的作品!”(张伟敏)

  观者说——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

  红木的雕刻、家具制作是传统木作技艺中难度最高的,属于精细木作技艺。有许多人忙了一辈子,仍然徒有虚名,赢了市场,没有奠定艺术地位。韩建贤从事木雕行业二十余年,沿着传统的路径,潜心钻研,用精湛的技艺绵延着精细木作技艺的精髓。作品展上的家具制作工艺精致、艺术风格细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他的心性和意志。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

  王丽华的刺绣首先是一种题材的突破,是苏绣艺术多样性、丰富性的一种体现,我们需要多种题材来反映苏绣的魅力。其次,王丽华以柔胜刚,她在工法上的探索和成绩,促进了苏绣艺术能力的提升,这是一条在传统中创新的道路。第三,她的刺绣作品加入了文化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或者重现,这是一种本体语言的确立。有了本体性,她就找到了丝线在作品中的定位和价值,作品就有了主体感,就有了立体的光影效果。

  苏州高新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刘辉:

  多年来,高新区始终坚持“文化强区”战略,高度重视扶持传统工艺文化的复兴和品牌化、产业化发展,聚焦人才、文创的政策引导。仅在去年,高新区就先后出台了《文化人才计划评选资助管理办法(试行)》《贯彻〈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办法》和《传统工艺(织绣)人才发展扶持资金实施办法(试行)》等多项政策文件,努力推动全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韩建贤为2018年度高新区文化重点人才。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