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让世界记住那一天的南京”

“让世界记住那一天的南京”
2019年12月12日 05:42 新浪网 作者 新华日报

  “让世界记住那一天的南京”

   《拉贝日记》剧照

   今年7月,江苏原创歌剧《拉贝日记》巡演欧洲,借助国际化的艺术表达讲述“德国好人在中国”这一真实历史故事,在德国、奥地利等地演出引发热烈反响。据悉,该剧将于12月13日作为2019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之一在江苏大剧院歌剧厅演出。昨天,执导该剧的旅美南京籍青年歌剧导演周沫接受记者采访,讲述创作始终,展望中国歌剧的未来。

   周沫认为,歌剧富有冲击力的视听效果能给予现场观众全身心的感动,是舞台表演中最能触动感官的艺术类型之一。而《拉贝日记》这一题材的严肃性和宏大性,特别适合用这一艺术形式来表达。“和文字、电影版《拉贝日记》不同的是,这部歌剧既有磅礴的合唱场面,也有非常聚焦的表现,比如,剧中拉贝目睹中国平民被屠杀的场景后,有将近10分钟的咏叹调。这一次,舞台上展现的是流转中的南京1937年的时空图像,我们把‘人’放在这样一个大的空间中去重新体验历史。”

   对周沫而言,《拉贝日记》寄托着她浓浓的乡愁。周沫的奶奶亲身经历过南京大屠杀浩劫,对她讲述过为躲避日本兵搜查,用锅灰抹脸,冒着寒冬,东躲西藏,逃到南京边远郊县的痛苦记忆。每年12月13日,响彻南京上空的防空警报至今在周沫的脑海里回响,让她无数次想象1937年的那一天,南京这座城市所经历的苦难。

   而真正开启歌剧《拉贝日记》创作的契机,是周沫偶然看到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所著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她将歌剧版《拉贝日记》视作完成张纯如未竟的工作。“《拉贝日记》咏唱了独立个体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内心世界的爆发,突出了超越国籍和种族的人类大爱,简言之,我觉得它是一个讲述‘南京灵魂’的故事。”

   “从第三方视角审视南京大屠杀,让《拉贝日记》拥有了国际化的视角。”周沫说,“西方观众中知道南京大屠杀的人非常少。以往的作品,也多是从加害方侵华日军、受害方中国民众的角度出发。而采用拉贝、魏特琳、马吉等国际友人的第三方视角,和歌剧这一为西方观众所熟悉的艺术形式,能够让更多的人愿意了解这段历史。”令人欣慰的是,在欧洲巡演时,的确有很多外国观众在看完演出后给她发来邮件,说演出很震撼,他们立刻去网上搜索了解这段从未听说过的历史。

   在美国歌剧界打拼了十多年,周沫始终相信,做原创歌剧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她不能忘怀的是,2009年她考上哥伦比亚大学戏剧学院导演系,开学第一周,美国著名歌剧女导演弗兰切斯卡·赞贝罗来上课。当得知周沫是中国人时,赞贝罗建议周沫做歌剧导演,并表示十年后歌剧艺术在中国会出现“井喷”。“她说对了!”周沫感慨,“现在纵观全球,顶尖的音乐学院、歌唱训练班以及最好的歌手都来自中国,中国逐年加大对歌剧艺术的投入,成为世界歌剧业的一股新生力量。我们应该抓住这股势头,多多开发有灵魂的中国故事,同时探索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打造世界性歌剧创作中心。我希望,未来有一天说起歌剧制作,中国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参与者。”

   本报记者 吴雨阳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拉贝日记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