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特别报道|2021编辑记者结对选调生感言摘登(完)

特别报道|2021编辑记者结对选调生感言摘登(完)
2022年01月14日 16:22 新浪网 作者 新华日报

  编者按

  2021年,本报经过深思熟虑,聚焦到村任职的年轻人,重磅推出“编辑记者结对选调生”活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虽未散去,为记录他们在乡村奋斗的青春身影,还原他们的成长历程,编辑记者背起行囊,戴着口罩出发。7月起,13支采访队伍陆续走出编辑部,共赴13场结对之约。

  13篇生动丰满的结对手记,记录了13位优秀青年扎根泥土、努力生长的姿态。采访中一个个感人细节,一句句暖心话语,至今仍让编辑记者心头发烫。今天,记者感言迎来了完结篇,但与选调生的故事仍将继续……

  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

本报记者许露露(右)采访结对选调生吕雯。

  我结对的选调生吕雯,是个“非典型”采访对象。作为名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她无疑很优秀;但在基层,她还是个新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获得过多少荣誉。

  见面之前,吕雯有些忐忑,“我真的很普通,你来采访我,写些啥呢?”前往小荡村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采访的突破口,直到翻开她的国情调研报告“小荡村社会矛盾化解”,灵感才不期而至。

  广袤的农村,像小荡这样普通的村落有无数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平凡的小荡恰恰又是最有代表性的。在村两年,这个年轻的女孩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选择“社会矛盾化解”这样严肃的调研题目呢?

  背后的故事,的确没有让我失望。

  在村里,吕雯除了日常村务外,更多地关注基层矛盾调解,而这,恰恰是基层治理的痛点、难点。在她调解的卷宗上,矛盾的起因小到一棵树、几株苗,大到一口井、一块田,听吕雯细述调解过程的跌宕起伏,越发体会到基层工作的不易。

  吕雯一次次跟着村里的调解主任东奔西跑,一个文静的小姑娘,面对各种复杂场面不畏惧、不退缩,有时会被村民指着鼻子骂。难怪村调解主任称赞她,“有胆识,有灵气”。她讲述的一个个生动案例,自然成了我报道的重要内容。

  采访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在五保户李家志家中,患有尿毒症的老人絮叨着病痛的折磨、生活的不易,吕雯轻轻抚摸老人肩膀,那般温柔之情,无声胜有声。正是通过这些细节,我看到了在小荡这样普通的村里,村民的喜怒哀乐那么真实,基层干部的日常又是那么充实。

  平凡的村子有着不平凡的故事。作为一名记者,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书写不平凡,既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功力。(本报记者 许露露)

  (点击蓝字,跳转原文)

  结对选调生手记 | 结对之约,感动着你的感动

  接受了一次能量“辐射”

本报记者华贤东(左)与结对选调生韩金韬(中)一起走访老党员邱录平。

  看到关于自己的报道见报后,与我结对的湖南选调生韩金韬给我写了一段感言:“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接受专访,有所期待,也难免紧张。”他担心自己眼中村庄发生的变化,在别人看来是一种“自嗨”。

  驻村一年,韩金韬确实做成了一些事,比如发掘村里的“红色故事”、推行“党员接单制度”等,也有些想做却没有做成的事,比如,发展新品种苎麻种植。他毫不掩饰地告诉我,遗憾贯穿于驻村工作始终。

  在村里,难免会碰上“急难险重”之事。在我看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两把刷子,要求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游刃有余不太现实。但韩金韬告诉我,成长不是理所当然,要跌跤、要吃苦,要懂得每一只不随风而去的风筝,都有脚踩泥土的人在牵引。

  韩金韬今年26岁,比我还小一岁。可他却以超乎年龄的成熟,挑起了带领数千村民奔向幸福生活的担子,明白了遇事慎之又慎的道理。与他相处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我也接受了能量辐射,懂得面对众多读者,下笔重千钧、起落需有情的道理。

  理性、务实、有冲劲,是韩金韬的新标签。他渐渐意识到,靠事实说话是基层动员群众最有效的方法。

  面对工作中的不顺和观念的撞击,他始终保持定力和韧劲。因为他知道,放弃很容易,逃避也没有门槛,“急难险重”的破解之策,往往就藏在与村民打交道的每一件事、每一句话里,只要自己一直坚持,咬咬牙挺住,就会柳暗花明。于是,他努力理解、接受基层现实,对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静待时机成熟。

  一次短暂的结对采访,让我看到了自身的盲点,“这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于成长大有裨益。”(本报记者 华贤东)

  (点击蓝字,跳转原文)

  结对选调生手记 | 村里的选调生是北大研究生

  沉下去是最好的“抗氧化剂”

本报记者周妍(左)和结对选调生曾媛(右)一起走村串户。

  与采访对象能交成朋友,是可遇不可求的。虽然这次见面只有2天,年龄差了9岁,但是不妨碍我和曾媛成为朋友。

  朋友,最基础的就是信任。我和曾媛素未谋面,但一见如故,她跟我讲了很多村里的人和事。曾媛任职的官桥村,不是先进示范村,是街道吊车尾的村,历史遗留问题不少,眼下项目进展也很吃劲。感谢曾媛没有把我当外人,对村里的情况没有遮掩,愿意和我一同分享。她亲历基层的真实,我希望了解基层的真实,在“感受-记录-传播”这个链条上,我们合作默契。曾媛说,在村任职就像大学中的基础学科,基础打牢了,以后回到单位就不会拍脑袋决策。我说,我们这个职业也是,基层走多了,笔下才少一些想当然的东西。

  曾媛第一次入村开会,面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她也想逃避;第一次量地,村民本来答应得好好的,结果却放了鸽子;第一次调解矛盾,几位妇女的嗓门比她大,她也想撂挑子……曾媛回忆了她想退却的某些时刻,我也想起了自己工作中遭遇挫折的片断,但我们都在一直坚持着。她深夜入户做工作,笑脸相迎来访者,练就一颗强心脏;我也在一次次批评中,接好情绪的保险丝,找到心安之所。

  我们一致相信,人只有靠自我雕琢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实践与思考的循环中沉淀下来的精神底色,是女生最好的抗氧化剂。

  当初曾媛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国考,也考了选调生。选调生录取之后,她放弃了国考面试的机会,不在两个岗位之间权衡利弊,直奔着选调生、直奔着基层去了。她说,到基层多经历一些,对磨练人有好处。我说,我也是耶,毕业后一心想做记者,了解不同人的生活境况,结果还真的当上了。我们在微信上聊着走出校园后第一个梦想成真的时刻,觉得好幸福啊。(本报记者 周妍)

  (点击蓝字,跳转原文)

  结对选调生手记|见事情就办 不管难易, 有担子就挑 无论轻重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选调生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