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三门峡日报“伏牛文苑”

三门峡日报“伏牛文苑”
2024年05月08日 11:56 新浪网 作者 三门峡日报

  

  剪纸国

  □王荀

  剪纸国,不是一个国家的名字,而是虢州城里一个姓国名秀英的女人,因剪纸而闻名,被人称为剪纸国。

  从小家贫,在南学读过两年书的剪纸国,因交不起学费,只好辍学回家。虢州城有个习俗,凡是男孩结婚、女孩出嫁,都要请人剪些双喜字或窗花,营造喜庆气氛。剪纸国的哥哥婚期临近,母亲拉着剪纸国的手,提着礼物,到村里剪纸艺人许红梅家请求帮忙。许红梅是个势利眼,双手叉腰,哼了一声,一脚把礼物踢出院门。母亲哭着到商铺买了红纸,自己在家学剪双喜字和窗花,水平实在太差,成为左邻右舍茶余饭后的笑谈。

  看到母亲受委屈,剪纸国暗暗起誓,一定要学会剪纸,为母亲增光。剪纸国拿着母亲剪剩的红纸片,偷偷学起来,并用平时积累的零花钱,上书店买了本《剪纸技法》,认真研习。久而久之,剪纸国越来越喜欢剪纸,八九岁时就能像模像样地剪出一些简单的花鸟或鸡猪狗之类的图案。母亲见剪纸国是块剪纸的料,非常高兴,该买红纸就去买红纸,该出去学艺就派她去学艺,不论再苦再难都要支持女儿学习剪纸技巧。不到十年工夫,剪纸国剪出的《老子出关图》《松鹤延年图》,与许红梅不相上下,只是没有展示的机会。

  张知县利用半年时间,组织村民昼夜施工,在涧河上建成了一座石拱桥,取名虢州桥。施工期间,虢州知府李大人亲临工地视察,对工程进度很满意,看着一派繁忙的施工场面,李大人激动地说,张知县,建桥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老百姓很支持。建成后,咱搞个通行仪式,最好再建个纪念馆。

  搞通行仪式,这个不难,到处都有惯例,按程序进行就可以了。张知县最担心的是纪念馆的事,忙问,知府大人,纪念馆里都布置啥内容?

  可以布置建桥的资料呀。李知府捋捋胡子,继续开导说,把建桥过程中用过的所有工具,全部收集起来,搞个展览,让子孙后代都记住这段历史。同时,还可以举行个建桥事迹展。

  那个年代还没有照相机,想搞个图片展是不可能的。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建桥事迹展呢?张知县眉头一皱,突然眼前一亮:知府大人,虢州城有五个剪纸艺人,让她们各剪一组建桥施工剪纸,先举行个剪纸大赛,评出最佳的,授予“金剪子”称号,再把获奖作品放到纪念馆集中展示,您看行不?

  你呀,终于开窍了。李知府指了指张知县,呵呵地笑起来。

  衙役们分别到五个剪纸艺人家通知,提前构思,做好剪纸,准备参赛。剪纸国知道这个消息,跑到县衙,主动请缨:张知县,我想参加剪纸大赛。

  你会剪纸?面对眼前这位十八九岁的女孩,张知县愣了一下,不屑地问。

  让我试试,你就知道了。剪纸国信心满满。

  好,你回去准备吧。张知县没有反对,心想,这么个小女孩,能剪出啥好作品,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剪纸大赛在县衙门前广场举行。那天,广场周围站满了前来看热闹的人们,大家最关心的,是“金剪子”的桂冠,最后花落谁家。大赛分六个展区,许红梅名气大,排在第一,然后依次类推,剪纸国年龄最小,自然排在最后。

  张知县陪着李知府和几个评委,一个展区一个展区参观,逐作品进行点评打分。在许红梅的展区,展出有二十幅剪纸作品,内容都是建桥施工场面。张知县兴高采烈地介绍着,李知府不时地点头。许红梅眉飞色舞、得意洋洋的样子,仿佛必胜无疑。接下来的参观中,李知府的脸上逐渐阴云密布,这些作品不是质量差就是没创意……来到剪纸国的展区,李知府顿时笑容满面,越看越喜欢:首先是规模大,有五十多幅作品;其次是质量高,作品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一幅一个场景,从工程开始的放线、测量、定位,到最后的施工,面面俱到,有两个人光着脊梁抬石头的、有脖子上搭条毛巾拿着锤钎凿石的、有站在高架子上挥汗如雨垒桥墩的、有推着木轮子车运料的、有蹲在灶台边忙着添柴烧火做饭的、有挑着冒热气的开水往工地上送的,作品粗中有细,动静结合,富有生活气息。

  小姑娘,这都是你剪的?李知府微笑着问,眼里闪出惊喜的光。

  是呀。剪纸国点点头。

  你是咋剪出这么生动的作品的?李知府对剪纸国的作品特别感兴趣,想问个所以然。

  我家住涧河边,没事的时候,经常到工地现场,对每个施工环节都很熟悉,剪起来得心应手。剪纸国抚了一下头发,继续说, 为了完成这些剪纸作品,我几天几夜没休息。考量一幅剪纸作品的好坏,首要是主题,不但要剪好细节,还要有灵气、有品位、有高度、有正能量。对于每幅作品,我都反复推敲、构思,想好后才动手剪。

  对于剪纸国的回答,李知府很满意,问,下一步,有啥打算?

  张知县在虢州,非常重视人才,每个行业都树有标杆,比如装裱侯、一针郝、牡丹花、摆渡刘、梅婆李、鉴定师、孝顺常等,我准备把这些人物的典型事迹,全部剪成长卷,捐给虢州展览馆,供人们观赏学习。

  剪纸国话音刚落,李知府就带头鼓起掌来:好呀,你这个思路好呀!别忘了,给你这个剪纸国也剪幅长卷哟。

  剪纸国咯咯咯地笑了。

  很明显,结果已经出来了,剪纸国的剪纸最好,“金剪子”非她莫属。李知府从张知县手中接过奖牌,戴到剪纸国的脖子上。周围的百姓连连叫好,接着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没多久,许红梅闷闷不乐,病倒在床,一针郝开的中药,她说啥也不喝。剪纸国提着礼物,专门前去探望。许红梅从枕头下取出一袋银子,塞到剪纸国的手上。

  婶,你这是啥意思?剪纸国不解地问。

  我想让孙女拜你为师,这是学费。许红梅的眼神中,流露着真诚。

  中秋节后,我准备办个公益培训班,凡是喜欢剪纸艺术的,都可以免费来学。

  那太好了。许红梅一下来了精神,脸上绽开笑容,对身旁的儿媳说:快把中药端来,我得喝药。有句心里话没说出口,她也想去剪纸国的公益培训班见识见识。

  桃花山记

  □李新治

  桃花山在熊耳山脉南麓,是熊耳山四条支脉向南延伸形成一个锁口的一组山,当地人叫它桃花。

  说起桃花这个名字,恐怕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无关系。

  如果顺老鹳河逆流而上,走双槐树到香山庙,沿桃花溪不到二里,突然谷断溪绝,一山壁立,挡住去路,桃花溪变成数米高的瀑布从崖畔跌落,右面是高山,左面是悬崖,中间是飞瀑,眼前真到了“山穷水尽”,此地名曰“橿子林”。这种地势,当地人叫“幢”,词典上没有这个意思的字,权用此同音字代替。按山里人的常识,凡是有“幢”的地方,“其上面必然又有一重天地。此处也不例外,从右面这座山绕上去,眼前便豁然开朗,四条山划开三道河川,以“川”字形排列在你面前。川谷里有良田美竹,房舍嘉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般人说“桃花”,是对这四条山三道川总体而言。其实,这三道川分别为东、中、西三个行政村,没有隶属关系。而民间则不以为然,认为“桃花”自古就是一大家,三道川里无论谁家有事,都去帮忙,一家生子三川欢喜,一家儿子考上学,三川人们来饯行,不管有亲无亲,邻里之间,一团和气。“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情形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极近相似,这便是桃花,可见古人给地方命名绝非偶然。

  桃花,山不高而清秀,林不奇而茂密,天然氧吧,自然药库,这些与卢氏其他地方无甚两样,可是,山静、水甜、人憨这三点,其他地方却少有。

  桃花幽静。没有喧嚣的市声,没有机器的轰鸣,潜入耳膜的唯有天籁之音。风吹树梢的涛声,水流叮咚的泉声,鸟呼同伴的啾声,庄稼拔节的咝咝声。天亮前的鸡啼,日暮下山的牛鸣,黄昏池塘的蛙鼓,夜半子规的啼血。春天到桃花来,一路黄莺鸣啭,八哥妙语,斑鸠咕咕。夏天到桃花来,锦鸡绕着你飞鸣,画眉迎着你献媚,知了落到你肩上嘤嘤。秋天到桃花来,呦呦鹿鸣,咩咩羊唤,唧唧麝呼。冬天到桃花来,一群山猪踏雪过仗,几只狗獾从柿树梢掉下来,一窝白眉子挤进巢穴。这些声音如读一首唐诗一样惬意,如听一曲仙乐一样入耳。不幽静的地方能听到这些声音吗?特别是蝉,不仅有而且多,夏蝉、秋蝉,到处可闻。一年四季,静中有动,动里显静,洗涤烦恼,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淡泊名利。桃花山的静谧蕴含着玄妙哲理,是谓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桃花水甜,甜而不酽,似甜非甜,淡淡可尝,余味悠远。桃花人吃的是山泉水,凡是住人的地方都能挖出山泉,挖不出山泉的地方则没人住。桃花水煮开壶底不留白痕,喝干杯底没有沉屑,隔宿不会发馊,不亚于优质矿泉水。桃花水硬,干活人说,在别处吃两碗饭顶不到时候,在这里吃两碗饭到时候不知饥。桃花溪清澈见底,水中有柳叶鱼,潭内有小蝌蚪,夏天把脚伸进溪里,小鱼、蝌蚪会从你脚趾缝里钻来钻去,痒痒的,柔柔的,那种沁人心脾的感觉,不亚于喝一杯蜂蜜水。桃花水养颜,桃花姑娘长得大都不谦虚,腊月逢集到街上看,不画眉、不抹唇,而面如桃花者,八成是桃花闺女。卢氏有人说“大石河糁子好吃,通河闺女好看”,殊不知桃花闺女有过之而无不及。

  桃花人憨。有人说:憨者傻也,傻不是美德。是的,憨是缺点,但在当今物欲横流、人情淡薄、追名逐利的环境里,桃花人就是这样憨,不知觉悟,反倒成了稀奇。不管远来近到,认识不认识,只要到门上,第一句话就是“吃饭没有”,如果没吃,有饭马上端来,没饭立马去做。遇着天黑,有人到门上,先吃饭后住宿,憨得无防人之心。房前屋后都有樱桃梨杏,远近人等,谁见谁吃,绝无人责骂,憨得不会拿去卖钱。一个村庄有一个吃饭集中点,或树下,或场边,你端碗饭,他拿个馍,凑到一起,边吃边聊,大事小情便都记到心里了,所以十里八村谁家闺女多大、谁家儿子几岁,都了如指掌。比起城里人一栋楼上住着却彼此互不认识,桃花人憨,憨得可爱。

  桃花,一个山静、水甜、人憨的地方,一方充满诗情画意的净土。

  夜晚,花儿在干什么

  □卢白琼

  春天的傍晚,太阳惬意地落到西山里去了,天上还留着红光。湖边的公园里,风懒洋洋的,传送着空气里的甜香。仔细辨别这香,应该是什锦味道的吧?丁香的味道虽浓,但跑了好远的路,疲惫了;桃花光顾着涂脂抹粉了,味道也只是淡淡的;梨花白而清透,好像多一丝味道它自己都嫌弃;倒是樱花和叫不上名字的各类花,做了香味的主打,然而又并不争宠,甚至它们还一起唤醒了春水的朝气、小草的清冽,合起伙来香成了春天的味道。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太阳和人、小鸟、小狗等动物们是一伙儿的。而花儿,则和月亮、山水、小草等植物们是一伙儿的。如果这世界是两班倒的话,它们各自是自己固定的搭档。到了白天,花儿和月亮这一班,静默着,成了世界的背景;到了夜晚,太阳和人们这一班,便各自休息,把世界让给花儿它们。白天的熙熙攘攘看多了,当我在傍晚盯着一枝横斜的桃花的时候,我突然很想知道,当夜幕笼罩之后,花儿们都在干什么呢?

  可以肯定,春花的夜晚,一定是一场比美的盛会。夜晚来临的时候,连翘花清了清嗓子,花苞张开了,一只只细长的喇叭蓄势待发,等到月亮升起,清辉遍地的时候,它吹将起来——你别想着它吹不出声响来,花儿们的歌声更多的是一种气韵,你能想象万千个喇叭一起吹出号角的样子吗?那该是多么壮观和震撼的情形啊。于是,樱花扭了扭腰,壮观的开场舞当仁不让;梨花抖了抖蕊,舒展了洁白的裙,用清新雅致回应了樱花的热烈奔放;桃花害羞,桃树叶子陪着它出了场,一个英气逼人,一个粉面含春;玉兰呢?它从不知道自己是主角,低着头看风景的空当,只记得为他人鼓掌,没承想,也美出了满头粉的、白的小巴掌,飒飒的模样,让地下闪着眼睛的小蓝花羡慕坏了,要知道,它一直有个梦想,是站上高台望望远方,玉兰明白小蓝花的心思,分了一瓣叶片下来,静静依偎在蓝花身旁,我猜它俩见面后,一定有一场交谈。

  玉兰会给小蓝花讲远方的模样吧?讲远方的山,从黛青变成迷蒙的绿?讲湖水流淌而来,越来越饱胀?讲大松树的绿和杜仲树的绿衣服如何不一样?讲把小鸟装饰在头上的那种奇妙的痒?小蓝花会回它,大地是怎样一点点从冰冷变得温暖潮湿,让人内心膨胀?讲它是怎么冲破小石头的阻挡,展示自己的倔强?它们会一起聊月亮吧?因为月亮的光,对它们来说都一样。它们会评价太阳吗?评价太阳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呢?

  其实,很多时候。花儿是个偷窥者,它不作声地看,不动声色地听。它们最喜欢听那些晚睡的人类,月下花前的话。你别不信,到天亮的时候,你只需看看桃花脸上增添的那一抹羞红,你就知道,它听见了太多的秘密,而且有关甜蜜;有时候,你会从梨花瓣上看到泪水吧,它可能不那么幸运,窥到了一场悲剧;还有一些花儿草儿,受了感染,也想拥有一个浪漫的春天,于是和风商量,风果然帮了它们,你看早晨的湖面上,总有些闪闪烁烁的花瓣,它们款款奔向远方,去追一个谁也猜不出结局的梦。

  一定会有那些爱诗爱酒的花吧。举杯邀明月,拂袖唤春风,借三分清露,洒七分豪情。你能想象,万千朵花,集体举杯的模样?你能想象,万千朵花,飞花传令的诗情?你能想象,万千朵花,在月光灼灼的夜里,集体狂欢的浪漫?

  春光难得,花儿们是懂得的。两朵花正说着话,一阵风来,其中一朵就落了,它们甚至没来得及说再见。在树上的,抖擞了精神,又很快干别的去了。

  咏而归

  □李春晓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朋友问我读书,我就想起《论语》里的这段话。寥寥数笔,非常有画面感。是的,在我的生活中,读书早就是一种习惯了。读书行路,很早就是中国人最理想的生活状态。这些年西到喜马拉雅,东至大海,北及阴山,南抵江汉,也算走过了万里路,当然书可能没有万卷,但《诗经》常在,《论语》常在,《史记》常在……

  春天来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那是写桃花,红云一般萦绕在地头、山头,当然还有你我的心头;夏天来了,“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那是白居易的吟唱,也是你我口中的吃食;秋天来了,“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那是万丈豪情,也是你我两鬓斑斑的白发;冬天来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柳宗元的中式审美,更是你我生活中读书留下的飞白。这是书中的四季,也是你我生活的四季。

  生活在黄河边的我们,谁不曾读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以要出门,登上汉山,登上亚武山,当然更要登上鹳雀楼,去看看黄河;翻过秦岭,再往南就是长江流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那就去奉节,看看天下夔门,看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是书中的黄河长江,更是你我血脉中的黄河长江。

  当站在鄂尔多斯沙漠的边缘,在夕阳下北望黄河、阴山的时候,脑海中突然就闪现出那首《敕勒歌》,这不仅仅是山河广阔,更是人的广阔;当站在重庆的平行山脉俯瞰长江激荡,穿山而过的时候,突然闪现的是李白的《望天门山》,这不仅仅是自然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更是人生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当站在连云港海边看日出的时候,曹操的《观沧海》会不由得脱口而出,这不仅仅是穿越千年的精神共鸣,更是中华文化的血脉觉醒;当站在西部辽阔且无生气的戈壁滩上,边塞诗人“瀚海阑干”的苦吟就闪烁在心头,这不仅仅是诗书的复读,更是文化浸润的力量。

  当然不仅只有遥远的山川才会勾起文化的灵魂,就算不出远门,家乡的山水也会泛起文化的涟漪。去豫灵,上牛头塬,“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去渑池,上韶山,“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过崤山,“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上陕塬,不由分说当是“周召分陕”;观三门,自然是“禹开三门”;就算在市区,也是“假虞灭虢”“唇亡齿寒”;更不必说过黄河,“傅说筑版”“伯乐相马”……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读书需要经历,需要那些联想、经历,甚至体会那些山川、风雨,直至感同身受。“言《诗》”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对对句子,玩玩文字游戏,更是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经历”和“感受”。“起予者商也”,尽管这个“商”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孩子。当自己和孩子们有了这些“经历”和“感受”的时候,虽不能“人情达练”“世事洞明”,起码可以言《诗》,可以谈《史》。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作为父亲,作为长辈,关心子女成长,关心晚辈成长,自然是少不了的责任。读书、行路这样的习惯自然也要浸润孩子们的心灵,这些年或骑行或自驾,东南西北地跑,一方面少不了广泛地查阅资料,《中国国家地理》、游记、官网的介绍甚至知网的论文都是资料的来源;另一方面还要和孩子们一起分享记录自己的游记、体会。当然,在路上的那些迷路、找饭、露营、借水更是难得的财富。

  还记得儿子年幼,带他横穿横断山脉,他拿着地图,念着沙鲁里、他念他翁、伯舒拉岭,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的名字,窗外的干热河谷、高山草甸、针叶林带、牦牛、獭兔……这些最直观的景观都帮助他构建起简单的地理和空间概念,让他感受到生物多样和自然天赋之间的隐秘关系。当然这些观念肯定来自于书籍的启蒙。

  还记得儿子青春叛逆,那种身体迅速成长带来的激素不平衡不仅折磨着他,也折磨着我的情绪。有一天我们正好在库布齐沙漠,他跟我置气,一个人躺在沙漠里生闷气。这时候,狂风暴雨可能适得其反,静静陪伴可能才是最好的办法。我能有这么大的定力,来自书籍的支持。

  还记得儿子刚考上高中,父子谈话。“慢慢来,比较快”“跟上就行,注意身体”“用坚持来养成一个体育运动项目”……不到一年时间,儿子不仅每天在繁忙的课业学习中拿出十分钟时间打乒乓球,还拿回六张学校竞赛的荣誉证书,远超我的期望。儿子能有这么蓬勃的生命力,也是来自书籍的支持。

  如果有人问我,读书行路收获了什么,我脱口而出的就是收获了一个健康向上的孩子,尽管事实上还有我自己的提高,甚至关键是养成了一个家庭的习惯。

  亲爱的朋友,那些“冠者”,那些“童子”,他们“浴乎沂”也好,“风乎舞雩”也好,他们肯定要读书,要聊水温如何,要谈论春服是否舒适,当然更要吟唱古老的歌谣,甚至还要跳起古老的舞蹈……

  当太阳西斜,当夜幕将至,咏而归。

  母亲与书

  □也木

  房梁下的木箱藏着母亲的梦

  存一本书,造一片海

  孩子是船,母亲掌舵

  撑起一个家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母亲爱书就像爱自己的孩子

  她把四季的收获和一生的血汗

  铸造成知识的灯塔和望子成龙的梦

  把梦塞进书中,把书藏进木箱里

  就像珍藏宝藏

  做上记号,锁上木箱

  等到来年的九月

  再次打开、取出

  交付给那艘远行的航船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三门峡市
来自于:河南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