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国产翻拍已死

国产翻拍已死
2019年12月12日 15:41 新浪网 作者 毒舌电影

  《演员请就位》播到快结尾,总算拿出了点真东西。

  不仅小演员要选个拔尖儿的,四位导演也下场拍片,互相PK。

  几个小作品,还都上了豆瓣评分。

  真是玩很大——

  赵薇《哥》 陈凯歌《理发》

  郭敬明《AI》李少红《真相》

  可惜,观众正激情打分,评分栏就被撤掉了。

  想想也是,综艺赶拍的小品,虽是考验却也仓促,让各位导演押上招牌实在不公。

  而基于已有影视作品的小翻拍,到底能不能算导演们名下作品,也是见仁见智。

  像郭敬明的《大话西游》虽然拍摄手法不同,却仍未跳出原作无厘头的风格,把有意思的原创台词变成流行包袱。

  《大话西游》就能改姓郭了?

  而其他导演,要么如李少红,平平无奇。

  要么如陈凯歌光影美丽,却无可避免地被原作台词拖垮。

  真正给这翻拍注入新生命力的,居然是非顶尖也非后尾的赵薇——

  为什么赵薇的戏最好看?

  一个重要原因是,构思巧妙。

  这其中飘飘个人最喜欢的,还是《面具》:

  赵薇拿到的命题作文,拍对手导演的经典作,《大明宫词》。

  播完就引起了争议,一半人批“偏题”“魔改”,另一半人却纷纷“看哭”。

  老实说,非按头这是翻拍,确实挺违心。

  飘飘个人其实比较认可赵薇在节目里的说法。

  一次对《大明宫词》的致敬

  《面具》从故事上来说,是全新的,它甚至不是一场古代戏。

  唯一的联结点,是将原作里一个经典浪漫的片段,巧妙“还原”——

  小太平在上元节的夜晚偷溜出宫,误掀了陌生人的面具,却对薛绍一见钟情。

  《面具》也以此开头。

  面具下的还是薛绍,掀面具的却有三个“太平”。

  调侃帅哥的太平1号(陈瑶);

  极尽浮夸的太平2号(邢菲);

  入了戏的太平3号(颜卓灵);

  这是一场《大明宫词》的试戏。

  小飞(张哲瀚 饰)成功拿到了薛绍的角色,导演问他:三位试镜女演员,哪个好?

  他的回答,公平又带私心:第三个。

  结果被副导演事后数落没眼色。

  仨太平

  出品人的

  导演的

  第三个?她谁的人啊

  的确,太平3号茉莉(颜卓灵 饰),除了是小飞的女友,什么都不是。

  寥寥几笔,演艺圈众生的魔幻现实,就被勾勒了出来——

  被迫出局的往往一声不响,靠关系的却还在大诉委屈。

  我可以从少年演到老年

  何必分两个人呢

  导演看中新人的资质,捧他,又想着控制他。

  流量男星不能谈恋爱,“不是我不让,粉丝不让”。

  好像大家都有“苦衷”。

  但真正没得选的,只有相守四年的茉莉和小飞。

  为了一方的未来,不得不放弃。一方挣扎,另一方更清醒:我懂你的痛,我替你选。

  结束前,再亲一下。

  不亲,就如茉莉所言,大概没机会了。亲了,便是答应了分开。

  爱情or面包,固然是能让人共情的题材,却已讲了太多次。

  凭什么《面具》如此动人?

  在飘飘看来,恰在于它和《大明宫词》间,那些隐秘而浪漫的连结——

  短片色调、质感,昏暗但温暖,好像给画面添了三分“古意”。

  一场现代的爱情,背景响起《长相守》的调子,却无一丝违和感。

  且《面具》和原作形成了一种互文:

  薛绍在爱和强权之间挣扎;

  演薛绍的人,被迫在爱情和事业之间抉择。

  甚至,“面具”的出现,只为在开头的戏中戏里点个题吗?

  不是的。

  主角的离别与重逢,都少不了它:

  小飞陪茉莉对戏。他捂住脸演戴面具的薛绍,她却不可能是太平。

  她没有摘面具,只说我们分手吧,哭着跑远;

  小飞也没有追,捂着脸哭了。

  而在短片结尾,成名后的小飞和茉莉重逢,茉莉主动摘下了小飞的面具。

  你看,原来摘下面具, 指向的是爱情——

  是小太平揭开昆仑奴面具时,那般清新梦幻的少女情怀。

  也是茉莉从人潮中走来,再度拾回曾被现实逼到角落的爱情。

  飘飘为什么认同说,《面具》做了一次聪明的致敬。

  因为这是一场“双赢”——

  经典桥段的呼应,丰富了原本略俗的主线故事。

  而新的故事载体,也让原作的内核与美能再次表达。

  比起一味以还原场景来“致敬”,这样的致敬,要动人得多。

  《演员》节目中做过很多次“重演经典”。

  《面具》改动最大,却收获了奇效。

  反让飘飘开始思考起一个节目外的课题:

  对待经典重拍,我们究竟该保持什么态度?

  如今无论演技综艺,还是影视制作,都乐于把经典作品拿出来“重演”。

  一来自带话题,二来省力(不必原创故事)。

  对此,我们的态度一贯是:苛刻批“魔改”、恨不得情节百分百还原。

  可,这样的逻辑一定能带来佳作吗?

  未必。

  飘飘想到一部老剧,《西游记后传》。

  一部典型的“魔改”作品——

  它对经典进行了“解构”。

  什么意思?

  《后传》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解读人们已经形成固定记忆的事物。

  这剧从主角到配角,都和传统《西游记》神话体系里的形象,不大一样——

  白龙马成了孙悟空的迷弟;唐僧从只会念经的帅哥,进阶成了会武功、有智谋、还不怂的完美帅哥。

  虽然还是经常被英雄救美。

  更有记忆中的面目神圣但模糊的终极战斗力如来,不仅开头就圆寂躲难,还转世谈起了恋爱。

  乔灵儿(如来转世)凭着和莲花、碧游两大美人的三角恋,至今位列影视剧“渣男”排行前十。

赵敏还是周芷若依萍还是如萍碧游仙子还是……白莲花?

  以上种种,哪一样不是对经典的颠覆、甚至“冒犯”。

  但它却讲了一个脑洞大的好故事。

  唐僧师徒取经归来,刚在灵山封佛做菩萨300年。三界凭空冒出另一个佛祖,无天。

  这反派有多厉害?

  如来留下一句“定数”,不战自败。

  诸天神佛被关押,无天领着的妖怪变成了他们,做起了神。

  最后,三界独剩一个斗战胜佛孙悟空,在无天制造的真真假假中,解谜破劫数。

  而,别看主线寥寥数语即可概括,编剧早已“深埋其中意”——

  当玉帝也会犯错,当妖做起了神,当神仙佛祖都纷纷走下神坛。

  神圣、阶级、权威都被消解了。

  神仙佛祖,皆众生。

  再说大Boss无天,更是国产电视剧史上,和拜月教主齐名的让人心疼反派。

  巧的是还都有黑白二版(误)。

  无天本是普渡世人的僧人紧那罗,只因渡了风尘女子阿羞又为她所救,便被佛以六根不净为由被逐出了灵山。

  而阿羞为了救他,违背了自己答应他不再做妓女的诺言,自杀身亡。

  紧那罗便将自身善念封入黑莲,发誓要夺得三界,复活阿羞。

  一念成魔,才有了无天。

  奉守正心正义正行的唐僧,和无天论道,最后却说,我也可能成为你。

  是非功过由谁定?善恶真能二分?

  际遇、立场不同罢了。

  甚至,当飘飘再次温习起这部剧的结局。

  看到十七颗舍利子集齐,如来即将归来。坐在莲花座的乔灵儿,最后望向碧游仙子的一眼。

  我好像又看见了,注定戴上紧箍咒的至尊宝,注定化作泉眼的小龙女,注定西天取经的猪八戒……

  原来,《西游记》无论如何改,爱情,总不得圆满。

  片尾曲毛阿敏不是在唱么:最不屑一顾是相思;守着爱还怕人笑,还怕人看清。

  《西游记后传》,人物改得“面目全非”,剧情续得“满目荒唐”。

  但多少年了,却经得起一品再品。

  对待经典。

  “还原”,没那么有效。

  “魔改”,也没那么罪无可恕。

  有没有再创作,再创作的部分有没有生命力,才是关键——

  比如,《青蛇》。

  同样是“白蛇传说”影视化的作品,《青蛇》既不同于老善本中,许仙亲手化缘将白素贞永镇塔下;也不似《新白娘子传奇》,单讲至纯至善的情。

  它画风更魔幻,故事却更现实。

  没有狠心非常或痴心绝对的男人,只有发现了娇妻美婢是蛇,依然贪恋温柔乡的。

  没有一边口念弥陀,四大皆空却一门心思要收妖的圣僧,只有有执念、会动色欲的凡僧。

  也没有法术与心术双修的蛇妖,只有手眼通天但心眼仍在见习的蛇。

  《青蛇》也不再讲孤绝唯一的情,讲非你不可的契合。

  相反,它在戳破。

  戳破世间“爱情”模样,不过就那么几种——

  “每个男人,都希望他生命中有两个女人:白蛇和青蛇。同期的,相间的,点缀他荒芜的命运。”——只是,当他得到白蛇,她渐渐成了朱门旁惨白的余灰,那青蛇,她却是树顶欲滴爽脆刮辣的嫩叶子。到他得到了青蛇,她反是百子柜中闷绿的山草药,而白蛇,抬尽了头方见天际 飘飞柔请万缕新雪花。

  每个女人,也希望她生命中有两个男人:许仙与法海。是的,法海是用尽千方百计博得他偶一欢心的金漆神像,生世伫候他稍假词色,仰之弥高;许仙是依依挽手,细细画眉的美少年,给你讲最好听的话语来烫贴心灵。——但只因到手了,他没一句话说得准,没一个动作硬朗。万一法海肯臣服呢,又嫌他刚强怠慢,不解温柔,枉费心机。

  ——李碧华

  你看,同样的故事体裁,传递的价值取向,甚至可能“相反”。

  而,越是成功的经典“新编”,反而越有大程度的颠覆。

  尽管如此,颠覆本身,依然不值得赞许。

  归根究底,解读创新还是肆意亵渎、戏说还是胡说。

  区别在一个“立”字。

  破旧、再立新。

  把“颠覆和重构”做得好的近期作品,有吗?

  有,今夏丑帅版吒儿。

  飘飘之前写过,新版哪吒最大的颠覆在于,传统故事里两大主要矛盾,被“消解”了——

  龙筋不抽了,藕饼CP在海边欢快踢起了毽子;

  剔骨还父也不会发生了,毕竟这版李靖总想代子受难,过于温情。

  但,重构之间,哪吒的精神内核还被保留着——

  反叛。

  反叛的形式,从旧版的“反抗父权”,转移到了“打破世人偏见”。

  这转移多么“聪明”。

  反抗传统父权的压制,在当下,远不如“生而孤独、从不认命”,更能引起这个时代的我们的共鸣与思考。

  这正是飘飘为什么觉得,翻拍已死。

  当翻拍的本质,被归为“还原”。

  它就变得无效了。

  因为没有真正能完全复制的东西。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有文化影响(空间)、时代造就(时间)。

  跨越空间时间的“重现”,会直接减弱题材本身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就问1988年对中国人而言有什么集体回忆和情感呢?

  翻拍真正的意义,应该是弥补。

  以新角度,弥补旧日不够全面的解读。

  而非蹭经典的热度,掩盖当下原创力的缺失。

  至于那些基于经典解构作品之上的再次拆解——

  更是duck不必。

  除非你有能力从拆了又拆的废土上重建一个新房子。

  但如果只是借旧址,捧新人,别怪观众不买账。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