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问教丨不以SCI论文做职称评审的直接依据,为什么更担心公平?

问教丨不以SCI论文做职称评审的直接依据,为什么更担心公平?
2020年02月25日 09:54 新浪网 作者 芥末堆
问教丨不以SCI论文做职称评审的直接依据,为什么更担心公平?资料图(东方IC)

  * 来源:腾讯教育,作者 | 熊丙奇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意见》指出,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需要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鼓励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推动高等学校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

  所谓论文“SCI至上”,也可以称为论文“SCI崇拜”。本来,SCI只是一个学术期刊的索引,为《科学引文索引》,为研究人员投递、发表论文提供一个指南。然而,过去20年间,我国学术界却逐渐流行一种做法,把在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称为“SCI论文”,以“SCI论文”数,评价学者的研究能力与研究贡献,并形成“SCI崇拜”。这种重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的“论文发表导向”,严重误导我国的科研工作者。破除“SCI至上”,也就是破除“唯论文论”,是对我国学术评价的正本清源。

  但是,要破除论文“SCI至上”却并不那么容易,必须分析产生“SCI至上”的根源,对症下药。在笔者看来,我国学术界之所以存在“唯论文论”、“SCI至上”,根本的原因是对学术研究进行行政评价,而没有实行学术同行评价。如果不能建立学术共同体,实行学术同行评价,破除”唯论文论”、“SCI至上”,人们会担心学术评价会掺杂更多的人情交易、权钱交易,滋生腐败,而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就会依旧坚持“唯论文评价”、“SCI至上”,因为这好歹提供了可见的能保证公平的评价指标。这也可以说是我国所有评价改革面临的共同问题。

  比如,《意见》提到,要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对此,就有人质疑,不把SCI论文作为直接依据、前置条件,那评职称,不是更容易“走后门”,领导“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了”吗?

  这就是问题所在。事实上,对于“SCI至上”、“SCI崇拜”,我国学术界早在10年前就指出其问题所在。可是,10年之后,为何局面依旧呢?这是因为评价机制没有任何实质变化,对学术成果与科研人员的评价,是由行政主导进行。而由行政主导进行的评价,就会强调“量化评价”,这是由评价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行政缺乏专业评价能力,就会看论文发表的数量、期刊档次(影响因子),用期刊评价,代替学术评价。

  虽然同样是“看论文”,发达国家学术界评价学者看的是论文本身的价值和贡献,而我们看的是论文发表与否,发表在什么档次的期刊上,这样的评价并不需要什么专业评价能力,因为根本不用看论文本身,只需“数数量”,“比大小”即可,就是所谓重视论文质量的评价,也不过是根据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设置不同的权重而已。而这种评价,还直接服务于行政部门设定的学术研究政绩,学术研究政绩,不是研究成果有多少实际的创新价值和贡献,而是发表了多少论文。毫无疑问,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看论文发表,不看论文本身的评价,不但助长学术研究急功近利,而且,也滋生论文买卖、论文抄袭、造假等诸多乱象。

  不改变这种评价机制,破除“唯论文论”、“SCI至上”就很难。因此,要破除论文“SCI至上”,关键在于推进评价改革,而不是在原有行政评价框架之下,调整评价指标。《意见》指出,要完善学术同行评价,引导评审专家不简单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代替专业判断,负责任地提供专业评议意见,并倡导建立评审专家评价信誉制度;规范评价评审工作,大力减少评估评审事项,评价指标和办法要充分听取意见,实行代表作评价,并遵循同行评价原则。这是评价改革的根本方向,而要实行有公信力的学术同行评价,就需要行政评价退出,在学术事务的管理与评价中,坚持推进行政权与学术权分离,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腾讯教育”,作者熊丙奇。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职称评审论文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