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绝密使命》研讨会:三千里交通线上,说不尽的热血和忠诚

《绝密使命》研讨会:三千里交通线上,说不尽的热血和忠诚
2021年05月09日 12:51 新浪网 作者 影视独舌

  5月8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主办的电视剧《绝密使命》研讨会,在京举行。

  会议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各界专家学者与主创代表,就该剧的主题立意、艺术特色,以及党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绝密使命》聚焦鲜为人知的中央红色交通线。这条交通线串联起“上海—香港—汕头—大埔—永定—长汀—瑞金”,并曾向中央苏区运送6000多担物资,护送200多位重要人员。

  剧集以闽粤交界的伯公凹交通小站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地展现了三千里交通线上,我方交通员与国民党反动派间斗智斗勇的英雄事迹。

  作品根据历史人物原型,塑造出潘雨青、邹叔宝、赖寿章、丘老八子等典型英雄人物形象。同时,剧作还将革命故事与谍战元素、悬疑元素相融合,细腻展现了斗争中的人情,使主要人物的坚定信仰富有人性温度和情感依托。

“红色三绝”收官之作

高扬地方文化特色

  作为福建闽西“红色三绝”(另两部为《绝命后卫师》《绝境铸剑》)的收官之作,《绝密使命》也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活动的重点剧目。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周继红特别强调,一方面,该剧的故事内容被年轻观众所喜爱,另一方面,“其主打‘福建模式’的电视剧创作生产方式,也值得广大研究者关注和重视”。

  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当下影视剧创作,本就该高扬地方文化特色,以避免同质化、雷同化的套版效应。

  仲呈祥认为,优秀剧作的诞生,“始终是靠发掘地方的文化资源优势,配置好地方的创作资源,创作生产力,优化编、导、演、摄、录、美等人才结构”来完成的。

  《绝命后卫师》展现了后卫部队掩护红军主力撤退的悲壮故事;《绝境铸剑》讲述红军独立营经过古田会议,在精神上淬火成钢、铸就精魂的故事;而《绝密使命》则将焦点聚集于交通员们,讲述他们用生命维护长达三千公里的红色交通线的感人故事。

  福建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明生表示:“被誉为‘红色三绝’的系列电视剧,一部剧一个主题,全部聚焦群像式的人物塑造,通过整体性挖掘,系统性梳理,系列性开发和连续性创作,生动诠释了革命年代我党人员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忠诚底色。”

  华策集团高级顾问、《绝密使命》总制片人张晓东也表示,华策之所以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一路走到主投主控,也是被“红色三绝”的独特策划所吸引:“它跟其他剧不一样,从还没有拍就策划好了,要讲哪几个方面。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把一个红色题材研究透、解剖好。闽西这个地方是红色故土,红色革命斗争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剧中关于忠诚的刻画,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忠诚是共产党人最宝贵的品质。”如何坚守忠诚?李准认为,应当以生命来践行,以牺牲为支撑。“没有牺牲的信仰和忠诚,都是骗人的。全剧正是通过描写交通员们真实的牺牲行为,从而将对于忠诚和信仰的拷问推向极致。”

从自发到自觉

诠释历史精神的真实

  电视剧《绝密使命》总策划袁锦贵在谈及创作时表示,通过影视作品讲述革命斗争的历史故事,要理直气壮地讲,要充满感情地讲,要花大力气讲。这样才能传递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念。

  “创作《绝密使命》一剧时,首先强调和把握的就是真实。然而,我们无法完全还原那段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场景。”

  例如,剧中用猪笼沉江处死10个共产党人的情节,在历史上实则为26人。他们都是船工,为采运食盐运到苏区,被国民党发现后,残忍杀害。“现实斗争远比剧情残酷百倍、千倍、万倍。”

  面对交通员们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编剧钱林森坦言,自己在创作该剧时,也经历了一个心态上的转变,从一开始的“要我写”,转变成之后的“我要写”。他表示:“虽说做不到百分百还原确定的历史真实,但还是希望能够回归历史精神的真实。”

  对此,该剧的导演白涛也表明,要想诠释好这些故事背后的精髓,每个主创就必须先自我感动:“你自己不感动,如何感动观众?如何能达到一个真实的效果?”只有创作者感同身受,观众才能产生共情。

  本剧除了刻画真实可信的正面英雄外,在反派角色的塑造上,也没有刻意丑化敌方势力,而是塑造了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侦缉队汕头站副站长曹瑞瑛。

  会上,曹瑞瑛的扮演者贾宏伟也分享了自己在表演时的困难与心得:“第一次出演反派,让我有些焦虑,但在表演时,我将这些情绪转嫁到角色身上,反而使角色有了一丝偏执的病态感。”

开拓经典谍战叙事

挖掘英雄人物的“烟火”与传奇

  中国作协全委、影视文化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认为,“红色三绝”的主题,就在于“绝”字下的忠诚:“‘绝’代表极端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所追求的绝地求胜。”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总结了《绝密使命》在创作上的创新之处——由小切片,窥视大时代。

  “故事牵扯到从中央到苏区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通过交通员这一线索,串联起背后复杂的中共党史。”尹鸿说道。“该剧在充分吸收经典革命叙事传统的同时,又以塑造英雄人物为核心,兼顾叙事的传奇性,算是对于经典叙事的继承和发展。”

  《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将《绝密使命》在人物上的创新之处做了总结:“以往谍战剧中的主人公都具有极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而这次,该剧将目光投向船老大等底层小人物,因此他们身上具备一定的江湖气、烟火气。”

  《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认为《绝密使命》在创作中对“大与小”的问题,把握精准:“宏观的历史背景与艺术化的微观叙事勾连紧密,历史的真实再现和艺术的虚构完美融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这部剧时,没有感到悬浮、造作、说教的原因。”

  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赵彤则将《绝密使命》比喻成回忆录、纪念碑、座右铭,对这部剧的创新眼力和沉雄笔力做出了有力肯定。

  正如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强所提炼的那样:“《绝命后卫师》是牺牲,《绝境铸剑》是坚守,而《绝密使命》讲的是忠诚。”

  这三个关键词构成了“红色三绝”的主题。未来,我们也期待创作者对地方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创作出更多独具特色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