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王骁:把“灰色”人物变可爱,我有招

王骁:把“灰色”人物变可爱,我有招
2022年03月24日 13:49 新浪网 作者 影视独舌

  

  霍连凯和黎小田喝醉酒的那场戏,其实是当时我们最不放心的一场戏。我回去弄一版词,高叶也弄一版,谁都不给谁看。导演在现场再撞一版。所以,这场戏几乎就是现场搞出来的。

  究竟是不是一定要明确地知道观众想要什么?有的时候,你不知道这个秘密,自然去营造,反而恰到好处了。当你知道这个秘密的时候,刻意去迎合,这个度可能反而容易不对。

  工具人也是人。怎么从内心理解这个角色,怎么从自己曾经遇到的人身上找素材,怎么在有限的戏份中找到诠释空间。

  我最感兴趣的,是那种有转变性的人物。不是说非得从坏到好,从弱小变强大,反过来也可以。只有这样的人生才会折腾,才会有劲儿。

  一段戏“封神”。

  在近日收官的都市剧《我们的婚姻》中,王骁和高叶饰演的一对大龄单身青年,靠着一场醉酒后的情感推拉戏,在剧迷群体中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轰动。

  弹幕中,有的观众调侃王骁饰演的霍连凯“男人三分醉,演到你流泪”;有的则对两个人节拍精准、化学反应强烈的对手戏发出了“封神”的感慨;还有的剧迷干脆跟主创激情建言,“不行,这俩单独拍一部吧!”。

  

  这已经不是王骁第一次凭借“灰色”人物,引起观众的共情了。就拿近三年的荧屏形象来说。

  《我们的婚姻》中的霍连凯是个言行不一的不婚主义者。剧的前半截,他有大段关于“男性婚姻受害论”的迷惑发言。但在后半截跟黎小田“男女双强”的切磋中,却被观众识破了他高饱和度暖男的属性。

  《流金岁月》中的杨柯是个把狼性挂在嘴边的“纵欲”系精英。他圆滑世故、以貌取人、兵不厌诈,从不掩饰自己的物欲和野心。但在王骁的演绎下,观众仍能解码出这个角色在商言商的坦荡。

  《功勋》之《无名英雄于敏》中,他演了一位操着南京口音,蹦着英式英语,端着美式咖啡出场的氢弹科学家陆杰。他和于敏在气质上互为反义词,两人因为理论演算相互较劲的戏份,被不少观众标记为“科学家式可爱”名场面,晒在社交媒体上。

  

  另外,还有《巡回检察组》中身处悲剧漩涡,被生活折磨得偏执、暴躁的修车工沈广顺;《今生有你》中底色温暖,却因为生活重压而颓废落魄的前夫孙志军……

  梳理王骁近年的表演履历,同期出演的角色差别之大,常让人看了几集后才发出“原来是他!”的感叹。每个角色无论戏份多少,被二创剪辑疯传的名场面都不会缺席。

  可以说,《白鹿原》时期曾经以最低调“星二代”身份现身的王骁,正在被观众重新认识。

  以下为王骁的自述。

  

两个不婚主义者的四顿饭

  一开始拿到《我们的婚姻》的剧本,看到霍连凯这个角色,我还是有点担心的。

  因为他从身份上跟《流金岁月》里的杨柯太像了。两个人都属于商场上能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虽然一个是做投资一个是卖房子的,但在表演上其实是很难区别开。

  所以,开机前我还特别跟刘海波导演交流,让他帮我把着点,千万别演成杨柯第二。

  但拍摄起来感觉就好多了。霍连凯这个角色,不管是成长背景、行事风格上都跟杨柯不太一样。他没有杨柯那么“狼性”。因为身为“海归”,不那么熟悉国内市场,他反而在公司里会遭受点打压。

  

  根本上讲,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我之前也算是过度担心了。

  说起来,看到这个剧本时,我对李宇文这个角色也挺感兴趣。一个居家男人,而且是历史专业的,没有什么收入,跟他强势的老婆形成了那样一种鲜明对比。很有意思。

  当时,我也试探性地跟导演聊了。导演说,“你要演李宇文,那谁来演霍连凯呢?”我说,“明白了导演,那不聊了,我就单纯触碰一下。”(笑)。

  剧播出之后,观众对霍连凯和黎小田这一对比较喜欢,我觉得是因为他们俩代表的这种恋爱关系,在观念上占了一点便宜。

  一来,在一部以婚姻为主题的剧里谈恋爱,这就占了一定先天优势。恋爱本来就比婚姻轻松,两个人之间的暧昧、纠结、推拉,就是不确定性嘛,观众还是感兴趣的。

  二来,这两个角色代表的“不婚主义者”,或者说没时间谈恋爱,暂时把婚姻放一边的年轻人,这个群体还是挺庞大的。当他们在剧里看到了这么一对,就容易产生共情。这两个原因一叠加,就导致这对活宝相对比较讨喜。

  

  霍连凯和黎小田的对手戏,在剧里面并不算多。而且主要不在公司里,重头戏都在黎小田家的厨房里。两个人的情感升温,其实就是靠四顿饭吃出来的。

  这几顿饭的戏,我们是连着一起拍的。

  剧里面黎小田的家,是美术找了一个废弃的厂房搭出来的,现场没有空调,特别热。我们连着拍了4天,大概50多场戏。听着数量不是特别多,但因为里面有些场次比较大、台词特别碎,而且就我们俩在那演,也没个替换,整体拍下来对我们俩是挺大一个考验。

  拍这个景的时候,已经到了整部戏的中期了。我和高叶也经常私下里聊天,琢磨角色什么的,有一定默契。所以熟悉程度不是问题。

  

  难度主要在于,4天的戏是把他们的情感线打乱放进去的。这四顿饭,正好是这两个人情感发展的四个阶段。从相互之间的小别扭,到黎小田对霍连凯有点抱歉,再到霍连凯开始理解黎小田,最后两个人一醉解千愁,打开心扉、走到一起。

  但拍的时候,没有办法从头拍。中间的顺序是打乱的,所以我们就得来回倒情感状态。

  这场刚流露出来一点好感,下一场又得反过来不喜欢你了。再下一场,可能又是黎小田怀孕了。而且,在那个景里又没有别的演员,也不能隔个两场再拍,所以调整的速度要非常快。

  关键这两个人的感情波动还特别微弱。你说,我这礼拜喜欢你和下礼拜喜欢你,这个程度区别,怎么去表现?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述,只能靠感觉去控制度。

  

  两个人对手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去找那个度时标准是统一的。一场戏两个人撞,你觉得这场是舒服的,那个度就是对的。如果你觉得不舒服、没搭上,肯定有一个人的度是有问题的,就再找再调整。

  剧本里对霍连凯和黎小田两个人过去的情感经历,并没有明写。但这两个大龄青年,不可能是一张白纸。

  在去现场之前,我就跟高叶聊过这个问题。我们都觉着,这两个人“不婚”一定是有原因的。他们很有可能是有过轰轰烈烈的爱的。但是或者是爱而不得,或者是受了很重的伤,由此变得敏感,变得不敢去期许什么了。

  

  霍连凯和黎小田的不少台词,其实是我跟高叶私下聊天聊出来的。就算不在拍摄场地内,我们也会聊一些过往情感经历,聊一些我们听来的身边人的情感故事。会把自己放到人物设定里,想他们俩会聊些什么。

  比如,霍连凯和黎小田第三次吃饭,黎小田问他,你以前有爱过的人吗?霍连凯很果断地回答,没有。这个细节,就是我和高叶聊天时聊出来的。这样的对话,就是你分明知道他撒谎了,他也知道你知道,只是谁也不说,但观众都能明白。

  

  这样设计出来的台词有很多,我们都希望在这俩人物身上多挖掘点潜在的东西。

  不少观众印象最深的,是这俩人的第四顿饭,也就是喝醉酒的那场戏。这场戏其实是当时我们最不放心的一场戏。这俩人的情感升温,其实是半醉半醒、半推半就的。演实在了就油腻了,演虚了又不像。

  我们当时商量说,那就分头弄。剧本大致情景在那里了,我回去弄一版词,高叶也弄一版,谁都不给谁看。导演在现场再撞一版。所以,这场戏几乎就是现场搞出来的。

  在开机之前,我和高叶走了两遍戏,但没有对具体的词。不敢有具体的词,怕一具体就实了。走完戏之后,我说咱正式撞一个?其实,我们俩心里都明白,这场戏只能撞一次。

  

  这场戏就是在一种谁都没有底的情况下拍出来的。我们俩只知道调度大概是怎样,台词大意是什么。拍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对方具体会说什么,挺害怕,挺紧张的。

  拍完之后,我们发现那种不确定和紧张恰恰很对。因为这两个人当时是情感试探期,情绪本来就是不确定和紧张的。我们把对工作的不确定和紧张放在这两个人身上,戏的感觉正好走对了。

  

精英、英模和暴徒

  这几年,《流金岁月》里的杨柯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他确实让更多观众认识了我,这角色之后,找我来演戏的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观众对这个角色的反馈,也给了我一些启发。

  看《流金岁月》的剧本时,我一开始只知道杨柯有个女朋友,并不知道是谁。一直往后看,才看到他女朋友是叶谨言手下的财务总监,我觉得这一笔写得真好。让杨柯这个人物变得更真实了。

  

  杨柯是个智商、情商双高的精英人设,在商场就是战场的设定下,他的一切行为都合理合法。你可以说他是商场上的一个狐狸,但他并没有把尾巴藏起来。他选择财务总监潘老师当女朋友,这一个也很容易理解。就是人到中年了,两个人目标一致,你看好我的前景,我需要你的能力,我们一起把日子过好。这个事儿并不肮脏。所以,我觉得观众喜欢杨柯,是因为这个人物的确强大、真实。

  但我对杨柯的看法也就只有那么多。

  观众对这个角色的反响很热烈,但他们看到的东西,做出的解读,肯定比我们创作者要更放大,或者说更广阔一些。很多元素也许我们都没给,但观众自己会去“脑补”、丰富。

  

  这时候,观众其实给我们提了个醒,他想要什么,他会在评论里头指给你。有的点,我们演的时候可能根本没有注意,但他们能捕捉到。杨柯这个角色就是,包括有一些真的在公司里做领导的人都跟我反馈说,员工老让他们做杨柯那样的老板。说实话,我在演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过这个点。

  这其实是一个值得演员去思考的问题。

  究竟是不是一定要明确地知道观众想要什么?有的时候,你不知道这个秘密,自然去营造,反而恰到好处了。当你知道这个秘密的时候,刻意去迎合,这个度可能反而容易不对。

  《流金岁月》拍完后隔了几个月,很快就进入到了《功勋》之《无名英雄于敏》的拍摄。

  这部戏拍得非常紧张,因为这是一个6集的戏,一共就拍一个月。每个人从心理上都是有一个倒计时的。拍的时候氛围也特别好,剧组之内有一种相互搀扶的感觉。

  

  我记得杀青那一天,拍了一张剧里科室的一个集体照。一看,你就觉得时光穿梭了。我们这一帮演员,大家在形象、气质上,眼镜儿戴着,头发搓成那样,真的就像一帮科学家往那一坐的感觉。

  不是说我们就真的以为自己是英模了。而是大家在那个创作环境下,都信了。对搞氢弹研究的科学家们,都是由衷的敬佩。

  当时这个剧的通告里有一个特殊内容,就是数学公式。比如说,第二天黑板上有要写的公式,那通告上就会标出来,制片方会用A4纸打印出来。大家就回去背。那公式你连读都不会读,字母都不知道怎么念,但大家就是愿意硬记,愿意参与进来。

  在剧里,我演的陆杰是个虚构人物,他身上有很多氢弹研究者的影子,但并没有固定的原型。用南京话来演这个人物,是我自己跟导演提出来的。这部在敦煌开机,在去敦煌的路上,我想到了用方言这一点,然后就找到沈严导演商量。

  

  这一批科学家,都是从五湖四海召集来的。陆杰这个人物也代表了一批当年在特殊的环境下,自愿回国参与氢弹研究的科学家。他这个人物,后面有一个细节,说是老家给他定了亲。这说明,他很有可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当时也不存在普通话普及的事儿,所以他说方言是合理的。同时,用方言还能让这群人物丰富起来,一下子就让大家知道,这群人是来自全国各地的。

  选择南京话,是因为除了普通话、北京话之外,我南京话最熟练了。

  我在南京长到12岁。之前,跟家里人聊的时候,一直说想演一个南京的戏,用南京话来演。南京话有一种很特别的“垮”味儿,特别有意思。《功勋》的本子特别好,能在陆杰身上实现用南京话演戏的愿望,我很开心。

  《巡回检察组》是在《流金岁月》之前拍的,播出算是同期。

  在这部戏里,我演了一个又悲情又暴躁的修车工沈广顺。很多观众记得他,是因为一个细节。戏里,他的女儿失踪了,为了寻女他就在自己整天穿的工作服后面,印了张60万寻女的告示,整天背着自己人生最大的伤痛。

  

  这个角色的特点是暴躁,剧里面的每一场戏都在爆发,抡棍子的、咬舌头的都有。但事实上他内在隐藏的秘密又很多,整个人是反着的。

  演的时候,因为要频繁调动情绪,确实非常累。但演完沈广顺之后,我发现自己在演爆发戏的时候,变得更自如了。每个演过的角色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武器,沈广顺这种很不一样的角色,就像给我的弹药库里又加了一种秘密武器。

  

  在《巡回检察组》收官的时候,我在微博上发了一张剧照。

  在那张照片里,演沈广顺母亲的宋春丽老师在画右择菜,沈广顺就拿着棍子在前面跑,都快跑出画了。我太喜欢那张剧照了,儿子都抡棍子了,妈妈还坐那摘豆角看着他——这就是我儿子的一日常。他就是这样暴躁的性格,但他又想要保护家里的所有人,我觉得沈广顺太累了。

  

  

工具人也是人

  我这几年演的戏主要还是配角。配角的戏有它的特点,它可能戏份不多,从人物塑造上看,没有那么连贯、立体,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容易演一场是一场,让人记住。

  有的人可能觉得,很多配角都是工具人,不好演。但其实工具人相对好办,不好办的是工具。工具人说明你还有用,一共10场戏,5场是有功能性的,那就好办。只要这个角色有功能,你就有可能找到一个切入口。

  其实,工具人也是人。我觉得大家的突破口都在人上,怎么从内心理解这个角色,怎么从自己曾经遇到的人身上找素材,怎么在有限的戏份中找到诠释空间。

  在角色选择上,我没有固定的标准。如果一定要找共性的话,我比较喜欢有成长性的、转变性的角色。

  

  一个角色,你让我从头到尾保持一个好人,我没有大兴趣。从头到尾都坏得掉渣,行,但你要给我一个坏的理由。但是我最感兴趣的,是那种有转变性的人物。不是说非得从坏到好,从弱小变强大,反过来也可以。只有这样的人生才会折腾,才会有劲儿。

  我不是科班出身的演员,一边演一边学是我的习惯。我经常觉得,不仅是老戏骨,跟年轻演员演对手戏,也会被他们新的表演方式刺激到。

  当然,这是好事,能觉得那是刺激就好办。你就会去想,原来表演现在有这么一种新的形态了。

  现在的表演,已经不能用传统的表演体系去归类了。因为演员实在太多了,方法也太多了,每一种体系都在衍生变化。演员是一种多么敏感的动物,一场戏你既能感觉出自己的变化,又能感觉出对方的不同,而且这就是一瞬间。这多有意思啊!

  就为了这一瞬间,你就愿意去琢磨,去学习。

  【文/铁皮小鼓】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