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李公明︱一周书记:在死亡谷与博尔赫斯的但丁……相遇

李公明︱一周书记:在死亡谷与博尔赫斯的但丁……相遇
2019年05月30日 20:23 新浪网 作者 澎湃新闻

  李公明︱一周书记:在死亡谷与博尔赫斯的但丁……相遇

  《但丁九篇》,[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著,王永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76页,22.00元

  在驱车进入美国加州死亡谷之后,才知道5月下旬已经是适合进入这片区域的最后季节;再往后,极度炎热的气候很快就会笼罩在这片叫做“坏地”( Badlands)与“恶水”(Bad water)的荒漠之地。据人类学资料,大约一万年前就有印第安族群聚居此地,最早进入死亡谷的非印第安人是1849年冬季被淘金热引来的一批欧裔旅行者,据说他们在寻找一条称作“西班牙古道”的捷径的时候迷路,幸亏找到淡水和杀了几头牛作为食物最后才走出死亡谷。与当年进入这片沙漠中的盐碱盆地寻找财富与机会的探险者与淘金客相比,今天的自驾车旅行者如果只是沿着公路走,已谈不上有多大冒险和挑战。我们就是从那条“西班牙古道”进入“坏地”,穿过“恶水”,寻找当年开挖金矿的废墟和印第安人留在在崖壁上的涂鸦文字,观察着山脉的隆起、盆地的下沉以及岩石的移动等自然奇观的印记,在感受到恐惧与敬畏的同时矫正过去只从西部影片获得的视差。

  在出发的时候我的背囊里有一本博尔赫斯的《但丁九篇》(王永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6月),当时只是想到这本小书很适合携带在越野之旅中阅读,它所承载的博尔赫斯式的文思与玄想或许能够在这片死亡谷地中获得印证。没有想到的是,在死亡谷中竟然有一处在山顶上的观景点就是以但丁的名字命名(Dantes View,“但丁之景”),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恶水”盆地,同时可以遥望死亡谷的最高峰,是整个死亡谷区域中视野最开阔、气势最壮观的景色,有人说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但丁所描绘的“地狱”与“天堂”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博尔赫斯也曾提到在一个夜晚突然感受到《神曲》开头的“那种不可思议性,那种阒静的恐怖感”(第2页),很符合我站在“但丁之景”的山顶上观看死亡谷的那种感受。

  在网上资料中一时找不到这个景点的命名来由,可能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死亡谷被宣布为美国国家遗址之后为了适应逐步出现的旅游业的需要,但无论如何,这位命名者肯定是但丁的阅读者与崇拜者。我不知道这位命名者是否读过布克哈特的那部经典名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我记得在该书第三章谈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对人类思想史的影响,布克哈特认为但丁的诗句最早证实了自然对于人类精神有深刻的影响,而且但丁或许是自古以来只是为了远眺景色而攀登高峰的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293-294页,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这无疑是以但丁的名字来命名死亡谷的这一观景点的最好理由。没有想到,竟然会在低于海平面的盐碱湖谷与彩色山岩和高耸的雪山之间的壮观景色中与但丁和他的崇拜者相遇,而博尔赫斯更是但丁的出色的诠释者,在这三者之间不期而遇带来某种相当奇幻而突兀的阅读经验。《但丁九篇》收录了博尔赫斯为《神曲》而写的九篇文章,篇幅都很短,都是从《神曲》中的人物、情节、语言和观点内涵切入对但丁的思想与文学手法的精心解读。对细节的精微分析与对整部作品的宏观感悟是博尔赫斯沿着但丁的玄思之旅自由飞翔的两翼,博尔赫斯的博学与深刻在这些解读中得到充分展示,从希腊古典到东方文学、从神学到天文学、地貌学,在他对但丁和《神曲》的热爱与思考中透露出“西方正典”的深刻性与永恒魅力。

  大自然看起来苍茫虚幻、无边无涯,但是它所拥有的一切都不是混乱无序的,每一滴水珠和每一块岩石都有它们极为具体的形成动因与逻辑。中世纪的人们虽然看起来充满狂热激情,但是并不缺乏理性与有序的观念。英国著名学者、作家C. S. 路易斯在《中世纪人的想象与思想》一文中指出:“就特点而言,中世纪的人不是梦想家,也不是精神冒险家;他是组织者和编撰者,是一个有条理的人。他的观念完全可以用旧式家庭妇女的格言来总结,即‘每样东西各有其所,每样东西都(妥帖)安放’”;他认为中世纪人最有代表性的是大教堂、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和但丁的《神曲》,并且指出“《神曲》代表着最高的成就,它好比法定假日时的火车站,挤满了各式各样的人群,但它有队形、有计划,就像检阅仪式上的方阵一样”( 见其《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研究》65-66页,胡虹译,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2月) 关于这一点,博尔赫斯肯定也是深有同感,他以另一种方式表述了他的感受:“他的书里没有一个说不出道理的词。……我刚才所说的精确性并不是一种修辞技巧,而是说明《神曲》中的每一事件都经过认真充分的构思。这一论点也适用于令人钦佩不已、同时又质朴无华的心理描写的特点。整部作品仿佛是由这些特点交织而成。”(序言)其实这也是博尔赫斯对《神曲》展开如此精心分析的逻辑前提,它们隐含了在文学批评的对象与解读之间的一致性要求。

  博尔赫斯在“序言”中以精确而概括的笔法描述了但丁在《神曲》中所创造的那个世界的景色概貌,“但丁按照经院哲学和他自己的诗的形式的要求,设想了死的地形地貌”(序言)——这恰好又令我想起了死亡谷中的“但丁之景”所展示的令人深感壮观、恐惧与敬畏的景色。在但丁的诗篇中,适于人类居住的北半球中央是锡安山,山的东西两端是恒河与埃布罗河的源头;南半球是水域,其中央是炼狱山;锡安山底下是向地球中心延伸的倒置圆锥体,那就是地狱,里面有坟墓、水井、悬崖峭壁、沼泽和流沙地;忘川的水流在岩石中间冲刷出一条裂罅,使地狱的底部和炼狱的底部相通;山像岛一样四面环水,山坡形成一级级的台阶,代表十恶不赦的罪孽;山顶上是百花盛开的伊甸园。他的结论是,“托勒密的以地球为中心的天文学说和基督教的神学观点勾画了但丁的宇宙”。在这里就可以回应他在开头所说的“那幅包罗万象的画”,在这幅画中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历史与神奇的迷宫,《神曲》在虚构的宇宙地貌中表达了对人类生存与本性的“天问”。但是,博尔赫斯马上指出但丁并不打算确立另一个世界的真正的或者可信的地形地貌,他本人在致维罗纳封建主坎格兰代•德拉•斯卡拉的信件说过,《神曲》的主题是死后灵魂的状况,其寓意是人依据他的是非功过而应得的天谴或补偿。后人和后世的评论家也是这样来理解《神曲》的寓意,即人生的三种状况:恶、悔罪与善,分别就是《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国篇》的寓言。(序言)

  博尔赫斯更为深刻之处在于他揭示了但丁作为诗人面临的难题:“他的诗的性质要求他必须作出天国或地狱的判定,同时又不能让读者知道作出判定的权力最终在他自己手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把自己也列为《神曲》中的人物,尽可能使他的反应不符合,或者只是偶尔符合神的决定(例如菲利波•阿尔真蒂或犹大的情况)。”(同上)在接下来的篇章中,博尔赫斯一再讨论了这个议题。他指出但丁的写作在神学上看来是极为艰难和冒险的,因为他“大胆地编造了圣灵的笔从未指出过的神秘:这种企图很可能形成罪孽。他大胆地把贝雅特里齐•波尔蒂纳里同圣母和耶稣相比。他大胆地预测了好心人无法探知的最后审判的意见;他审判了买卖圣职的教皇的灵魂,拯救了提出循环时间学说的阿威罗伊派的西格尔的灵魂”(19页)。博尔赫斯对这种由自己代替上帝作出审判的分析表达了他对人类无法承受的苦难与挑战所具有的同情与悲悯。但丁在《神曲》中不得不预测上帝的最后审判,公正、理解和怜悯是他必须面对的难题。博尔赫斯先是引述了克罗齐的话:“作为神学家、信徒和讲伦理道德的人,但丁谴责了罪人,但从情感上来说,他既不谴责,也不宽恕。”(25页)然后出人意料地转到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这部小说,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悲剧中探讨那张不可避免的命运之网如何预先决定了罪行并把它强加在某个人的身上,“总之,公正的惩罚是没有的。……斯塔尔夫人用一句名言概括了这些论据:理解一切就是宽恕一切”。然而但丁只是理解而不宽恕,哪些人下地狱、哪些人登天国是命中注定的。(27页)这是博尔赫斯面对但丁提出的罪与罚的问题。

  在《但丁九篇》中,非常感人的无疑是最后的两篇,《梦中邂逅》与《贝雅特里齐最后的微笑》。但丁经历了地狱和炼狱的煎熬之后,终于在地上天国见到了贝雅特里齐,但是却受到了她的讽刺和奚落,这是一次令人心酸的邂逅。博尔赫斯说,“爱上一个人就像是创造一种宗教,而那种宗教所信奉的神是靠不住的。但丁对贝雅特里齐的感情达到了偶像崇拜的程度,这是无可反驳的事实,她有时嘲笑,有时忽视但丁……贝雅特里齐死后,但丁永远失去了她,为了缓解忧伤,便虚构了同她相遇的情节”;“对于但丁,贝雅特里齐的存在是无穷无尽的。对于贝雅特里齐,但丁却微不足道,甚至什么都不是。我们出于同情和崇敬,倾向于忘掉但丁那刻骨难忘的、痛苦的不和”(51-53页)。这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以自己的情感向自己的前辈的伟大情感致敬的感人方式。所谓“贝雅特里齐最后的微笑”出自《天国篇》第三十一歌,但丁看到位于高处的贝雅特里齐,感谢她的恩惠慈悲并求她接纳他的灵魂:“我祈求着,而她离得很远,/ 仿佛在微笑,又朝我看了一眼 / 然后转过脸,走向永恒的源泉。”(56页)博尔赫斯怀着同情与悲悯深刻地分析这一文学史上“最伤感的诗句”:“他永远失去了贝雅特里齐,形单影只,或许还感到屈辱,为了在想象中同她一起,他想象出那个场面。”令人难以忍受的不仅是贝雅特里齐的消失,还有那倏忽即逝的微笑和目光(60页)。

  从死亡的天国地貌到罪与罚的难题,从对爱情的崇拜与失落的悲伤,“荣耀无非是过眼烟云,但争取荣耀有多么艰辛!‘四周一片岑寂,/ 只有一缕清风飘忽不定,/来也无名,去也无形。’”(19页)这是在死亡谷阅读博尔赫斯的但丁最后留给我的感慨与启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