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路上⑤|温州:从城墙到通衢,首创社会资本参与旧城改造

人民路上⑤|温州:从城墙到通衢,首创社会资本参与旧城改造
2019年09月21日 06:33 新浪网 作者 澎湃新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成就斐然。这些成就不仅体现在宏观数据中,也浓缩在每条大街小巷的变化之中。一条路,见证一段历程。澎湃新闻派出多路记者,寻访全国多个城市的人民路,记录路上承载的国家记忆和变迁,呈现新中国的发展成就。

  人民路上⑤|温州:从城墙到通衢,首创社会资本参与旧城改造

  章华妹在位于人民路的公司内 澎湃新闻记者 葛熔金 图

  温州鹿城区人民西路254号,店外挂着“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招牌的温州华妹服装辅料有限公司格外引人注目,58岁的老板娘章华妹正在电脑上确认纽扣款式。

  1980年12月11日,19岁的章华妹从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到“工商证字第10101号”营业执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1月1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讲话时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1980年,温州的章华妹领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温州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民营经济的发祥地,凭借其艰苦卓绝的改革探索,曾创造出以民本经济、市场经济、实体经济和有限有为有效的政府治理为核心内涵的“温州模式”。2018年10月,温州获批创建全国首个新时代“两个健康”(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先行区,到今年5月底,温州的市场主体已达到100.31万户。

  40年前,章华妹开始在市区解放北路的家门口摆摊卖纽扣、针头线脑、玩具等小商品。1994年,她在人民路妙果寺服装市场旁租了个店面做纽扣批发,至今已25年。

  温州人民路全长2.2公里,分东、中、西三段,原址是温州城的城墙,城墙拆除后形成三五米宽的无名砂石路,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定名“人民路”,寓意“人民当家做主”,后来拓宽到12米,在很长时期内是温州东西走向唯一的商业性交通主干道。1999年,人民路改造工程完工,路面拓展至36米。

  今年是章华妹在人民路开店的最后一年,明年她将搬到鹿城工业新区新建的“温州华妹服装面料市场”,这是由政府建造,以她名字命名的市场,市场内的“民营经济历史文化馆”里将有她的个人展厅。

  人民路上⑤|温州:从城墙到通衢,首创社会资本参与旧城改造

  “随着城市加速发展,2000年后温州城区面积不断扩大,人民路不再是唯一的东西向主干道,各区域商业综合体、高档酒店遍地开花。”9月20日,今年84岁的原温州市旧城改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孙守庄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温州城区面积为6平方公里,1978年为11.6平方公里。进入1990年代后,城区面积迅速扩大,由1992年的27.3平方公里,到1997年71.4平方公里、2005年的146平方公里、2013年的217平方公里,2018年底达到260.6平方公里。

  拆城墙而建,因码头而盛

  “人民路原址上本来是温州古城南边的城墙,它紧邻的温瑞塘河是古城的天然屏障。”温州市民俗学会名誉会长金文平告诉澎湃新闻,温州古城始建于东晋,历史上多次改扩建。

  温州古城有七座城门,其中南城墙有三座:来福门、永宁门、瑞安门。来福门旧址位于现人民西路;永宁门位于现人民中路和人民西路的交界处,城门较小,又称“小南门”,这里的码头过去是交通枢纽;瑞安门在现人民东路和人民中路交界处,位于古城正南方,称“大南门”。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城垣阻碍交通,当地拆除了绝大部分城墙。1925年,在城墙边庆福寺驻锡的弘一法师(李叔同)写信给学生孙选青:“城垣拆毁,改建公园,是间将益喧扰。不久移居乡村,远避嚣尘……”

  金文平介绍,南城墙被拆后,原址慢慢形成三五米宽的砂石小路,一直没有名字,直到1950年才命名“人民路”。此后,人民路拓宽到12米,曾经是温州最热闹的地方,尤以小南门码头附近为最,“1980年代以前,温州陆路交通不发达,小南门码头是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人民路两边建起了两三层的房子,基本是楼下开店、楼上住人,开的店以手工业、日用商品为主,每天人头攒动。”

  64岁的吴丽娟一直住在小南门码头附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每天都能看到过往的船只、在码头上叫卖的人,逢年过节更是人山人海,开船的、装货的四五点就开始忙了,吵得我们全家睡不好。有年暑假,我和朋友在码头卖茶水、冰棍,一个暑假赚了40多元。”

  随着1990年代温州公路交通开始完善,小南门码头的客流量逐渐减少。1999年人民路扩建完成后,小南门码头作为水上交通枢纽的作用褪去,2013年在原址开通内河观光的水上巴士。

  旧城改造中引进社会资金,开全国先河

  1980年代,受益于改革开放的温州经济快速增长,但由于此前国家投资少,地方财力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1987年,温州根据社会调查和可行性研究,作出一项开全国旧城改造先河的决策:面向社会吸收、聚集资金。

  “最先改造的是人民西路,初步估算第一期建设资金要3亿多元。通过出售沿街新建的一二层营业房、商品房等,其中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拆迁安置补贴等的1.56亿元靠社会资金解决。”1987年被调往温州市旧城改建指挥部的孙守庄说,“改造前的人民路宽12米,两边都是低矮的砖瓦房,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消息一推出,社会团体、个人凭着一幢幢大楼的设计图就踊跃认购,被民间称为‘政府一毛不拔,事业兴旺发达’”。

  人民路上⑤|温州:从城墙到通衢,首创社会资本参与旧城改造

  改造前的人民路 图片来源:1991年,孙守庄 摄

  孙守庄是摄影爱好者,记录了不同时期的人民路:1980年代初的人民中路上到处是自行车,偶有三轮摩托,轿车非常少见;1988年中秋,人民路大南门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及众多的“菲亚特”轿车将路堵得严严实实;1991年,人民路改建已开始,低矮的砖瓦房正被拆除;2008年,人民路上两边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孙守庄介绍,人民路是分段改造,全部完成在1999年前后,成了36米宽的大路。“人民路上第一座高楼是温州大厦,后来新世纪大厦、银河大厦、开太大厦、国际大酒店等开建。人民路的改造经验很快被推广到市区另外的16条路,温州城市面貌由此产生飞跃性变化。”

  1988年建成、位于人民东路的工商银行大厦以63.8米的高度成为1980年代温州最高建筑。1999年建成,位于人民东路霞飞路口的温州电信大楼高156米,是当时浙江的第一高楼。“很长一段时间,温州最高档的酒店、百货大楼、服装专卖店、影院等都在人民路两边,温州人购物、休闲娱乐都围着这条路。”孙守庄说。

  位于人民中路1号的国际大酒店是温州首家四星级酒店,1996年11月营业,凭借顶楼旋转餐厅成为温州标志性建筑之一。“我们到现在还有一批20多年的老顾客,台湾的曾先生每年清明和春节都来温州探亲,住哪个房间、备什么茶我们都提前安排。”酒店营销经理郑晓静告诉澎湃新闻。

  “诚信一条街”

  1980年代,温州家庭工业、专业市场的“小商品、大市场”极大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位于人民路的妙果寺服装市场就是其中典型。

  当时,温州市区的环城东路、铁井栏、木杓巷有三家较大的马路市场,生意好,但对交通影响大。1985年5月,工商部门将三个马路市场整合,与城郊的松台村联合创办妙果寺服装市场。

  “市场1985年10月营业,有200多个摊位,每个五六平方米,年租金大概4000元。只四五个月就迅速蹿红,月交易额上百万。到1990年代中期,摊位年租金达到11万,日均人流量一万多人次,年成交额数亿元。”市场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市场带动下,周围形成了童装总汇、批发市场等10多个商场和1200米长的沿街服装店,年成交总额超过10亿。

  1994年,此前在解放北路摆摊的章华妹在人民路租了十多平方米的店面做纽扣批发,“当时妙果寺市场全国闻名,我很多客户在市场里,我的店最多时有八九个营业员,还是应接不暇。”

  进入21世纪后,当年的一批摊主走出妙果寺市场,通过改变经营模式、创办服装企业等完成转型。章华妹的店铺已扩大到200多平方米,成立了华妹服装辅料有限公司。市场开业第二年就在这里开店的叶永国把生意拓展到杭州、北京、哈尔滨、重庆、广州等,建成了全国性销售网络。

  人民路上⑤|温州:从城墙到通衢,首创社会资本参与旧城改造

  人民路打造“诚信一条街” 温州晚报 资料图

  2016年8月7日,温州市有关部门在人民路上举行打造温州“诚信一条街”仪式,温州国际大酒店等5家企业负责人代表192户商家签下“做温州诚信商家承诺书”。

  温州20多年信用建设的历史可以概括为“在挫折中起步,在危机中奋进”。1987年8月8日,杭州市中心的武林广场上,工商部门和市民代表将收缴的5000双温州劣质鞋投入大火中,这把火使温州遭遇严重的信用挫折。2002年,温州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决议,将每年8月8日设为温州“诚信日”,持续开展诚信体系建设。经过多年“质量立市”战略实施,温州已成为拥有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最多的城市之一,2017年底成为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城市的扩张、经济的繁荣、百姓生活的变化……太多的信息蕴含在人民路上,人民路的历史就是70年来温州城市面貌、市井生活的变迁史。”金文平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