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当口罩成为硬通货

当口罩成为硬通货
2020年02月11日 09:42 新浪网 作者 澎湃新闻

  作者:王不易

  来源:物质生活参考(ID:wzshck)

  01.

  口罩是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才由医院走向大众的。因为一次肆虐全球的大流感。

  流感于美国军营中爆发,由于战争造成的人口大规模流动、混合以及战时媒体失声等因素共谋,流感病毒由美国蔓延至欧洲、至全世界,最终导致5亿人被感染,保守估计2100万人死亡,流行病学家估计死亡人数可能达到5000万甚至1亿。

  流感演变为一场浩劫。

  疫病肆虐期间,原本仅为医务工作者佩戴的口罩,开始成为民众的必需品。人们被强制戴上口罩,如果在公共场所没有戴口罩,电车售票员甚至有权拒绝你上车,而不会遭受任何人权质问。日本民众就是在这期间养成了戴口罩的习惯,成为口罩文化大国。这大概也和日本人的性格有关,将流感传染给他人,对生性谨慎的他们而言,实在是一件天大的事。

  那场大流感也波及中国,哈尔滨、上海、北京、广州都受到影响。但“口罩习惯”并未在中国扎根。事实上,1910年,中国人在口罩发展史上还留下过重要的一笔。

  那位关键人物叫伍连德,那一年哈尔滨爆发鼠疫,为阻挡飞沫传播,他发明了一种用两层纱布制作的口罩,被称为“伍氏口罩”。《中国疫苗百年纪实》中写道,当时口罩是稀罕的“怪物”,“民众、警察都不接受。好好一个人,口上兜一块白布干嘛?像个妖精”。

  伍连德为推广口罩的使用,费了很大的力气。可惜,当疫病消失,人们的记忆便被消除,戴口罩的习惯被抛诸脑后。

当口罩成为硬通货

  截图自《大流感》

  直到2003年非典来袭,尘封的记忆又被唤醒。人们开始戴上口罩。

  陈丹青在《荒废集》中写非典中的北京:“我骑着自行车穿行其间,戴着分配的口罩:先是圆形凸起的那种,如驴之嚼口,不几日讨得一枚普通棉布口罩,遂了心意。”可见当时对于戴口罩,人们的心中带着几分抵触。

  与当年被抢购的板蓝根和醋相比,口罩仍未站到C位。

  没过多久,人们对于戴口罩这件事就放松了警惕。王府井商业区街头的人物雕像,被北京人戴上了口罩。这一行为艺术稍微透露了人们之于口罩的情绪:不得已而戴之。

  接下来几年,禽流感、甲流两次流行病的爆发,也没有引起全国性戴口罩的高潮,倒是2013年PM2.5概念的出世,兴起了抗雾霾戴口罩的文化。尤其在北京,有网友道:“以前谁戴着口罩肯定会引起围观,现在谁不戴口罩围观谁。”

  未在防疫功能上引起人们注意的口罩,似乎在防雾霾上开始获得人们的关注,但事实上,观念仍未深入人心。冯唐就说,“戴口罩,特别是N95之类的重型口罩,有装逼和贪生怕死之嫌”。他甚至因此赞美鼻毛的作用。

  回想起来,口罩最大的一次流行,可能是因为鹿晗戴了一款日本品牌PITTA 口罩,年轻人便开始疯狂追逐,掀起一波代购潮。而PITTA主打是时尚,防霾与防飞沫效果饱受质疑。

  2013年,非典十周年之际,南都曾写过一篇文章——《如果再来一次非典……》,其中提到,广州街头已鲜少见人戴口罩,棉口罩和发热门诊,已成为过去。即便是在医院里,人们也已忘记戴口罩的意义。

  花了一百多年时间,流行病也好,口罩也好,都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故事总是重复。人们总是健忘。

  自觉防护意识从未在人群中真正建立。而这个冬天,新冠病毒以最惨烈的方式将口罩推上历史舞台。

  02.

  2020年开年是以一场撕裂开始的。造成撕裂的主人公就是口罩。

  “劝爸妈戴口罩”引发了两代人之间的Battle,家庭Battle很快延伸至社会,总有人不愿意戴口罩,总有人在劝人戴口罩。2月7日,北京市终于下达通知:公共场所不戴口罩者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轻则警告,重则拘留。道德约束上升为行政约束。

  撕裂过后,人们寻求“口罩共识”。共识最强烈的时候,不是观念被改造,而是病毒最凶猛的时候。

  “杭州一对夫妻出门买菜未戴口罩,与一确诊患者路遇,仅50秒就被传染!”“宁波一位先生出门买菜未戴口罩,遇同样未戴口罩的确诊患者,仅15秒就被传染!”——这样的新闻加速了共识的形成。

  一百多年未形成的“口罩共识”,在此刻加速形成。共识的形成又推动了口罩地位的特殊化。

  口罩成为了硬通货。它的背后交织出了一张政治、经济、社会、民生错综复杂的网。

当口罩成为硬通货

  网络图片

  一家专营口罩的淘宝店,8天时间,日销售额由5000元飙升至9000万元。[3]这只不过是口罩销售版图的细微一角,而且是良性局面——起码有的买和卖。很快,口罩荒出现了。连3M中国公司的某高层都在朋友圈里写道:“3M的手里也没口罩存货了。”[4]

  中国人没有戴口罩的习惯,国家口罩存量并不足以应对大规模的流行病爆发。3M那位高管说,“3工厂的备货、原材料供应都是按月做的,需求一下子来百倍,我们也做不出一年的量”。[4]

  供需严重倾斜,口罩变得比钱更值钱。武汉方面发出呼吁:请不要捐钱,请捐口罩等防护物资。

  网友写:“现在追女朋友都得想办法送口罩,比送包强,可惜买不着。”“戴口罩出去买口罩,结果没买着,还浪费一个”的尴尬每天上演。

  各种冷门电商APP捕捉到商机,试图上位,各种“买口罩互助群”“买口罩攻略”被消费者置顶。曾在非典时期人肉背口罩回来的海外华人、留学生,又开启了人肉背口罩模式。

  买不到口罩的民众开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卫生巾、胸罩、水桶、橙子皮等自制口罩,各类口罩如过江之鲫,大显神通。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非典时期,台湾民众也曾在电视上看见一则新闻一播再播:某个乡下地方,因为买不到口罩,乡民用胸罩来自制口罩。记者访问了一个年轻人:“戴起来舒不舒服?”“嗯,有妈妈的味道。”被采访的少年用陶醉的表情回答记者。[5]

  广东梅州三角镇、海南儋州、海南东方市三地出台了“举报疫情线索奖励口罩”的规定,奖励数量分别为30个、10个、6个。

  摇号、预约、限购种种措施被应用于买口罩,比买房还难。重庆口罩被大理截胡、青岛沈阳互扣口罩(后来发声明称是误会)……地方政府争抢口罩等防护物资,透露出了一种无奈。

  复星医药在全世界抢购口罩等防护物资时,郭广昌感叹道:我终于理解了什么是战略物资。

  口罩的价格开始水涨船高,人们买到手的口罩,价格起码三倍于原市场价。一次性口罩从每包(10个)2元涨到了每包36元,N95口罩基本半个小时一个价。黑龙江省发出倡议,向个人按1:5进行口罩置换(1只医用防护口罩置换5只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以补前线N95口罩缺口。

  非典时期,催生了“口罩黄牛”,两三元钱一只的纱布口罩,他们按层卖:8层纱布3元、9层纱布4元、12层纱布6元。如今,微商、微信群承担了黄牛的功能,虽然知道不靠谱,人们还是尽力一试。

  这种魔幻,令人联想到最疯狂时期的煤炭市场。

  电商平台平抑价格,有关部门开出一张一百万、一张三百万的罚单给卖高价的药房,稳定口罩价格。关于口罩该不该涨价的讨论被提出来,口罩所导致的观念分裂最终在经济领域也显现。

  国家发改委向企业承诺:“富余的产量,政府将进行收储,只要符合标准,企业可以开足马力组织生产。”

  03.

  “口罩经济”最终传导出“口罩政治”。

  对于口罩,人们神经敏感,全国人民都开始算一笔口罩账。

  1月29日,工信部表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和出口国,年产量占全球约50%,我国口罩最大产量是每天2000多万只,目前产量达一天800万只以上,复工复产面达到40%。

  而自从疫病爆发,海外华人都抢在当地限制口罩出口前,迅速将国外口罩买空,全世界的口罩都流向了中国,但老百姓依旧买不到口罩,武汉永远在物资告急。

  “口罩都去哪儿了”,此刻比“时间都去哪儿了”更令人疑惑。

  口罩生产链条上的各个关节,都被审视。

  这种情形下,口罩渐渐与政绩挂钩。官员出现在电视画面上,戴没戴口罩、戴的什么口罩、口罩戴得对不对,都能引起公众关注与讨论。

  如何正确得当地使用口罩,成为一门高深学问,不仅是经济学,更是官场学。口罩若被被用于不该用之处,譬如将捐赠口罩随意分发、不经程序搬走一箱口罩、截留其他省市口罩物资,问责、警告、免职的处分在所难免。因口罩而被免职,也算口罩所引起的水波效应中,较为超现实的了。

  吉林白山市还于2月5日发出了通知:为更好地节约医用防护资源,经研究决定,即日起,全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除确有需要外,一律不准佩戴N95、KN95口罩,以确保有限资源向一线医护人员身上倾斜。

  党员干部起表率作用,得通过戴口罩这一行为。

  “口罩外交”也是一特殊产物。

  在此次国际口罩援助中,日本获得了中国民众好感。日本机场、药店口罩售卖处写着“武汉,加油”,甚至降价出售,日本民间捐赠口罩数量据不完全统计达180万只。

  日本HSK事务局援助湖北的物资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八个字,是公元八世纪日本长屋王亲王送给唐朝僧人袈裟上写的话,后两句是:“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偈语在社交网络上火速传播,甚至有漫画师画出了中日两国近20年来,互为援助国的友好画面。

  中国网民对日本好感度提升。

  日本是口罩大国,民众素有戴口罩的习惯。据2019年数据,日本平均每人每年使用约40个口罩,仅家用口罩经济规模就达280亿日元,约人民币17亿元,较五年前上涨近两成。日本口罩造型、功能、质材多样,口罩文化影响至中国、韩国等周边国家,日本口罩是中国年轻人的海淘重点。

  历来只作为消费品的口罩,在这个特殊环境下,被上升至代表两国人民友谊的高度。

  04.

  2月8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指出,世界正面临口罩和手套等个人防护物品的长期短缺,目前的需求量是正常水平的100倍,而价格则是正常水平的20倍以上。在患者护理之外不恰当地广泛使用保护材料使短缺情况进一步恶化。库存用尽了,积累的订单达到四到六个月。

  从这个数据看,口罩紧缺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人们寄希望于2月10日口罩制造企业的全面复工。但与此同时,第二波复工人群也已经在路上。他们的出门与工作,需要另一波口罩支持。

  口罩的奇幻漂流仍将继续。

  参考资料:

  [1].《大流感》,作者:约翰·M·巴里[美]。

  [2].《中国疫苗百年纪实》,作者:江永红。

  [3].《疯狂的口罩》,作者:郑婷,真实故事计划。

  [4].《数据告诉你,口罩会从哪里来》,作者:阿米、罗钰婧、高斌,DT财经。

  [5].《我们台湾这些年》,作者,廖信忠。

  [6].《“口罩文化”盛行的日本驰援中国口罩超百万枚》,作者:潘寅茹,第一财经网。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流感流行病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