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漫画二战史:一个历史在场者眼中的二战

漫画二战史:一个历史在场者眼中的二战
2020年09月22日 16:23 新浪网 作者 澎湃新闻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5周年。近日,《愤激年代:漫画二战史(1931-1945)》中文版推出。这是英国著名漫画家大卫·洛创作于1931-1945年间的作品,反映了二战的基本过程以及诸多历史细节。本文为中译本序言,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

  什么——又是我? 1940年最后两个月,意大利人所遇无它,唯有悲伤。他们进攻希腊,结果事与愿违。12月10日,英国将军韦弗尔在埃及和利比亚对格拉齐亚尼元帅的意军发动攻势,不久便迫使意军奔逃。英国首相丘吉尔做出了历史性的决定。他和他的指挥官们指派一个英军装甲师投入战斗,阻止意大利人进犯开罗、亚历山大和苏伊士运河。分析认为——事实证明,这种分析是正确的——一个师的兵力对英国的命运几乎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英国的命运是在大洋上、天空中被决定的。但是,如果英军能在北非保存自己,他们就不仅能够守住英帝国,也能够为日后攻打丘吉尔所谓轴心国的“柔软下腹”扫清道路。(图中文字从左往右分别意为“包围土耳其计划”“包围非洲计划”“包围英国计划”“包围希腊计划”。)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5周年,在这个时候重温关于二战的历史记忆可以让我们再一次思考二战的经验教训对于当下的现实意义。历史记忆是通过各种文化载体保存和传播的,除了大量的文字记载,各种图像资料(摄影、绘画)也是历史记忆的重要呈现方式。著名漫画家大卫·洛(David Low,1891-1963)在1931-1945年间创作和发表的大量的时政漫画作品就是一种特殊的历史镜像,反映了二战从酝酿到爆发、从局部战争到全面战争的基本过程,还展现了其间的重大事件、主要人物和诸多历史细节。它用特定的艺术形式向我们传递了一位历史在场者对这场战争的即时观察、思考和评述。通过解读这些历史漫画,可以找到留存在那些夸张画面中的历史信息,其中包括漫画讽刺对象的言行,也包括漫画作者的立场和观念。如果将这些历史信息作为史料加以整理和诠释,再加上其他史料的互证和补充,就成为一部别具阅读体验的漫画二战史。

作为杰出的“政治讽刺漫画家”,大卫·洛的二战史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体裁特征。阅读这部二战史,犹如在观赏一部动画纪录片,在具有内在连贯性和叙事逻辑的几百幅画作的组合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九一八事变到慕尼黑协定,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和英法的绥靖政策如何将亚、非、欧次第推入战争的泥淖;从西线战争和不列颠空战到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在战争扩大的过程中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如何形成;从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到阿拉曼和中途岛,各大战场的战略转折如何实现;从开罗、德黑兰到雅尔塔,反法西斯盟国如何协调最后的反攻和安排战后的世界;从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到日本投降,二战如何以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而告结束。令人赞叹的是,这些由画家一个人创作的漫画几乎涵盖了二战的所有重大事件,将它们连接起来就构成了可与大事年表相对应的堪称完整的二战史。这是画家在亲历事态发展进程中,以一个历史在场者的慧眼,敏锐地捕捉到各个重大历史瞬间而完成的纪实作品。如果没有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各种事件内在联系的把握,如果没有锲而不舍地追踪历史发展进程的创作精神,那种就事论事的、片段的时政漫画只能作为散点式的史料留存于世,显然难以在二战结束后的当时(1946年初)就编成这样一部具有历史逻辑和独到眼光的漫画二战史。

  新年展望 这幅漫画发表于1940年末,此时的英国人可以自豪地回首在过去一年中取得的无与伦比的成就。在希特勒横行西欧之后,英国顶住了对伦敦的空袭,德国入侵英伦诸岛的计划毫无进展。因此,1941年把新的问题摆到了希特勒的面前。他要继续在英国拼命吗?他要入侵西班牙和北非吗?他要专注于努力创建一个行之有效的欧洲新秩序吗?或者,他要赌个最大的,豁出全力东进,攻打苏联吗?

当然,作为一部历史在场者的个人作品,大卫·洛的漫画二战史在反映二战历史时既有其独特的史学价值,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就其价值而言,除以上所述,作者在观察二战的主要战场时,也关注那些与二战进程密切相关的非主要战场的战事(如英、意在地中海的较量,西班牙内战,巴尔干的争夺,苏芬战争等);在反映主要参战国行为的同时,也对印度、土耳其、东欧和拉美国家在战争中的行为有所反映。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鲜明的反法西斯立场,对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等法西斯元凶的战争罪行予以严厉的鞭挞,对英法战前推行的绥靖政策及其恶果也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与此同时,作者对各国军民的反法西斯和反侵略斗争给予肯定和赞扬。作为一部纪实作品,《愤激年代:漫画二战史》真实地记录了二战的发生和发展轨迹,但是,它所反映的二战景观是不全面的。由于作者视野的局限和漫画形式的制约,二战史中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各参战国国内政治的纠葛难以得到准确和充分的表达,有些漫画对相关事件的评述是简单化的、较为肤浅的。作为当时任职于英国《旗帜晚报》(Evening Standard)的时政漫画家,大卫·洛主要从英国的视角观察世界和二战,因此在他的视野内,欧洲战场(特别是与英国相关的战争动态)得到最大的关注,而对其他地区,如中国战场则关注得明显不够。尽管作者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看作二战的起始,但在具体的战争动态报道中,却鲜有关于中国战场的画作(书末所附大事年表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信息也多有缺漏)。指出这一点并非苛求于作者(其实在各国出版的各类二战史著作中都可以发现来自同样原因的视角和认识问题),只是想就此说明,我们在阅读这部漫画二战史时,不能把关于二战的历史认识局限于这些漫画所提供的信息,还需要通过更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更全面更理性地把握二战记忆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忠犬 在墨索里尼背后捅刀法国之前,他一直将意大利对欧战的政策形容为“不参战”。比起积极介入战争,这个政策更好地帮助了德国。美国在1941年之前推行的也是类似的有利于英国的“不参战”政策,或者说“非战争手段”。这幅漫画发表于1941年1月底,此时,美国国会已经就“H.R.1776”,即所谓的“租借法案”展开辩论,该法案规定,大幅增长的战争物资无须现付,便可运往英国。(图中右上角文字意为:“贝尼托,那岂不是你自己12个月前的小宠物狗吗?”)

  今天,我们回顾75年前的这场世界大战,以下历史教训当值得记取:

  其一,现代战争与极端主义密切相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场“无限化总体战争”。这场战争的极端性首先表现在其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上(死亡人数和财产损失达到空前程度、战争的残酷性也达到空前的程度),同时也表现在人类的战争能力已提高到制造出了足以毁灭人类社会的核武器(漫画二战史就是以这一战争后果为开篇的,也许编者的意图就在于此)。

  第二次世界大战所表现的更为深层的极端主义是在人们的观念中,是通过战争行为表达出来的极端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其标志性符号就是“法西斯”。法西斯(拉丁文fasces,取其古罗马词义“暴力和最高权威”)概念的始作俑者是墨索里尼,而他本人就是一个极权国家的独裁者。后来,法西斯与极权主义的国家行为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暴力行为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特定的负面性政治概念。

  德日意法西斯是发动二战的罪魁祸首,它们所表现的是以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为载体的极端主义。在一个无政府世界上,国家作为有组织力量的最高形态,其功能可以发挥到怎样的程度?国家行为的内部边界和外部边界在哪里?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践,人们从空前的浩劫中才理解了那些无法逾越的底线,从而也明白了极端主义的含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反法西斯战争定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遭受极端主义政治行为重创后开始在国家行为层面拒绝极端主义的转折点。

  其二,绥靖政策是侵略行为的帮凶。“绥靖”(Appeasement),原意为抚慰怨愤、平息争斗。但如同“法西斯”概念一样,“绥靖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的词汇中也是一个负面的概念。之所以如此界定绥靖政策,主要是因为,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刚刚崛起并开始迈出其侵略扩张的最初步伐时,国际社会未能在最有利的时机对其施行有效的遏制。相反,当时主导国际事务的英法等西方大国和他们控制的国联,对羽毛尚未丰满的德日意法西斯采取妥协、退让、姑息、纵容的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扩张目标一步步得以实现,也使法西斯国家的军事机器在缺乏外部制约的条件下逐渐强大,最终成为发动战争的凶恶力量。

绥靖政策还从英法的行为中抽象出另一个负面性涵义,这就是出卖盟友、牺牲他国利益,以求自保。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是这方面的最典型案例。绥靖政策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其推行的根据主要并不取决于国家的类型或国家的处境,而是在于更具普遍意义的民族利己主义。二战前的国际社会典型地反映了由于民族利己主义而导致的集体安全困境。如果说,以法西斯为表现形式的极端主义国家行为是一种进攻性的民族利己主义,那么,以绥靖政策为表现形式的国家行为就是一种防御性的民族利己主义。正是这两种民族利己主义的交织、重合,共同促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

  “我俩均正式否认此事正在发生” 这幅漫画发表于1941年2月13日。半个月后,保加利亚加入轴心国,德军从东面进逼南斯拉夫,从北面进逼希腊。保加利亚人也曾加入德国一方参与一战,只是这一次,他们没有了选择余地。保加利亚是个小农国家。一直以来,它大多向苏联寻求庇护,而不是德国。同时,保加利亚与它在巴尔干地区的邻国之间也有龃龉,德国利用了巴尔干地区的这个裂隙。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就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和国际主义伦理原则。

  以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起点的二战原本延续了一战的逻辑,即不满于既有国际秩序的国家试图通过战争重新布局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形成支配世界体系的新格局。但是二战与一战在起点阶段还是有一个重大的区别,这就是战争的发动者来自挑战既有国际秩序的一方——法西斯“轴心国”集团,他们对其他国家的侵略构成了单向度的战争行为,而其对立面——无论是处于既有国际体系中心的老牌帝国还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被压迫民族都遭遇了被侵略的共同命运,这就为战争性质的转化提供了前提——当法西斯国家将侵略的矛头指向全世界时,他们就成为对世界各国的“普遍性威胁”,与此同时被侵略者的国家利益也就超越了民族主义的狭隘诉求,泛化为世界性的人类整体利益,反法西斯战争即由此开始。

战争性质转化的客观趋势与实际的战争进程并非同步。二战前期——从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到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遭受侵略的国家虽然得到世界舆论的同情,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外部援助,但由于当时缺乏整体性的反侵略机制,被侵略各国没有形成统一战线,他们不得不在孤立状态下承受侵略者的打击和占领,因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0年法国战败和接踵而至的“不列颠空战”使西方国家处于整体沦陷的危境,1941年德国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和日本袭击珍珠港更是将两个原本想避开战争的大国——苏联和美国拖入了战场。至此,任何置身事外、避战自保的意图都被击碎,法西斯国家对人类社会构成的“普遍性威胁”已成为众所公认的事实。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人类的整体利益凸显出来并得以推动各国政府寻求联合抗敌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原来分散的反侵略斗争由此汇聚为一场规模空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诉诸整体性人类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反法西斯联盟,使人类的共同体意识得到了一次超越民族主义的提升。虽然反法西斯联盟的组合在当时具有“应急”特征,各国互施援手、联合抗敌的出发点仍然是保家卫国,但在实现民族主义目标的同时,联盟的机制和效应已经展现出高于民族主义的人类共同体理念,正是这些超越民族和国家的普遍性理念赋予反法西斯联盟不同于一战时期军事同盟的性质,也正因为反法西斯联盟代表了人类整体利益的正义诉求,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区别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从原本的民族国家间战争升华为捍卫各国人民(包括法西斯国家的人民)整体利益的世界性反侵略战争。通过反法西斯联盟各国的共同努力、协同作战,先后在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和北非战场实现战略性转折,然后在各战场的大反攻中奠定了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获得了最后胜利。

  “我要把你的衬衫也赌上!” 希特勒逼迫保加利亚加入轴心国之后,开始对付南斯拉夫。这幅漫画发表于1941年2月19日。一个月后,茨韦特科维奇总理的南斯拉夫政府屈从于希特勒的要求。可是,不到24小时,杜尚·西莫维奇将军发动军事政变,在年轻的彼得国王的支持下建立了抵抗轴心国的政府。占南斯拉夫人口一半以上的塞尔维亚人支持西莫维奇。他们记得一战时奥地利人和德国人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克罗地亚人则退缩犹豫,4月6日德军进犯南斯拉夫,塞尔维亚人奋起抵抗,而克罗地亚人不是作壁上观,就是帮助德国人。

  反法西斯联盟以人类的整体利益为自己的合法性来源,并在人类历史的实践层面开创性地运用了超越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伦理原则。这些原则首先表达于《大西洋宪章》和《联合国家宣言》,并被载入《联合国宪章》,为战后的世界秩序指引了方向。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的道义基础即来自这些原则,从此有了诉诸全人类的“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并为后来设立国际刑事法院提供了法理基础。

  以上就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记忆给我们提供的最具普遍意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当我们秉持这样的历史认识阅读漫画二战史,从那些反映战争进程的一幅幅生动画面中也许会获得超越感性的阅读体验,而且在这样的深度阅读中可以与漫画作者——当年的历史在场者展开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尽管我们没有经历这场战争,但在对这场战争的认识领域可以形成跨世纪的共鸣。

  谨以此读后感代中译本序。

2020年5月于华东师范大学

  《愤激年代:漫画二战史(1931-1945)》,【英】大卫·洛/绘 【美】昆西·豪/文 张颖/译,东方出版中心,2020年8月版。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