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观展 | 呦呦鹿鸣,读美术教育家朱怀新笔下永恒的况味

观展 | 呦呦鹿鸣,读美术教育家朱怀新笔下永恒的况味
2020年10月25日 11:12 新浪网 作者 澎湃新闻

  “我一生从事美术教育,其实,我只是教授构造‘美’的‘技术’而已。因为,‘美’是主观的,心灵感受到的美才会看得到自然世界的美。有美的心灵再以绘画的技巧才能创造艺术世界的美。”上海老艺术家朱怀新(1918-2014)曾说。

  这些天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行(至10月31日)的“平畴良苗——朱怀新艺术作品展”以150余件作品讲述了这位老一辈美术教育家的艺术与心路,这些作品全部来自朱怀新家属的捐赠,包含其生平创作的油画、素描、速写、国画及生平文献。

  1983年10月朱怀新在雁荡山写生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朱怀新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油画《呦呦鹿鸣》不仅是“平畴良苗——朱怀新艺术作品展”的最后一幅,也寓意了她的人生。作为几乎与世纪同龄的老艺术家、老画家,她最喜欢的称谓却是教师,她一再说:“我,只是一个教师,一个教美和美术的教师。”朱怀新《呦呦鹿鸣》1980年代
一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素描手稿拉开了展览的第一篇章。尽管纸张发黄,甚至残破,但嘉陵江畔的洗衣妇女、岸边茅屋、劳作农夫和缠足老妪,依然透露着鲜活的生命。20世纪早期,是什么土壤孕育了一位少女的美术志向?

  朱怀新《老妇头像》速写 1940年

  画家自述:1939年,老农妇在山坡坐着,她看到我画的速写不住地笑,她不懂画是什么?为什么要画?不住地笑!我请她再坐一会,我再画一张头像,她不懂,只是笑!笑笑笑!直到我画完她还在笑笑笑……心底纯朴善良、伟大、坦然的老农妇,笑是她的本性,和柏溪的自然美一样的纯洁永恒。粗劣的纸张已经破碎,但我保留这老川妇的笑,70年了,我永远记恋着柏溪人自然永恒的微笑!

朱怀新《农村》速写(局部)1939年
朱怀新速写

  朱怀新,原籍上海松江,1918年生于江苏徐州一个铁路高级工程师家庭。虽是小康之家,但时局动荡,童年和少年的怀新跟随父母辗转为生。早年的教育,在无意中激发了她的美术天性,一种自发的对自然的模拟和写生,不仅安慰了心灵,更令她体验到将自然化为艺术的乐趣。

  在朱怀新出生时,父亲便以陶渊明诗句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为她取名(展览名“平畴良苗”的出处),这个良好寓意也开启了少女的艺术道路。幸运的朱怀新遇到了中国第一代艺术大师们,她先后在杭州国立艺专、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专业学习绘画,师从颜文樑、林风眠、吴大羽、徐悲鸿、吕斯百等。朱怀新速写
朱怀新《上海外滩的早晨》1959年

  家教与师承,使朱怀新的画笔常怀质朴,她总是将目光投向普罗大众和日常百态。她笔下有弄堂中的绿化工人,有街心公园的四季风貌,有黄浦江边游玩的幼师与孩童,也有花卉和食物。策展人武秦瑞说:“这些最平常的街景里蕴藏着永恒的况味。那是无论什么年代里,永不会消灭的普通人生活的气味。”退休后的朱怀新更加领悟吴大羽先生的话:“画画,是不需要眼睛的。”

上世纪40年代初,朱怀新自中央大学毕业后,受聘青木关中大附中从教,新中国后入上海美专、上海行知艺术学校、第一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师。展览中,有两幅应为上海知名画家夏葆元、魏景山的《朱怀新素描》,画面中的朱先生亦师亦母。经过“文革”年代的大量毁画,当夏葆元在展览上看到师母收藏的40多年前的素描习作,感慨不已。《朱怀新素描》,左图为画家夏葆元作,右图应为画家魏景山作。二人是俞云阶、朱怀新夫妇的学生。

  大约在七十年代,上海出现了一场“素描运动”,作为一个艺术群体他们形成了既有别于“学院派”又迥异于“工农兵素描”的风格,这一风格也被称为“上海式素描”。“素描运动”的参与者包括夏葆元、陈逸飞、魏景山、邱瑞敏、查政、许明耀、黄英浩、赖礼庠、陈丹青……魏景山的老师之一就是朱怀新的丈夫俞云阶。

  写朱怀新的生平离不开她的丈夫俞云阶(1918-1992),这位上海重要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和中央大学艺术系,是1956年上海参加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唯一人选。俞云阶培养了陈逸飞、邱瑞敏、魏景山、夏葆元、陈丹青等艺术家,朱怀新的门下也有刘文西、戴敦邦、吴永良、韩伍、陈希旦、谢春彦等一批学生。

  俞云阶、朱怀新1990年代初在上海西郊公园

朱怀新《俞云阶作万体馆》铅笔素描1970年代
“文革”时期,俞云阶一度被划为“极右”分子,遭遇种种不公。朱怀新凭一己之力挑起全家五口的生活,她不仅要直面家庭生活的厄运,还要缓解丈夫难以排遣的郁闷。朱怀新曾谈起九十年代在刘海粟老师家中看到的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对联是刘老经历沧桑后的感悟,也是俞云阶朱怀新夫妇的写照。朱怀新深知,“落难”画家唯有一方画布可以解忧。于是,她在“人生为艺”的理想下,创作出许多花卉和自画像作品,寄托一份对美好单纯的向往。展览中,“花卉”“自画像”主题被集中呈现出来,读通了画家的人生,也就读懂了画中的自白。朱怀新《白玉兰》纸板油画 1960年
朱怀新《自画像》(局部)
朱怀新《自画像》1940年
展览最后部分还展出了朱怀新先生的国画创作。1970年代后期,动乱生活结束,一切回归正常,朱怀新也在晚年尝试了新的画种,她的国画题材多为各类花卉,一如其油画,笔触奔放,类似于泼彩手法。朱怀新《水仙》国画1978年

  参观展览,正值国庆节刚过,艺术宫宽敞的展厅分外安静,甚至有些寂寥。然而,朱怀新先生谦逊虔诚,温柔而有力的画作却让身处其中的观众并不感到孤单。朱怀新家属选择将这批画作无偿捐赠的初衷,也是把艺术家的赤子之心与艺术遗产交还给喂养她的城市和故土。

  徐悲鸿曾题写“勇猛精进”给弟子俞云阶,这四个字,相信也是朱怀新与那一辈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共有的信条。

  (本文参考资料:《画画不需要眼睛·朱怀新》一书中俞力撰写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朱怀新的绘画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