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观察|苏州高调推进“沪苏同城化”,与上海能否擦出新的火花

观察|苏州高调推进“沪苏同城化”,与上海能否擦出新的火花
2020年11月25日 08:03 新浪网 作者 澎湃新闻

   苏州又双叒去上海了。

  据“上海发布”报道,11月20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与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率领的苏州市党政代表团举行座谈。

  当天还一并举行了“长三角一体化苏州赴上海对接说明会”“苏州城市推介会”“沪太协同发展推介会”等活动,签项目、做说明、谈合作,可谓面面俱到。

  站在城市塔尖上的上海,历来是地方党政代表团考察学习的首选之地,占据地缘优势的苏州自然不会错过——2018年以来,已连续三年由书记市长带队造访。

  当然,除了学习先进经验,大家更希望与上海建立“亲密关系”,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苏浙皖多个城市都表达了“主动融入上海”的意愿。

  此番走进上海,苏州高调宣布推进“同城化”,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在各地纷纷探路同城化的当下,沪苏能否擦出新的火花?苏州又能否找准自身功能定位,续写“最强地级市”的奇迹?

01

图片来源:摄图网

  论经济实力,苏州1978年排名全国第15位,去年排第六,是“GDP十强”榜单中唯一的地级市。

  从它的发家史来看,先是在上世纪80年代探索走出了一条“苏南模式”,依靠乡镇政府带动发展集体经济,一批乡镇企业崛起,盘活了经济;

  后是在上世纪90年代凭借与上海的地缘优势,抓住“上海”与“外资”的机会,承接产业转移,成为“上海的后花园”,引进大量外资企业,建立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得益于上海的辐射带动。这一点,没有人会否认。长期以来,苏州都是长三角地区与上海联系最紧密的城市。

不过,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轨道交通改变了更多城市与上海的时空距离,比如江苏省内的南通、盐城、泰州,浙江的嘉兴、宁波、湖州,以及更远处的安徽合肥,纷纷入沪谈合作、寻机遇,甚至争相竞逐上海“南大门”“北大门”。图片来源: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此前上海第三机场落子南通的消息,让不少网友调侃“苏州人民哭晕在厕所”,而苏州的失落,也让外界开始重新审视它与上海的关系。

  知乎上,关于“上海好还是苏州好”的话题讨论度颇高,从普通人的视角看,两座万亿级城市,似乎走到了“非此即彼”的关口。

  上海与苏州,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今年6月,时任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苏州是与上海距离最短、合作最多、总量最近的城市。两地地缘关系正在从“一群城市”中的两个城市,向共同把长三角打造成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转变。

  为此,苏州希望积极推动“沪苏同城化”。

  9月29日,原上海市副市长许昆林履新苏州市委书记。彼时,江苏省官方表示,“有利于苏州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延续苏州良好发展势头。”

  此番率队到上海,许昆林公开表示,苏州将始终坚持以上海为龙头,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找准定位、深化合作,在迈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积极探索推进“沪苏同城化”。

02

图片来源:摄图网

  同城化,交通是硬条件,也是显性指标。

  6月底,上海嘉定城北路与苏州太仓岳鹿公路贯通,将两地的通行时间从原来的半个多小时缩短至最快3分钟;

  7月1日,沪苏通铁路正式通车,串联起沿江板块的张家港、常熟、太仓,继昆山之后,“苏州四虎”集体跨入高铁时代,加速融入大上海;

  一面打通省际断头路,一面推进铁轨建设,沪苏两地织密交通网的动作明显提速。

  11月20日当天,“苏州对接上海枢纽门户城市暨嘉闵线太仓段项目”对外发布,随着上海嘉闵线北延至太仓,有助于改写昆山“单点”接入的局面。

  而早在7年前,上海地铁11号线直通江苏昆山东部的花桥镇,成为国内第一条跨省地铁,为“同城化”打下了基础。

从区域层面看,长三角是全国高铁网络最发达完善的区域之一,其中又以沪苏之间高铁的“公交化”程度最高。

  11月25日列车信息,据12306网站

  与此同时,人口流动已经让两地形成了紧密的现实联系。

同济大学发布的《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研究表明,2019 年,上海市域跨城通勤的1.45万人中,从苏州方向到上海跨城通勤的达到12328人,占总人数的85%。图片来源:《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从苏州前往上海市中心工作的人群达到1万人以上,几乎占到周边城市所有跨城至上海市中心通勤人数的96%。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卢伟、李晓琳的研究还显示,2019年上海和苏州经济联系强度是上海和杭州联系强度的2.12倍。

  对比来看,珠三角的“广佛同城化”虽然提出已有十余年,一度被很多专家认为是最有可能率先成为现实的都市圈,但时至今日,探索仍在路上。

  按苏州的构想,更加积极主动对接上海,就是要“优势互补、分工合作、错位发展”。

  具体怎么做?

  据苏州日报报道,10月12日,许昆林在与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座谈时谈到了几点方向:

  要加快转型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牢牢把握工业这一苏州最大优势,瞄准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做大做强制造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要深化各领域开放,全面提升海峡两岸、中德等平台功能,对标国际先进地区和国内高水平开放平台,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加大制度创新探索力度,积极打造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投资、贸易、服务的便利化水平。

  11月23日,他在苏州工业园区调研时还提到了一点,就是要充分用好上海所具备的独特功能,加强科技创新协同,多做“从1到10”的研究,争取更多上海的原创性研发成果在园区转化。

03

图片来源:摄图网

  苏州制造。

  这是与“最强地级市”齐名的城市标签。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链完备,奠定了苏州在制造业领域的优势。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苏州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359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规模总量再创新高。

  今年上半年,苏州更一举超越上海,跻身“第一大工业城市”,并在“三季报”中保持了这一位置。有评论认为,此前备受“外资撤离”之声困扰的苏州正在重塑优势。

  进一步对比,2019年上海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均高于苏州。

  分行业看,苏州规上工业35个行业大类中有21个行业生产保持增长,有11个行业产值超1000亿元;上海有15个行业保持正增长,其中9个行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

  苏州前六大行业实现产值21671.4亿元;上海六个重点工业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279.15亿元。

苏州的单项第一名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10343.19,增长1%;上海的单项第一名是汽车制造业,总产值6409.57亿元,增长-4.4%。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的卢伟、李晓琳日前撰文指出,沪苏浙主导产业高度重合,GDP在长三角地区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上海和苏州,在中高端制造业上的同构性越来越强,导致区域间存在过度竞争。

  “如果不能打破垂直等级结构,推动核心城市产业协同关系由原本的线性等级划分转为相互作用的节点关系,形成能够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的强大新中心,长三角就难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从整个长三角地区发展格局来看,上海与苏州一体化程度高、互补性强,理顺沪苏竞合关系、推动沪苏深度融合,打造能够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的强大新中心,有利于提升上海对苏浙皖的整体辐射带动作用,增强长三角地区发展动能,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

  “互补性”被频频强调。从苏州官方的表态中能明显感受到一个方向,要想推动“同城化”,更好地承接上海的溢出效应,就一定要找准自身功能定位。

  实现“优势互补”,方能“合作共赢”。

  文字 | 余蕊均

  原标题:《苏州党政代表团又双叒去上海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长三角苏州上海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