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日千余场活动举行,上海市民积极晒特色、晒美好、晒幸福

社区日千余场活动举行,上海市民积极晒特色、晒美好、晒幸福
2020年11月29日 11:50 新浪网 作者 澎湃新闻

  做一做非遗小手工,看一场展览,听一场讲座,秀一下自己的旗袍,听一听弦乐四重奏……11月28日,上海市民文化节“我的小康我幸福”社区日活动在线上线下展开。这不是一次轰轰烈烈的活动,而是市民点点滴滴的生活日常。全市除中风险地区外200余社区参与了活动,一千多场活动在市民身边展开。

今年的社区日,全市各社区都在云端“晒特色、晒美好、晒幸福”,通过提炼社区文化生活与旅游领域的特色,着重反映各社区的文旅建设成果和居民的小康生活。市民进入文化上海云、上海数字文化馆、上海市民文化节公众微信号、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公众微信号,可点击进入“2020我的小康我幸福”活动主页面。上海市民文化节“我的小康我幸福”社区日活动

  千余场活动在市民身边展开

  11月28日当天,徐家汇街道“文明互鉴: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珍稀文献展”策展人分享会在徐家汇观象台旧址(上海气象博物馆)举行。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阅览部副主任徐锦华带领市民回顾刚刚结束的上海图书馆“文明互鉴”主题文献展览,了解徐家汇藏书楼收藏的珍稀文献。

徐家汇藏书楼于1847年创办,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也是我国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缩影,现收藏1477年至1950年出版的外文文献计32万册。徐家汇观象台初建于1872年,同年12月1日启动气象观测,为中国沿海第一座观象台,100多年来从未间断对上海的气象观测。点开云上活动的“社区小康我知道”栏目,市民们可从中了解这些“徐家汇之源”。上海市民文化节“我的小康我幸福”社区日活动

  点开杨浦区大桥街道的社区日海报,可以看到社区在京剧脸谱、立体纸艺等非遗特色传承,魅力滨江则是街道居民最引以为豪的。

  线下,一场“大桥滨江人文行走”正在进行中,路线从网红打卡点、接待过总书记的人人屋开始,直到今年11月2日刚刚建成的杨浦滨江第七个也是最大的滨江驿站,杨浦滨江党群服务站“旗舰店”——电站辅机厂站。杨浦滨江驿站依据上海机器织布局、电站辅机厂等工业遗存旧址着力打造,在为居民游客提供便民服务的同时,也让大家可以深入了解杨浦百年工业历史的魅力所在。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体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宜居生活。

  “我们在杨浦滨江一带生活了几十年,过去觉得江边就在身边,但却看不到。这些大工厂把黄浦江都挡住了。现在我们能走进来了,这么美的滨江,这么好的服务,我为住在杨浦而感到幸福!” 一对住在滨江附近、80多岁高龄的党员金婚夫妇对驿站志愿者感慨。

  吴淞口炮台湾历来是重要的海防要塞,1960年代初期,因战备需要,用钢渣回填形成炮台山,并在沿江形成了大片钢渣地。宝山区利用原有的长江滩涂湿地,秉持“环境更新、生态恢复、文化重建”的理念,在钢渣堆上建起了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曾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社区日当天,海江二村第一居民区在这里进行了一场健康走跑活动,宝山区吴淞街道在这里举办了一场趣味运动。家住宝山吴淞的姚女士带着8岁的女儿一起来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参加社区日活动,“我自己从小生长在吴淞滨江畔,亲眼见证了这里每一点的变化。这里和吴淞滨江岸线的其它地方我们带孩子经常来,文脉地标让我们了解宝山的历史,新建的服务设施让我们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岁月留痕,市民们收集了不少老物件,述说着生活的变迁。超级电力/千人千杯——收藏家马继秋的私人珍藏展在黄浦区豫园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四楼展出。马继秋是一位道具师,收藏了2000余个印有上海工厂名的搪瓷杯。上世纪,上海工厂曾达20000多家,承载着无数人一生的回忆,不同的厂杯也凝聚着上海百年历史。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收藏,来向伟大的上海制造业致敬。

各个区还有各种非遗手工、烹饪、书画展示、阅读、秀场等温馨、贴近市民生活的活动举行,如高桥社区居民“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摄影展”、五里桥社区“青年管弦乐团展示”、打浦桥社区“女性魅丽馆‘我的美好生活-镜中花世界’活动”、曹家渡社区的“西点制作”、天目西路社区“幸福时光捏面人”、华泾镇社区“‘泾彩生活汇’手工布艺活动”、真如社区“中西花艺鉴赏与制作”等,闵行区虹桥镇、莘庄工业区,嘉定区徐行镇、青浦区白鹤等众多社区都举行了群众文艺团队的展示活动。上海市民文化节“我的小康我幸福”社区日活动

  “社区居民话小康”,美好生活共讲述

  “退休之后还能参加这样有趣而特别的活动让我很惊喜。社区能有这样的特别的课程,让我体会时尚和美好,充实了精神生活,提升文化艺术和幸福指数。” 殷行社区的一位退休阿姨表示,她经常参加社区的一些团队活动,日常生活充实而又愉快。

73岁的陈敢军老人孩提时生活在老黄浦人民广场附近。在物资贫乏的年代,衣食住行都存在问题。“我记得,大热天晚上,我们就在人民广场自带的席上乘凉过夜。”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上海与全国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敢军也从老黄浦小而挤的老宅住进了新静安天目西路街道铁新居委会幸福公寓内。小区内环境幽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周围交通便利、生活方便。社区活动中心为退休的老年人举办各类健康讲座、手艺技能、文艺娱乐等活动。他先后参加了科普健康讲座、茶艺、插花、烘焙、西装制作、珠宝鉴赏与保养等活动。老年人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课程更是让他受益匪浅,“幸福从哪里来?从对比中来。”上海市民文化节“我的小康我幸福”社区日活动

  刘杭珍是一位退休教师,父亲是铁路工人、母亲没有工作,兄弟姐妹多,从小穿着平平,老被别人说“老来”。退休后,她与姐妹们结伴到老年大学学习,相继报了舞蹈班、电脑班、声乐班、摄影班、烹饪班、旗袍班等。其中旗袍班对她的影响最大,改变了她的晚年生活,她穿上旗袍,烫了头发,和姐妹们在方塔公园、泰康之家等地演出。古都洛阳、山西乔家大院、量子号游轮、莫斯科红场上,都留下了她身着海派旗袍的身影,“特别感谢这个美好的时代,让我从一个平常妇女蜕变得举止优雅;也感谢旗袍让我拥有美丽人生。”

  孙爱梅是松江区岳阳街道长桥小区的居民,20多年前意外致聋,退休后不久,老伴不幸患了胰腺癌,2002年离她而去。居委会干部得知后,主动关心她,鼓励她参加小区读书学习会并担任读书学习会委员,又推荐她代表小区进入岳阳中心读书会学习,并吸收她为长桥小区首创的“娘家人”志愿者队伍,还推荐她担任缝纫队队长。自信起来的孙爱梅走进松江区老年大学,生活充实起来,结交了很多新朋友。她积极参与各种书法展、画图展、摄影展、征文学稿、征诗、征联活动,连续14年收获各类奖项,证书累积了50多本。松江区书法协会、松江区诗词与楹联学会、松江行吟诗社、松江区文化馆书画协会、上海市楹联协会、上海市聋人读书会等单位都吸收她为会员。“我感谢社会各界帮助我走出困境,让一个独居的残疾人生活如此出彩,在新时代中感受到幸福!” 孙爱梅说。

  点击进入活动栏目“社区居民话小康”,一个个真实的市民在讲述自己的昨天和今天,描述他们的小康生活和幸福,点点滴滴,平凡而又真实可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