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研究员子女科创大赛获奖屡现争议,青创赛如何保证公平

研究员子女科创大赛获奖屡现争议,青创赛如何保证公平
2021年10月28日 19:03 新浪网 作者 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文

  近日,澎湃新闻独家报道的“儿子获奖发明与父亲研究所成果高度一致”事件引发广泛关注,10月27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工作人员回应称,目前已启动调查,若属实,将按照大赛规则进行处理。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梳理发现,此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曾出现多起类似争议事件。

  10月28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工作人员回应澎湃新闻称,如发现参赛者存在违反科研诚信和行为规范问题,经大赛科学道德和伦理审查委员会审议后,会取消相关人员的参赛资格;任何单位或个人如有异议,都可向组委会秘书处进行实名投诉,组委会将组织开展调查,并按照大赛规则进行处理,取消参赛或获奖资格。

  研究员父亲“过度参与”项目,儿子奖牌被收回

  10月26日,澎湃新闻独家报道,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长刘建国被指利用自己和研究院团队的科研成果,帮助儿子刘某阳获奖升学。

  刘某阳曾两次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并申请一项国家专利。然而,对比发现,刘某阳的第一项发明“便携式雾霾污染气体快速识别和检测装置”(又称“便携式多组份气体紫外现场分析仪”),不仅与父亲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名称、工作原理一致,连外观也一模一样。他的第二项发明“酒驾安全激光快速筛查系统”则与父亲2011年所申请的国家专利“激光酒驾道边在线监测系统”原理高度相似。

  10月27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和全国青少年科创大赛组委会均回应,已就此事展开调查。

  另据中青报报道,27日晚,刘建国回应说:“我可以告诉你的就是,我儿子的中考和高考都和科创毫无关系,中考是通过学校里的全省拔尖考试。”

  这并不是第一起科研人员子女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引争议的事件。

  2020年7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展示一项名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获奖作品,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质疑。

  相关介绍称,通过遗传学比较分析,本项目前期发现了一种关键突变基因C10orf67,并构建了其基因敲除小鼠;通过临床样本解析等后续研究发现,该基因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敲低其表达,可以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基因可调节结直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网友质疑,该项目的研究水平已经达到了医学或生命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水准,该项目部分工作也是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进行。然而其研究者却是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某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某。凭借该项目,陈某某获得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陈某某并非是基因C10orf67的首次发现者。据中国科学院官网介绍,2019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发布消息称,研究人员从多个家养动物(包括藏獒、藏猪、藏绵羊、藏山羊、藏马、藏黄牛等)适应青藏高原而快速进化的基因中,鉴定出一个新的低氧通路基因C10orf67,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其中一名通讯作者陈勇彬(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被质疑与上述获奖小学生或存在亲戚关系,引发广泛关注。

  对此,2020年7月13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其官网发布声明称:“经初步核查,该获奖项目学生系我所研究员之子。”16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发布通报称,经核查,《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违反了竞赛规则中“项目研究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规定。根据大赛规则,决定撤销该项目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收回奖牌和证书。

  在一封陈勇彬发布的《关于本人孩子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获奖项目的情况说明》里,陈勇彬承认自己“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

  儿子连续三年获奖,作品与父亲专利相似引争议

  2020年7月,在上述奖项被撤销的同日,“武汉两名小学生研究喝茶抗癌获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一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

  据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显示,该项目名称为“茶多酚和抗肿瘤实验研究”,研究者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一对分别上三年级、五年级的小学生。简介称,该项目用绿茶提取物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EGCG作为受试药物,研究其在裸鼠肝脏肿瘤疾病模型中的体内药效。药物治疗后25天,发现EGCG组小鼠肿瘤体积较生理盐水组和阿霉素组小,本实验表明绿茶提取物儿茶酚EGCG有一定的抗肿瘤效果。

  据上游新闻2020年7月17日报道,两名获奖小学生是一对姐妹,两人的父亲是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李红良。

  有网友质疑,医学实验不仅要求逻辑性强、严谨,还需要有医学基础作为支撑,小学生是否能完成解剖小鼠并取出肿瘤的操作?

  对此,7月17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武汉市选拔赛组委会发布声明称,经初步核查,该获奖作品是由选手在参加学校的科技节小课题研究活动中向科学老师提出,并在科学老师的建议下联系到从事肿瘤实验技术工作的医院实验技术员作为指导老师,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厘清了实验思路并进行了对比观察实验。肿瘤剥离实验属于简单基础操作,在老师演示教学后,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并从实践中得出报告结果。

  2020年7月23日,澎湃新闻曾刊发报道《中学生连获三年青创赛奖:与同姓教授专利相似,专利页已删》。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的段某严从初二起连续3年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得两个三等奖、一个一等奖,获奖成果横跨物理学、计算机存算一体和人工智能。

  段某严高一时获得一等奖的作品《用蛋清做个元器件―柔性忆阻器及交叉阵列的研究与制备》,经记者对比发现,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显示的一项专利《一种光电双控柔性蛋清忆阻器在数据存算一体化中的应用》内容高度重合,且专利申请日早于大赛作品申报日。

  而该专利的第二位发明人段书凯,时任西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澎湃新闻记者通过段书凯的博士学位论文致谢部分证实,段书凯与段某严为父子关系。

  就读初二期间,段某严凭参赛作品《“水中叉鱼”问题的定量分析和智能优化方法》,获第3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该参赛作品的辅导老师王丽丹,记者调查发现其与段某严疑为母子关系,时任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

  2020年7月17日下午,西南大学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曾回应澎湃新闻,学校已经注意到相关舆情,有关部门正在调查。

  大赛组委会:多环节、多程序来保证比赛真实性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公布的《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规则》(以下简称《竞赛规则》)中,明确规定:参赛学生在开展研究的各阶段应自觉遵守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参赛作品应反映申报者本人的研究工作,对于指导教师或他人协助完成的内容要进行明确说明。如指导教师与参赛学生有亲属关系,应在申报时如实填写。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作为国内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为何屡次出现此类争议?该如何保证比赛的公平和真实?

  对此,2021年10月28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工作人员回应澎湃新闻称,大赛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比赛的公平性和真实性,按照比赛规则,在评审作品时,不仅会要求选手提交作品相关资料,还会要求选手提供原始实验数据、研究日志、视频资料等相关证明材料,进行学术审查,如发现参赛者存在违反科研诚信和行为规范问题,经大赛科学道德和伦理审查委员会审议后,会取消相关人员的参赛资格。

  “选手提交作品后,大赛组委会会选聘学科专家来组成评审委员会,以多环节、多元化命题的评价方式来对参赛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该工作人员介绍,在评审过程中,还会有现场问辩环节,让专家和选手面对面交流,判断作品选题是否符合选手年龄段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和实施能力,以尽可能了解选手的参与度和作品真实性。

  该工作人员还表示,大赛入围终评和获奖作品的名单也会在官网上进行公示,任何单位或个人如有异议,都可向组委会秘书处进行实名投诉,组委会将组织开展调查,并按照大赛规则进行处理,取消参赛或获奖资格。

  责任编辑:崔烜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