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长江11省市:产业集聚提升效率,促进经济腾飞

长江11省市:产业集聚提升效率,促进经济腾飞
2019年08月23日 22:22 新浪网 作者 裴宪荣

  随着各省2019上半年GDP的公布,长江经济带的表现亮瞎了,云南、贵州以9.2%,9.0%领跑GDP,除了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江苏、浙江、上海,以及直辖市重庆,其他7省增速均进入了全国10强。长江经济带之所以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小编以为,产业集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江苏的机械产业集聚基地,上海的创新集聚基地,浙江的小商品集聚基地,即便是贵州也有大数据集聚基地等等。

  我们都知道,制造业集聚的主要目标是靠近最终销售市场或生产资料所在地,以获取稳定的最终产品需求或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推动技术进步。

  长江11省市:产业集聚提升效率,促进经济腾飞

  与制造业不完全相同的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端产业,其集聚除了带来因地理集中而产生的资源共享和成本降低效应以及因规模扩大而引起的专业水平提高外,更多的是通过改善商业环境和促进技术创新来提高城市效率。

  通信、金融、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其集聚不仅可以通过信贷服务、风险监控、信息管理和优化流程等来增强产业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提高产业的资本回报率,还可以通过与顾客的交流接触,直接掌握消费者多样性产品偏好,进而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的有效需求,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商业环境,而互联网、金融、零售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也有助于促进产业间的融合发展,生成新的中间部门,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如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

  长江11省市:产业集聚提升效率,促进经济腾飞

  服务业集聚度高的地区,往往在专业人才、前沿知识和高端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溢出效应的推动下,有利于企业之间进行频繁地交流、学习与合作,进而促进技术创新以及创新技术在区域范围内的扩散,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长江11省市:产业集聚提升效率,促进经济腾飞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依靠单一产业集聚已经难以适应我国现代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此时,以知识、劳动力为支撑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内在联络愈发紧密,其协同发展成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与异质性产业集聚不同,两业协同集聚更多的是以产业层面的互动与空间范围的联动为路径来提高城市生产率:一是两业协同集聚通过产业间的互动形成规模效应,二是两业协同集聚通过空间范围的联动形成外溢效应。

  长江11省市:产业集聚提升效率,促进经济腾飞

  1 提升制造业集聚质量,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努力提高制造业集聚质量,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从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研究表明,两业协同集聚发展较好的地区,其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均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秉持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要重点发展一批知识技术密集度高、创新效益显著的生产性服务业,为打造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还要继续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的提升,积极发展具有优势的工程、冶金、汽车制造等产业,从而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长江11省市:产业集聚提升效率,促进经济腾飞

  2各地区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长江下游地区协同集聚态势发展良好,应趁势加快先进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协同集聚水平。而中、上游地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不能片面追求“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而是要积极引入外资,并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管理经验与关键技术,不断完善公共设施、通信设备等软硬环境建设,同时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职员职工的待遇问题以吸引专业人才的流入,提升产业自身的发展质量。

  3 加强地方ZF职能转变

  长江11省市:产业集聚提升效率,促进经济腾飞

  推动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还需要各省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尽可能将审批制转变为备案制,构建高效透明公平的市场机制,从而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和创新氛围;合理引进外资,提高“质量门槛”。

  与此同时,要努力突破技术引进的瓶颈限制,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吸引东道国的先进技术,进而转化为符合我国产业发展需要的科学技术;交通运输是产业发展和要素流动的基础,要不断完善城市交通建设,改善道路拥堵、交通不畅的现状,构建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多种运输方式协同的交通运输体系;要重点培育高层次专业人才,提高劳动人员的专业知识、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研发投入的产出效率。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