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90后、00后一个爱好,惊动了央行

90后、00后一个爱好,惊动了央行
2019年10月22日 15:05 新浪网 作者 裴宪荣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于近日发布《警惕“炒鞋”热潮 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简报。

  简报指出,近期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各义务机构应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此类风险。

  2019年以来,炒鞋已经开始“出圈”,不仅衍生出K线图、“云炒鞋”以及“鞋期货”,而且因为可观的转手利润,成为不少大学生的谋财之道。

  90后、00后一个爱好,惊动了央行

  鞋圈文化变质,“以贩养鞋”成大学生新型理财?

  “兴趣爱好,顺便还能赚钱。”在上海上学的20岁男生黄宇过手了几十双潮鞋,流水也达到十几万元。他说:“以前原价1500元以内的鞋子,两三千元就可以买到,现在经典款不少都要五千一万元了。”

  黄宇回忆曾因“运气好”抽中了限量版鞋子而开始入行“炒鞋”。第一笔生意,他以原价1899元的价格买了6双“椰子”,随后都以2700元左右的价格出手。但他也曾以3000多元买了“椰子”,后面跌到2000多元。

  “如今,球鞋已经成了‘发横财’的代名词。”北京联合大学学生祁兵表示,因为它不需要你投入成本和精力,只需要在家躺着动动手指就可以得到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现在大部分人只关注球鞋贵不贵而不关注球鞋背后的故事,这使不少真正的球鞋爱好者“很受伤”,大部分球鞋爱好者已经无能为力,只能“望鞋兴叹”。

  90后、00后一个爱好,惊动了央行

  APP推波助澜的资本游戏

  其实,在球鞋收藏爱好者当中,出于对品牌和背后文化的认同和喜爱,用户之间的二手交易原本并不鲜见,搭载各种文化符号的限量产品也常常成为商家炒货的对象。

  但最近几个月的时间里,各种平台类APP相继出现和大量的广告推广,加上许多关于潮流文化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对球鞋的大肆宣传,Yeezy、AJ等球鞋品牌似乎突然变成了潮流的符号。

  在APP的营销推广之下,球鞋二手市场开始迅速膨胀。原本小众圈子里开始混入大量跟风的散户和参与投机的资本,球鞋也逐渐从一种文化消费变成了投机炒作的商品。球鞋的价格迅速被推高到远超使用及收藏价值的水准,巨大的泡沫开始形成,而大量90后、00后年轻群体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90后、00后一个爱好,惊动了央行

  目前,国内的“炒鞋”平台已经达到十余家,包括毒、Nice、斗牛、当课(get)、YOHO!有货、识货、切克、Drop store、95分球鞋、盯潮等,呈现出参与者数量多、交易量大、价格波动剧烈等特征。购买者的不断加入持续提升球鞋在二手市场的倒卖价格,一双鞋子往往会经过多轮倒卖,层层溢价。

  “参与的人太多,现在一些限量发售的鞋已经很难抢到了,如果想穿就只能到二手平台花高价买。”一名球鞋爱好者感到无可奈何。他说,身边很多真正热爱球鞋文化的朋友现在已经不愿意再趟浑水了,一旦泡沫破裂,最终要有人埋单。

  其实这些app平台并不完全靠谱,消费者购买时还需谨慎。

  ↓↓

  “鞋圈”又出事了

  据红星新闻,2019年5月1日至9月9月,浙江90后小伙任某某在拙朴潮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拙扑潮流公司)的微信小程序Drop store电商平台上(以下简称Drop)消费12笔,购买了16双限量版球鞋,涉及金额47862元。其中7笔订单,商家未能按照约定时间发货,涉及金额30185元。

  后来他欲取消订单、申请退款,但商家以其渠道经理职务侵占案为由,未予发货,也未退款,且商家客服人员也无法取得正常联系。

  90后、00后一个爱好,惊动了央行

  受访者充值记录 图据受访者

  和任某某一样,从2018年12月27日至2019年9月10日,成都的曾某同样在微信小程序Drop上购买了37双限量版球鞋,涉及金额79507元。其中10笔订单,商家未按约定时间发货,涉及金额36318元。

  任某某说,全国各地有类似经历的人分别组建了不同的维权微信群。

  9月26日,拙朴潮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文称,其公司渠道经理王某自2019年5月起,疑将公司货品私自出售给第三方,并拖延到货时间,致使该公司无法及时发货给用户。

  90后、00后一个爱好,惊动了央行

  而任、曾二人均认为,此番购买,系杭州有赞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以下简称有赞)及交易担保,因此有赞也需承担相关责任。10月19日记者拨打有赞电话询问Drop事件,客服则表示,“没有办法处理”此问题,可致电其消费者热线。当日下午,记者多次拨打,该热线均占线。

  央行发函警示金融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简报显示,“炒鞋”行业背后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值得警惕。

  值得关注的问题包括

  

  • “炒鞋”交易呈现证券化趋势,日交易量巨大。

  

  • 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杠杆资金入场助长了金融风险。

  

  • 操作黑箱化,平台或个人一旦“跑路”,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应该回归到潮流文化的初心,通过打造良性的产业生态链,来促进潮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朱峰表示,“鞋穿不炒”仍然任重而道远,相关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对一些“炒鞋”的投机行为进行监管。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