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别让“阅读量不足”成为孩子一生的短板

别让“阅读量不足”成为孩子一生的短板
2020年03月30日 17:50 新浪网 作者 北京阅读季
别让“阅读量不足”成为孩子一生的短板

  宅在家的这段日子,很多网友开始研究起了美食, 自制凉皮、自制蛋糕等等,厨房手艺见长。

  也有很多人利用这段时间,开始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战“疫”报告》显示:疫情期间,微信读书用户人均比上个月多读1.1本书,其中医疗、疫情相关作品备受关注,成为了大家搜索次数最多的书籍。《鼠疫》、《血疫:埃博拉的故事》等书籍也名列前茅。

别让“阅读量不足”成为孩子一生的短板

  受疫情影响,这段时间孩子们居家学习,几乎取消了所有室外活动,但这也正是帮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好时机。

  您知道如何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吗?

  面对琳琅满目的图书,该如何选择呢?

  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哪些书会为孩子疏解心情,给予力量呢?

别让“阅读量不足”成为孩子一生的短板

   让孩子爱上阅读 

1

  给孩子选书,应该与孩子的年龄相契合

  对于1-3岁的孩子来说,最好挑选构图较简单,颜色较明快,轮廓较清楚,线条较干净的图画书。给他们的书,文字还要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形象和场景要是在生活中常见的。

  而到了3-6岁,他们会保持对图画的爱,但是也会喜欢小故事,所以可以找一些短小、生动的故事书,根据孩子的兴趣找一些绘本故事书。

  而对于6-8岁的孩子,他们会有自己的选择和偏好,而且具有了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父母只要把把关,把一些好的书籍放在他们能拿到的地方,允许他们自己决定阅读的时间和内容。

  而对于8岁以上的孩子,他们阅读的空间更大,名人传记、古典名著、侦探故事等,都可以尝试,父母不要去阻扰,而要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阅读选择中来。

别让“阅读量不足”成为孩子一生的短板

2

  父母以身作则

  孩子拥有极强的模仿欲,喜欢模仿自己身边人,尤其是陪伴自己成长的家长。疫情期间,很多家长居家办公,在家时间多了,当着孩子面玩手机的时间也多了。家长在刷手机,却想要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显然结果会事与愿违。

  所以说,家长想要孩子拥有阅读的好习惯,那么就要以身作则,先养成阅读习惯。

  家长们可以每天花费一点时间,让自己安静下来,在孩子身边看上一会书,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认知。

  当然,读书的方式有很多,并不是非要家长每天都静下心来,看上一会书。只要是与文字相关的,其实都可以与孩子分享,哪怕是一封信,一份报纸,或者是一份说明书。

别让“阅读量不足”成为孩子一生的短板

3

  教会孩子分享与交流

  与人分享,可以让孩子再一次牢记书中所讲的内容。分享交流的过程,还能更好地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更加直观地体现自我价值。

  让孩子在分享的过程中,得到别人的认可,找到成就感。如此一来,孩子因为得到了别人的肯定,阅读的热情度就会更加高涨,也更乐意去分享自己的感受。

别让“阅读量不足”成为孩子一生的短板

4

  尊重孩子天性和选择

  每个孩子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都不一样,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

  就拿独立阅读来说,完全可以有一个过渡的时间,可以将单纯的父母读改成亲子共同朗读,然后鼓励孩子也朗读一遍。

  在选书的问题上,家长要给予孩子选书的权利。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选书,为他们提建议;也可以根据畅销榜或专家推荐,给孩子一份合适的书单供选择。

别让“阅读量不足”成为孩子一生的短板

5

  尽早让大孩子接触经典读物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不能给孩子读深奥的图书,但其实对于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孩子来说,已经可以开始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了。

  不要低估孩子的阅读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这些经典的图书会让孩子的阅读能力不断升华,进入新的层次。

别让“阅读量不足”成为孩子一生的短板

   如何开展亲子阅读?

  首先,亲子阅读不但是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做的教育工作,也是家庭亲子沟通和交流的一个很好的方式。亲子阅读不只是针对幼儿,对小学生来说,亲子阅读也是父母和孩子间一个很好的交流方式。

  其次,亲子阅读要注意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书有各种各样,哪些书适合所有的孩子?哪些书不但对孩子有用,对父母也有意义?哪些书适合细细品读,哪些书适合快速浏览?对小学生和中学生来说,最好推荐哪些书?等等,这些问题要想清楚,弄明白否则,亲子阅读就可能变成乱读书。

别让“阅读量不足”成为孩子一生的短板

  最后,亲子阅读上有几个误区一定要注意:

  误区1:亲子阅读主要是针对婴幼儿。其实,对大部分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量不够,或者识字量不少但文字理解力不够,父母给他们做亲子阅读是非常必要的。

  对小学高年级、有自主阅读能力的孩子来说,亲子阅读主要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分享好书。当然,家里有初中、高中的孩子,最好是多购买一些名著让他们自主阅读并组织家庭小讨论,家长不必居高临下去指导,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多鼓励孩子发表见解,然后再提出不同意见,这样效果会更好。

  误区2:家长认为哪一种书好,就只给孩子读这一类书。比如,有的家长认为绘本好,就买很多绘本给孩子读,即便孩子完全可以读比较厚的纯文字书了,依然只给孩子读绘本。

  误区3:有的家长觉得自己不是学文学专业和教育学专业的,做不好亲子阅读。其实,一般父母只要爱读书,有好的读书习惯,愿意学习与提升,就能做好亲子阅读。

  误区4:有些家长认为只要买了很多书给孩子,就算是尽到了责任。有些家长甚至抱怨,自己买了这么多书,孩子为什么不好好读呢。其实,家长买书不但要考虑书的质量,还要考虑是否能够吸引和引领孩子,要考虑这些书是否能够拓宽孩子的视野并能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别让“阅读量不足”成为孩子一生的短板
别让“阅读量不足”成为孩子一生的短板

  识别下列二维码

  添加阅读小助手(bjydjxzs)

  加入“阅读家VIP”

  (大家在添加的时候一定要注明来意哦!)

  超多阅读干货、优质活动、社群福利等你来……

  亲子阅读在中国家庭日益流行,但把亲子阅读当成固定仪式,坚持了近9年的家庭就不多了。在一家教育类媒体从事编辑工作的张贵勇做到了。从儿子两岁开始,他坚持每天拿出4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儿子读书,一直到儿子10岁生日的那一天。10周岁以后,小家伙虽然还希望像从前一样让爸爸每天搂着读故事,但更多的时候,他可以自己看书,走上了自主阅读之路。

  张贵勇把这8年多的阅读经历写成了书,书名就叫《给孩子的童年书》,书中十四大门类、1000本童书记录了父子二人过往的阅读时光。

别让“阅读量不足”成为孩子一生的短板

  《给孩子的童年书》

  作者:张贵勇

  出版时间:2017年7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作者张贵勇不仅在《中国教育报》做编辑,也是《新民晚报》《未来教育家》《中华家教》等报刊杂志的专栏作者,他热爱阅读,致力于推广阅读,曾多次入选中国童书榜、“影响教师的100本书”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大众喜爱的50种童书”评选。多年一线接触各个家庭的经历和他本人爱思考、爱阅读的天性,使得《给孩子的童年书》的撰写水到渠成。

  该书是作者以自己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研究和为自己儿子哲哲选书、读书的实践为基础,专门针对小学阶段的阅读而写的一本家庭阅读指导图书。全书按照儿童阅读的发展规律,分别触及了文学、科普、历史、传统文化、自然科学、侦探小说、地理、艺术、哲学等当下热门的14个儿童阅读领域,涵盖了1000本以上的童书,并分析了这些领域的图书特点以及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路径,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建立良好的阅读模式、科学的阅读体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除此以外,书中还提供了47项涉及多种门类的“哲哲书单”,都是贴合小学生身心发展与阅读的,是作者与儿子用了6年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华;还有作者多年从事阅读推广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家长们疑问最多、最为关切的14个“家长提问”以及附加的“父母书单”,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书单让家长从此知道怎么给孩子买书、让孩子从此知道怎么选书。

别让“阅读量不足”成为孩子一生的短板

  “父母都想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但我们能在他的童年里留下什么呢?我想了很久,觉得还是帮他养成阅读的习惯,是我们能留给他的最好的东西。”张贵勇说,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既是源于自身读书成长的经历,也是看到了许多中国家长尚未意识到儿童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在网上有很多这样的图片,大人在玩麻将、玩手机,连孩子在做什么都不知道,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可悲的事情。”张贵勇说,“我觉得阅读不是可有可无,它真的应该成为我们脑袋中的一根弦,应该绷起来,成为每天的一个家庭仪式。在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每天跟孩子一起读一读,等他大了之后我们也要引领他每天去读一些优秀的、经典的书,而不是那些垃圾书。我始终强调阅读是需要引领的,尤其是小学阅读,非常关键。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孩子的品位就已经形成了,爱看什么书,不爱看什么书,你已经改变不了他了,就像我们爱吃的东西一样。”

  通过8年多的共读实验,张贵勇发现广泛阅读真的能重塑孩子,激发他们的潜能,而且每一种题材都会完善孩子的知识结构,让他们善于思考、善于多角度看世界,对美的感受更加细腻敏锐。

  来源:神秘岛mysterium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亲子绘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