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别让孩子缺乏自知之明(附资源下载)

别让孩子缺乏自知之明(附资源下载)
2021年05月08日 09:30 新浪网 作者 萌芽研究所BUD

  早上好呀~我这几天在武汉出差,昨晚和Connie一起来这了~周末咱们有个闺蜜小聚会,想在武汉聚的姐妹可以留言举手哦~

  今天不写太长,主要是顺着昨天的分享,跟大家聊一个简单的心理学词汇,叫:自我认知(self-awareness)

  自我认知意味着孩子了解自己的优势和挑战,知道什么能帮助自己茁壮成长,能知道如何去寻找自己追求的东西。我们古语“人贵有自知之明”,其实也是一脉相承的道理。

  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孩子,最起码会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

  1、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挑战

  2、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更强

  3、能更敏感地注意到自己作业中的错误,并主动修改

  4、会更擅长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别人的感受

  5、会观察自身的行为是如何影响别人,反之亦然

  6、会更容易拥有乐观的心态、成长型思维7、更愿意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拥有弹性心态。

  自我认知被称之为孩子需要具备的未来的能力,世界卫生组织(WHO)直接把自我认知列为孩子需要掌握的十大核心能力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国际学校里,如果进行的是以世界卫生文凭组织搭建的国际IB课程体系,那么你会发现,提升一个孩子的自我认知课程是从3岁开始,一直进行到18岁,每一年、每一个学期,孩子都得学。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但要清晰的了解自己和他人,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

  自我认知(self-awareness)是我一直都很希望孩子能够深刻理解的一个心理学词汇,因为只有孩子提高对自己的觉察和理解,他们才有可能更从容地把人生抓在自己的手里。

  把人生抓在自己,拥有自己人生的话语权从来都不意味着一帆风顺,孩子一样可能会在未来犯错误、摔跤、交学费……但自我认知可以帮助孩子在未来的任何调整中,调整自己的状态、感觉、行为和想法,让自己能顺势而行、进退得宜。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果孩子内驱力高,目标感强,同理心深,那么他的自我认知能力也一定是强的,因为这些核心能力的萌芽,都和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息息相关。

  我们小时候缺乏自我认知的课程,不妨试试判断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自我意识其实是有标准的,你可以尝试回答下面这10道题:

  1、面对自己的情绪状态,你理解起来比较困难2、如果别人质疑你所相信的事情,你会希望对方赶紧闭嘴

  3、失败的时候,你会想找借口4、你发现自己不容易对别人产生同理心5、有时候,你发现你没有办法对你的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6、你会压抑或隐藏自己的情绪,试图不让旁人知道

  7、你觉得自己没有安全感

  8、你觉得要为人生设立目标,很困难

  9、时间管理和自我控制,对你来说是两大难题10、你很难让自己长时间保持专注的状态

  里面的每一道题其实都是自我认知关注的范畴,情绪、感受、行为、想法,如果有哪道题回答不出来,其实也代表着在这一方面的自我意识是不够的。同理,当我们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时,我们也同样需要关注这些方面,才能得出一个综合性的评估,孩子是否具备自我认知的能力。

  对于孩子来说,自我认知的发展主要分为两大层面,私人自我意识和公众自我意识:

  私人自我意识,是指孩子能意识到别人可能觉察不到的,属于孩子自己的东西。例如,一些孩子在参加公开活动之前,会感到紧张不安。孩子意识到自己紧张不安的那一刻,实际上就是孩子的私人自我意识被觉察的瞬间,因为别人很有可能不明白也注意不到孩子这种状态。

  公众自我意识,是指孩子知道别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这种类型的自我意识发展相对私人自我意识会更晚一些,因为这个自我意识的萌发得基于孩子先明白世界的“和而不同”这个道理-其他人可能有和自己不一样的想法、感受和观点。大概五岁后,孩子才会逐渐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有些孩子在理解别人的感受层面是比较困难的,比如有些家长会羡慕其他小朋友像贴心的小棉袄一样,但是自己家的孩子,自己生病了还不依不饶要让妈妈给自己买雪糕,这其实并不是因为孩子自私或者不关心你的感受,而是孩子并没有在当下注意和理解到“生病给妈妈带来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之前Joshua跟我抱怨过,学校里有个同学他“挺不喜欢”的,我很好奇问他为什么?Joshua跟我形容说,“他总喜欢黏着我,就是不管我在哪里,他都要挨得我特别近,基本上贴着我走路那种,还边贴边笑,我反复强调不喜欢这种距离,可他就是意识不到,所以现在我看到他就绕路走,躲起来了。”

  Joshua同学的这种表现,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孩子的公众自我意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孩子贴着人喜欢站得离别人很近,并不意味着孩子不尊重对方,而是孩子看不懂别人的社交暗示——他不知道原来站那么近,会让对方觉得不舒服,而这种不舒服足以影响到他调整行为,拉开和别人的距离。

  在私人自我意识和公众自我意识的帮助下,孩子才能够更全面地建立自我和他人的认知,知道如何看待自己,也懂得如何看待别人,也更深层次地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些都是提升“情商”和“社交商”的必要条件。

2

  我自己因为也很关注这一领域,所以这些年来培养两个孩子的时候,说真的没少花心思在这方面,我也深刻地留意到,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也是分阶段性的:

  最开始的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先从了解自己开始,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特长是怎么样、知道自己能做和不能做的边界在哪里;

  慢慢地孩子开始深刻了解别人,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别人的特长和缺点在哪里,别人能做和不能做的边界在哪里;

  再然后,孩子开始把自己和环境关联起来,孩子会开始思考,在大环境里每个个体的角色是怎么样的,如何一起合作、矛盾是如何发生、如何解决问题,又如何看待彼此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而唯有这些孩子都深刻体验过了,孩子下一步才会心无旁骛地进入到对自己人生目标、梦想、汗水和付出、自律和欲望的探究阶段,让孩子以更积极的姿态,进入到前青春期和青春期。

  所以要如何陪孩子走好这一阶段呢?不妨试试下面这些核心建议。

  1、多和孩子讨论学校生活

  从孩子进入幼儿园/托班那一刻开始,孩子其实已经在逐步地走入社会,孩子会在过程中看到很多不同的同龄孩子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孩子的自我意识也是在提升和发展中。让孩子愿意开放式地跟你讨论学校生活,是孩子步入校园那一刻,你要花时间慢慢影响孩子的。

  我自己的感受是,孩子对学校的表达程度和孩子的自我认知发展程度是紧密相关的,比如我问3岁的孩子学校生活,他可能会很简单地说“好玩”,4岁的时候他会告诉我“他和谁一起玩”,到了5岁的时候,他就会告诉我“他喜欢和谁玩、是怎么样和别人玩的”,等孩子迈过6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描述就更丰富了,他会是不是蹦出一些小事情让我知道他的生活,像和谁发生了矛盾、和谁说了什么、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怎么样的。

  总而言之,在讨论孩子学校生活这件事情上,我们要掌握的是自己的提问技巧,至于答案的丰富程度,早期不需要太强求。父母对孩子最好的影响,一定是思维方式、思维模型。比如你可以参考下面这4个策略来开放式和孩子讨论校园生活:

  策略一:开放式问题。

  比如:“你今天在学校发生的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策略二:从了解的事实切入询问细节。

  比如:“我知道今年你们班多了好几个小朋友,是哪些小朋友呢?”

  策略三:主动分享自己的生活来了解孩子的生活。

  比如:“我公司在午休的时候会给每个员工睡一个小时午觉,你在学校午休的时候会做什么呀?”

  策略四:遇到棘手问题,从中性化客观描述中切入询问。比如孩子午休的时候可能和新来的朋友发生了矛盾,但提问方式应该是:“我听说你今天午餐的时候和新朋友坐在一起,你们说了什么呢?”

  2、多和孩子讨论优缺点

  了解自我是人生的永恒议题,但每个孩子都值得花时间好好探寻(大人也需要,不然为什么九型人格这些研究向来那么热门)。

  我们小时候对于优缺点的教育往往是缺失的,这表现在我们的优缺点大多是我们身上的标签,比如家长会形容我们“成绩好”“动手能力差”“数学强”“韧性差”……有没有发现,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并不是鼓励我们自己去思考自己的优点和劣势是什么,而是别人来为我们的行为“盖棺定论”?

  这样的方式其实并不能真正提升孩子的自我认知,古语有云“三日而自省”,得多让孩子了解什么才是“自省”,孩子才能有机会去真正洞察自己。

  下面这些亲子活动都是很好的策略,可以提高孩子对自己的了解和认知。

  活动一:做自己简单的自画像。

  可以参考下面这份资料的提问角度,你可以做什么,你喜欢什么,你讨厌什么,你最喜欢的食物/书籍/颜色/节目是什么……▼

  活动二:多比较自己和别人的不同。

  镜子和照片是这个活动很好的素材,让孩子观察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之处是很重要的,从头发、眼型、性格、武官都可以拿来做观察和讨论。像我家两个孩子刚出生的照片我就经常给他们看,让他们多多去观察,也挺好的。

  让孩子明白这些特别都是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很重要,头发、眼睛、皮肤、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者穿的衣服,都可以成为孩子的自我象征的一部分。

  活动三:多展开线索讨论。一个非常简单但有效的方法多跟孩子开展线索讨论,利用优缺点工作纸是一个很好用的办法,为你提供开放式讨论的线索。

  9岁之前的孩子引导孩子去看到“自己的优缺点”,下面这些提问便是每个适龄家长可以学的技巧。▼

  9岁以上的孩子需要做的是深入的自我剖析练习,可以对比看看下面这个工作纸,给到家长的提示和线索是更丰富的,很值得跟孩子聊起来。▼

  如果孩子从来没有接触过对于自我的反思和讨论相关的内容,其实开始的时候对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有些难度的,你可能会遇到一个比较大的困扰,就是聊着聊着又变成“都是大人自己在说了”,切记不要把和孩子的开放式讨论,变成大人对孩子的判断宣言。

  但是有一种方式是可以帮助你和孩子都找到舒服的讨论方式的,那就是成人用这个自我认知的工作纸,来做自我的反思。当成人愿意在孩子面前开放式的讨论自己的优缺点思考、自己的观察和理解、自己过去的经历如何印证自己的成长,孩子其实也是在学习合理的方式来看待自己,这也是为什么我昨天跟孩子讨论孩子内心“塞住的东西”,当我跟孩子聊自己亲身经历和思考的时候,我的说服力远远比我说一百万句大道理,要深刻很多。

  如果能做到这点,你要有信心,那一定是言传身教。

  3、帮助孩子了解情绪

  我在家常用一个很好的识别情绪的方法,那就是采用表情线索关联法来帮助孩子和自己提升情绪识别能力。举个例子,我们说三个词语,快乐、悲伤和内疚,当说到这三个情绪词时,你脑海中浮现出的表情模样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可以先对情绪线索进行文字总结,比如:

  快乐的表情线索包括:

  1.眼睛不完全张开,也有可能眯成缝

  2.嘴巴玩起来

  3.脸颊鼓起来

  悲伤的表情线索包括:

  1.眼睛垂下去

  2.嘴巴垂下去

  3.头低下来

  内疚的表情线索包括:

  1.眉毛皱起来

  2.嘴巴垂下去

  3.双手交织

  4.主动说话道歉

  把不同的情绪表情线索细致化、立体化,是可以帮助孩子了解情绪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先认识它,再走近它,正因为情绪时不断地处在变化中的,所以我们更需要让孩子明白,情绪也可以像一盆水一样,你泼到地面上,就会转去不同的状态、不同的方向,形成自己最鲜明的烙印。让孩子去积累自己的情绪感受库,这个过程,便是在帮助孩子积累自我认知。

  4、 提升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转变思维角度是很多成功人士能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这真的不是贩卖成功学,很多数据都可以支撑。像积极心理学里,成长型思维就被论证可以帮助孩子更愿意接受挑战,并且在遇到挫折的时候选择继续努力,不放弃。

  对于孩子来说,也同样如此,孩子的藩篱得靠自己去打开,我们能帮孩子的,其实也是提高思维模型,让孩子不要自我局限在固定思维中,让自己畏首畏尾、不敢去冒险、不敢去尝试。下面这个工作纸是对孩子成长型思维的锻炼活动。尝试把这些卡纸剪下来,让孩子放在对应的框架里,和孩子一起讨论下,拥有固定思维的人是怎么想,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是怎么想,这是很有效的方法。▼

  这些提问方式,同样也是父母可以学起来的好的成长型思维提问法,多问问孩子这些问题,其实也可以潜移默化改变孩子的思维视角,让孩子更具备成长性心态:▼

  多引导孩子想想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也是对自己能力边界的一种察觉。▼

  我之前跟大家分享过《大卫不可以》这本书,喜欢的人很喜欢,讨厌的人很讨厌,我家孩子就属于爱得不得了的群体。▼

  我曾经也很头痛怎么跟孩子聊这套书,但后来发现如果用成长型思维框架来切入讨论大卫的行为,很多时候,总是让我有意外惊喜。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卫在绘本里犯了很多错误。如果用定型化思维去看这个现象的话,那结论大概就是“孩子就是这样子了”。

  但在在成长型思维的视角里,大卫的所有行为都是一个持续学习和修正的过程,错误也同样可以是学习的机会。

  要完成从定型化思维到成长型思维的转变,我们只需要把“没学会”(NO),变成“还没学会”(NOT YET)就可以了。像跟孩子多做一些关于大卫行为的“NOT YET(还没有)”墙,比如针对大卫还不知道如何穿上自己的衣服这件事情,就可以这么设计:▼

  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可以移动一下箭头。箭头可以用便利贴代替也可以。当我们把整座山都“爬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知道,原来我们的目标已经达成。

  这便是成长型思维在绘本共读中的落地教授。这个过程可以让孩子明白,原来当我们碰到一些问题,比如“这道题好难,我解答不出来”,和“我好想学画画,但是我不知道能不能画好。” 我们不仅可以做,而且也可以一步一步去做。

  当我们列出这些事之后,这种心态便是成长型思维的缩影。孩子正在学习如何将消极的自我判断,变成积极的正向鼓励。

3

  因为出差的时间关系,没有办法和大家更深入地展开这个话题。我每个月都会选两个周五晚上的时间,在视频号里跟大家聊聊孩子的性格、能力培养的主题公开课。关于自我认知这方面的话题,我会再跟大家好好聊下,为什么从小没有接触过这方面教育的我,会认可WHO的判断,自我认知真的是我们下一代年轻人,迎接未来的核心能力。

  今年为什么给自己下这个决心,是因为真的有很多孩子很核心的能力培养,并不是那么难做到的(不要把自己限定在“固定思维”里,认为“孩子就那样子了”),当我们有了方法、有了方向,知道如何抓大放小,其实是可以改善的(用“成长型思维”来看,就是“如何做才能不一样)。

  资料包括这几大部分:

  主要来帮助孩子提升自我认知,以及建立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能帮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大家可以下载保存下来,陪孩子们用起来呀~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