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人工耳蜗掉厕所消防员耗时3小时找回,人工耳蜗和助听器到底有何不同

人工耳蜗掉厕所消防员耗时3小时找回,人工耳蜗和助听器到底有何不同
2021年11月22日 16:00 新浪网 作者 医学微视

  

  

  10月21日,在安徽宿州,一位听障人士不慎将其人工耳蜗外机掉落厕所,经过消防人员3个小时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下水管道中找回。

  如此费力地寻找,不仅是因为人工耳蜗造价昂贵,更是因为人工耳蜗承载着听障人士重获新“声”的希望。

  

  听见声音的过程“环环相扣”

  

  耳廓收集外界声音后,通过外耳道传入,使鼓膜、听骨链产生振动,再通过内耳毛细胞传至耳蜗的螺旋神经节细胞,刺激听神经,把听到的声音传至大脑,产生听觉。

  当其中任意一环出现故障,就可能会出现听力损失,甚至完全耳聋。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听力损失的程度进行了分级,如下图:

  

  一般来说,助听器适用于中重度或重度听力损失,听力损失程度相对较轻的患者。

  人工耳蜗适用于重度、极重度听力损失,乃至全聋,听力损失程度较重的患者,比如先天性耳聋,医学上称为语前聋,就是学会语言之前就听不见了,或者由于疾病、外伤等导致的听力丧失的语后聋。

  

  助听器与人工耳蜗

  原理、结构各不相同

  

  助听器相当于一个大喇叭,它可以把声音放大,让人听得更加清晰,相当于解决了声音质量的问题。

  在以前,助听器往往需要挂在耳朵上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机型可以藏在耳朵深处,甚至与他人面对面时,对方都不会察觉。

  人工耳蜗通过体外的语言处理器,将收集的声音转换为电信号,通过植入耳蜗的电极刺激螺旋神经节细胞,然后再把冲动通过听神经纤维传入大脑,从而让人听清声音,相当于解决了声音传导的问题。

  人工耳蜗一般分为体内装置和体外装置两部分,体内装置包括植入体(接受刺激器)、电极,体外装置包括语言处理器、线圈、麦克风等。

  

  体外装置通过磁体贴伏在植入体上,实现内外配合。如果体外装置不慎丢失,可以重新配置,但由于其动辄上万,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负担也是较为沉重的。

  目前我国约80%人工耳蜗应用于儿童和婴幼儿,还有一小部分应用于成年人。

  人工耳蜗也存在一些禁忌证,比如由于耳蜗未发育,存在内耳畸形;或者中耳乳突出现急性化脓性炎症;或是由于严重颞骨骨折,造成听神经离断等情况,不能植入人工耳蜗。

  

  不管是助听器还是人工耳蜗

  越早使用,效果越好

  

  一般来说,无论年龄大小,助听设备的使用效果,都和使用时机有关。

  俗话说“用进废退”,如果听力损失出现后,长时间没有使用助听器、人工耳蜗来帮助恢复听力,人的听觉、语言中枢就会逐渐发生退化,即使后来再使用助听设备,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因此,出现听力损失后,一旦药物治疗无法控制,就应该尽早使用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

  对于人工耳蜗来说,这个“尽早”,在医学界也有一个约定的限度,那就是听力损失3个月内不进行手术,因为理论上听力还可能会有恢复的可能。

  如果3个月后医生判断听力无法恢复后,才会建议患者考虑植入人工耳蜗。

  参考资料:

  医学微视官网 - 李永新 主任医师《人工耳蜗植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人工耳蜗植入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