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夜读丨12岁男孩患癌,妈妈悔恨痛哭:三流父母溺爱,二流父母纵容,一流父母…

夜读丨12岁男孩患癌,妈妈悔恨痛哭:三流父母溺爱,二流父母纵容,一流父母…
2020年11月08日 21:49 新浪网 作者 科普中国

  近日,看到一条令人痛心的新闻。

  一名12岁即将上初一的男孩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肺癌,是在恶性肿瘤中患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现在位居全球第一,发病年龄平均为60岁,好发于长期大量吸烟的男性患者。

  12岁的患者出现,连医生都感到惊讶,这是科室收治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了。

  那为何12岁的小家会患上肺癌?

  在妈妈的话中我们窥探到一些真相。

  妈妈看到结果曾经伤心欲绝地说:“儿子没怎么吃过早餐,中晚餐也是我们追着喂才吃上半碗饭菜。白开水基本不喝,渴了就喝饮料、果汁。”

  小家还特别喜欢玩手机游戏。有时,趁着深夜家里人睡着,就偷偷拿手机玩耍,导致经常熬夜,生活作息不规律。

  虽然不确定具体的原因,但是医生说饮食习惯、作息和肺癌可能有关系。

  而孩子坏习惯的背后,是父母的溺爱和纵容。

  男孩小家是妈妈29岁才怀上的,还是家里面的独生儿,所以家里面的人对孩子都十分宠爱,对他的行为也是没有劝阻。

  父母以为对孩子无条件的溺爱就是对孩子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在充满爱和尊重的家庭中成长,但殊不知,溺爱不是爱,是毁掉孩子的最佳推手。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这样一句话: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运。

  深以为然。

  父母给孩子装上什么硬件,孩子就会拥有怎样的内核。

  父母给予孩子什么教育方式,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1

  三流的父母溺爱孩子

  曾经看到过一部令人唏嘘不已的动画电影《巨婴》。

  影片短短8分钟,却讲尽了一个孩子的一生。

  他是家里的独生子,爸爸妈妈从小很爱他,在电视机上看到玩具广告,只要叫声“妈妈”,妈妈就会立即拿起电话订购,爸爸就会从口袋里掏出钱。

  长大后手机不离手,每天只要玩游戏即可,爸爸继续是赚钱养家,妈妈负责他的生活,饿了叫一声“妈妈”,妈妈就会准备好食物喂他吃。

  胡子长长了,妈妈也会帮他刮掉。

  但是有一天爸爸去世了,妈妈靠变卖家具维持生活,而他什么都不知道,还在继续玩游戏。

  看到电视上新一款VR眼镜,特别想要,叫了声“妈妈”。

  但是这次妈妈却摇了摇头,他十分生气,妈妈唱歌哄他也不为所动,最后妈妈想了想,掏出了自己的肾给孩子。

  拿着妈妈的肾开心出门买回VR眼镜,一直玩到自己饿了,又叫一声“妈妈”。

  但是这次无人回应,然后推了推身旁的妈妈才发现已经去世了。孩子最后饿到受不了又钻回了妈妈的肚子里当婴儿。

  无论孩子想要什么,无论自己是否有能力,母亲一直在满足孩子。

  却不知,溺爱的孩子长不大。

  溺爱最可怕的不是养出离不开父母的孩子,更可怕的是养出无法无天的孩子。

  在CCTV有一个《社会与法》的节目。

  其中一期的犯罪嫌疑人是一个年轻小伙子张某,他不是第一次犯罪,已经二次入狱,这一次的入狱是因为入室盗窃。

  为什么多次犯罪,专家们深究发现,因为家庭的溺爱。

  张某是家里的唯一一个男孩子,妈妈和姐姐们对他是有求必应。

  “小时候我妈和我两个姐姐,特别宠爱我和惯我,自己想要办的东西或想要的东西,我妈我俩姐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帮我办到。”

  在家里人的溺爱中成长,张某以为社会也会对他溺爱。初中毕业后便无所事事,和社会的小混混混在一起。

  甚至有一次为了“证明”自己,在酒吧门口抢劫了一个女孩的钱包。

  被捕后,他说认为没有什么大事,反正家里能赔这个钱。还就爸爸妈妈“快点把我搞出去。”

  父母过度的爱,是毁掉孩子人生的催化剂。

  父母纵容溺爱子女,孩子在家的确逍遥自在、快快乐乐,但是一旦长大,走上社会,就会寸步难行,受苦受难。

  溺爱不是爱,是一种伤害。

2

  二流的父母纵容孩子

  安徽卫视有一个节目叫做《超级育儿师》。

  其中有一次求助的,是一对3岁不到的孩子父母。

  原因是爸爸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脾气很大,并且仇恨自己。

  孩子只要在家里经常大吵大闹闹脾气,爸爸想要安抚,就会被踢打、抓伤。

  平时不好的习惯,比如吐口水,被爸爸轻轻拍一下嘴巴,就会对爸爸抓狂,拳打脚踢,甚至用嘴巴撕咬爸爸。

  甚至无论爸爸叫孩子做什么,孩子都是十分地抗拒。

  孩子的脾气也是十分大,发脾气就随心所欲,把饭碗从桌子上打下去,毫无畏惧。

  3岁的小孩,正是习惯养成关键期,为何却这么恶劣?

  看看家里大人的态度,就会觉得不出奇。

  孩子大吵大闹抓伤爸爸后,妈妈回来了,爸爸也向妈妈投诉了孩子的行为,但是妈妈没有警告和告诉孩子这是不对的,只是轻声温柔问了句“钟政,你有打爸爸是不是呀。”便没有后续。

  孩子打下饭碗,奶奶也只是说“怎么了”,然后便把地上收拾干净,给孩子擦嘴巴。

  俗话说,三岁看老。

  三岁的孩子敢打爸爸,仇恨爸爸,三十岁他的眼里也不会尊重爸爸。三岁的孩子发脾气就打摔饭碗,三十岁后可能就是打人骂人。

  小时候的性格养成奠定了孩子长大的品行,而父母一直纵容,孩子只会越长越坏。

  还记得去年大连10岁女孩琪琪被害事件吗?

  这件事情,令人无奈的是法律的规定,14岁的未成年人没有刑事责任。更让人心寒的是,至今为止,男孩家人却仍未露面,从未道歉!

  但看看事件调查,也觉得预想当中,什么样的父母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蔡某从之前就是一个性骚扰惯犯,而他的父母一直就是包庇惯犯。

  蔡某对邻居很多女性有过跟踪行为,被多次投诉无果;

  也曾经有女孩上门投诉蔡某骚扰,但是蔡某父母确实把女孩骂了一顿;

  还骚扰过女同学,有一次就被同学的家长报警了,但是蔡某父母到了警局不问缘由,坚持说对方诬陷。

  是父母一次又一次纵容孩子的行为,一次又一次的默认,让蔡某觉得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但即使蔡某逃过一次法律的制裁,他能成人吗?

  父母不教会孩子是非黑白,孩子的人生归途终究会是黑暗的。

3

  一流的父母有原则地爱孩子

  美国泰曼·约翰逊说过:

  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

  成功的家教是什么?是让孩子身心健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教育本身就是一场春风化雨的过程, 而这个关键就在于父母。

  有原则地教孩子,才会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对孩子的爱有原则

  父母的爱可以是无条件的,但是不能是没有原则的。

  看过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的一个分享,她家的孩子有一次想买个东西,因为家里有相似的,李玫瑾教授就拒绝了,没想到孩子开始大哭大闹。

  李玫瑾教授赶紧把孩子带回房间,坐在孩子对面,让孩子哭闹,无论怎么样,都不妥协,最多孩子哭到难受的时候给她拿毛巾擦擦脸。

  孩子哭完冷静下来后,李玫瑾教授才慢慢和孩子说“如果你闹起来没有道理,我不心疼也不会让步。” 孩子后面再也没有无理取闹过。

  爱孩子也要立规矩,妈妈爱你,但不是没有原则地爱你。

  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有远见的父母,都是有原则地爱孩子。

  对孩子的行为有约束

  奥维德说过:

  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

  孩子一次不好的行为可能就播下坏习惯的种子,父母对孩子的行为约束,尤为重要。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你小时候偷过东西吗?你现在原谅自己了吗?

  有一个网友的回答让人忍不住点赞,她说:

  小时候自己在课室看到别人的卷笔刀很好看,是粉红色的,就给拿了,没想到刚好妈妈来送饭,看到了卷笔刀问她哪里来的,她说“别人的桌面上拿的”,当时她羞愧极了。

  吃完饭妈妈把她带到了操场上,和她聊天“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有喜欢的东西要和妈妈说,我们不能做一个坏的小孩……”

  这位网友最后写道:那是我第一次偷东西,也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偷东西,是因为妈妈的教育。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只有从开始就规范好孩子的行为举止,才不会让他们多走歪路。

  对孩子的错误有管教

  俗话说,不怕熊孩子,最怕熊孩子有个熊家长。

  熊家长的可怕之处就是,他们对孩子的错误全盘接受,不会对孩子进行管教。

  好的家庭教育第一步,就是要管教孩子。

  前两天,一名9岁男孩因为贪玩,乘坐电梯时将自家楼层以上的楼层键按了个遍。

  家长得知后立即让孩子写一封道歉信贴在电梯里给邻居们道歉,并让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不能再这样做。

  孩子知错而后改,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

  父母的管教,就是孩子走好人生之路的垫脚石。

4

  《人民日报》曾经总结了一份不合格父母行为自查表:

  1,给孩子特殊待遇

  2,孩子犯错当面袒护

  3,过分注意孩子

  4,轻易满足不合理要求

  5,允许孩子懒散

  6,对孩子央求

  7,包办替代

  8,大惊小怪

  9,剥夺独立

  10,害怕哭闹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教得好,孩子才能长得好。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有原则地爱孩子。

  人生这场旅途,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为人父母,我们一起静待花开,默默耕耘。

  重!要!通!知!

  来了!来了!它来了!

  #科创中国答题抢红包#活动

  火热进行中!

  2020年10月17日-11月30日

  每天16:00-24:00

  千万不要错过!

  参与方式:

  进入“科创中国”

  

  点击菜单栏中的红包答题

  即可参与!

  来源: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

  作者:青榄君,青榄家长地带:百万中小学生家长聚集地,专门研发趣味小课,让孩子爱上学习。《跟着青榄,学课本中的成语》音频节目正在热播,每天5分钟,趣讲一个成语故事,帮孩子解读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成语。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