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冲刺纽交所!陆金所(LU.US)出海成色如何?

冲刺纽交所!陆金所(LU.US)出海成色如何?
2020年10月21日 09:21 新浪网 作者 格隆汇APP

  今年下半年,中国金融科技湖面的片刻平静被再度打破。

  继蚂蚁集团、京东数科之后,陆金所也在近日向SEC递交招股文件,冲刺IPO,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一、昔日“P2P之王”早已转型

  作为昔日国内“P2P之王”,陆金所的转型动向一直深受市场关注。自2015年剥离P2P业务以来,陆金所一直在持续推进转型。几经调整,目前陆金所已逐步卸下这一沉重的包袱,同时形成了以零售信贷与财富管理为核心业务板块的综合型金融业务格局,并分别由平安普惠和陆金所理财平台提供。

  从资产端来看,招股书显示,陆金所存量网贷资产从2017年末的3364亿元,降至2020年上半年末的478亿元,占客户总资产比例从2017年末的72.9%降至2020年上半年末的12.8%。这说明P2P业务的影响已大大降低。

  而从资金来源结构变化来看,转型则更为彻底。招股书显示,2017年末,陆金所来自P2P个人投资者的资金在新增贷款业务的资金来源中占比曾达到32.5%,2020年上半年的促成的新增贷款中,则不再有个人资金。

  陆金所招股书进一步指出,由于P2P产品最长期限为3年,公司最后的存量P2P产品到2022年将到期。意味着离彻底摘掉头上这顶帽子已然不远。而在陆金所明显卸下负重后,也为此次赴美上市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据公开信息显示,陆金所在去年11月底成功拿到消金牌照后,其间接控股的消金公司---“平安消费金融”在今年4月宣布正式开业。这进一步传递出成功转向消金市场的信号,但这条路并非适合所有玩家,据业内人士称,由于持牌门槛高,对于非头部玩家而言,这条路基本没有机会。

  二、陆金所的上市支撑是啥?

  对于成功渡劫的陆金所而言,凭借现有的零售信贷与财富管理业务能支撑起多大的估值空间?可能是市场大多数人新的担忧。对此,从陆金所招股书所披露的近几年业绩表现来看,担忧相信大可不必。

  招股书显示,2017-2019年,陆金所的总营收由278亿元增至47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1%;净利润从60亿元增加至13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48.6%。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257亿元、73亿元。

(数据来源:公司招股书)

  与此同时,陆金所的盈利能力也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据招股书测算,净利率从2017年的21.7%提高到2020年上半年的28.3%。

  经历曲折转型的陆金所,在百亿级别的体量基础上,还能保持双位数以上的增速,不得不承认,这实属难得。

  回归业务来看,零售信贷业务是核心驱动力。招股书显示,2019、2020H1零售信贷服务费占营收比例分别为82.2%、80.8%。据招股书测算,2017-2019年,管理贷款余额由2884亿元增至4622亿元,年复合增速为27%。

  (数据来源:公司招股书)

  至于信贷资产质量如何?

  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年12月,陆金所提供的有抵押贷款的30天以上逾期率低于0.7%,一般无抵押贷款的30天以上逾期率也只有1.9%。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有所承压。不过二季度以来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截至2020年9月30日,一般无抵押贷款的30天以上逾期率下降至2.5%,而有抵押贷款的30天以上逾期率下降至0.9%。

  目前,财富管理业务占比虽还比较低,但增速快。招股书显示,管理客户资产余额由1253亿元增至2436亿元,年复合增速近40%。

  目前,陆金所在这两块业务上都形成了规模领先优势。截至到2020H1,陆金所控股管理贷款余额5194亿元,管理客户资产规模3747亿元,分别位列非传统金融市场市场第二、第三(OW数据)。

  那么,未来是否还有更大的增量空间?

  具体来看这两块业务,一是通过平安普惠为中小企业主、中产阶级,提供额度较高的小微贷及消费贷;二是专门为中产及大众客群,提供一站式金融产品服务。

  据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约为89.7万亿人民币,但在2019年仍有46.6万亿元的缺口亟待满足;同期,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额为192万亿元,而目前仅有26%,即49万亿元被有效利用,预计到2024年将有118万亿元用于资产管理。相比而言,陆金所占到份额1%不到,提升空间显著。

  陆金所立足中小微企业融资和高净值客群理这两大肥沃市场,同时在大股东平安集团的支持下,将进一步锁定未来增长的确定性。

  招股书披露,IPO前,平安集团持有陆金所控股42.3%的股份,为其第二大股东,实际上结合高管持股计划来看,平安集团仍为陆金所的实控人。陆金所与平安内部生态协同效应明显。例如,可以接触到平安集团大约2.1亿高质量金融客户。2020H1,陆金所新增普通无担保贷款中92.9%来源于平安生态;截至2020H1,陆金所财富管理客户资产中45%来自于平安生态。同时,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来自平安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3.4%。可见双方关系虽密切,但陆金所一直保持独立发展的状态。

  回归其自身经营层面来看,陆金所推行的“轻”业务模式,将助推其业务更为灵活与快速的扩张。据了解,“轻”是指以提供技术服务为主的模式。招股书指出,陆金所从2017年以来,逐渐向轻资本业务模式转型。

  在零售信贷业务中,贷款资金中由第三方提供资金的贷款占比从2017年的51.8%已经上升到2020年中的99.3%,由公司承担的信用风险从2017年12月31日的24.6%降为2020年6月30日的2.8%。而在财富管理端,陆金所平台8600只产品100%来自429家第三方金融机构,平台无需担负产品兑付信用风险。这意味着平台资金占用更少,从而利于业务更快扩张。

  此外,尽管P2P网贷业务令陆金所阶段性承压,但为其为发展财富管理业务积累了大量高粘性的投资用户基础。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陆金所拥有4470万注册用户和1280万活跃投资者,活跃投资者保留率为95.0%。

  据《2020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数据粗略估算,2019年蚂蚁集团、京东数科的PE分别为55x、165x,陆金所的PE大概为20x,明显低于前两者。从上述分析来看,显然也很难找出造成这一悬殊结果的可靠理由。

  三、金融科技的成色如何?

  与蚂蚁集团、京东数科一样,陆金所也大打“科技牌”。

  首先,从定位来看,陆金所在招股书中将自己定义为“全国领先的科技驱动个人金融服务平台”。

  再者,通过对陆金所的两块业务收益进行拆分,属于“信息服务”的计入“金融科技平台收入”。“净利息”、“担保费”则被单列出来。如下图来看,近三年来,金融科技平台收入占比呈逐年上升态势,2019年已超过八成,且技术驱动下的平台客户留存率超过95%。

(数据来源:公司招股书)

  此外,陆金所此次的IPO募资主要用途也体现出对技术的重视。据招股书显示,未来将进一步利用最先进的技术,优化客户体验,降低运营和获客成本,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技术投资及收购等科技投入成为本次募资的主要去向。

  除了同样重技术之外,脱胎于平安集团的陆金所,更多强调的是其与生俱来的金融DNA。

  陆金所在招股文件指出,“互联网背景平台没有金融“血统”、缺乏金融数据和金融服务能力,更多依赖社会行为数据进行信贷业务,在对借贷风险定价及为投资者提供适合产品方面是短板。”

  若按平安集团的战略演进路径线性推断,或许会更为直观的认识到这一点。自88年保险业务成立初起,平安至今已跨越三大战略阶段,包括传统金融、综合金融及金融科技阶段。其中,陆金所作为平安集团第三阶段(金融+科技)布局全面展开的起点,随后孵化出平安好医生、金融一账通等科技企业,并收购汽车之家等。所以,从这点也可以明显看出,陆金所对于平安集团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

  目前平安科技进程的扩张阶段基本完成,按既定规划,接下来就是打通各条业务线,形成完整的个人、团体金融及科技闭环。这对陆金所来说,随着平安生态在业务、数据及客户等多个层面的打通,大概率也将带来更为明显的协同效应。

  四、为何坚持赴美上市?

  当前国内资本市场正释放改革红利,并积极拥抱科技创新企业,在蚂蚁集团与京东数科均选择A股同时,陆金所为何舍近求远选择美股?据笔者多方观察、推测,可能主要会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在近年出海潮下,陆金所也在布局国际市场。2017年,陆金所控股旗下陆国际(新加坡)金融资产交易所获新加坡金管局两张牌照;到今年上半年,陆金所在香港已拿到第“1、4、9”类金融牌照。

  此外,陆金所投资人大多来自国际投资者,天眼查信息显示有卡塔尔主权基金、香港全明星投资基金、春华资本、日本金融公司SBI控股公司、软银、瑞银等。

  照此来看,赴美上市显然成了其吸引国际资本、提升国际市场影响力、助力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选择。另外,美股金融市场交易活跃,且科技股权重更高,对科技公司的认同感也更强。

  中概股美股融资热也是不争的事实。美国汇盛金融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陈凯丰也表示,华尔街机构、投行都在继续选择中概股,中概股融资已创历史新高。

  目前招股书没有披露实际拟募资金额,但据此前市场传闻,陆金所此次IPO募资额度将在20亿至30亿美元之间,有望成为今年在美股上市的最大中概股IPO,并且可能是美国迄今为止最大的金融科技IPO。

  结语

  行业从无序草莽时代走向有序寡头阶段,起于网贷的陆金所,更为深刻地见证了行业更迭,并在此过程中及时调转航向,进化成长为综合型的金融集团,这除了依赖自身的经营外,更与其独一无二的基因割舍不断。

  对于将彻底甩掉历史包袱的陆金所来说,赴美上市,标志着业务发展的新起点,也是市场重新定价的契机。同时作为中国金科企业出海的典范,也有望提振美股行业板块信心。

  而在继平安好医生、金融一账通之后,陆金所作为平安集团内部孵化的科技公司估值之最,伴随其成功上市,最大赢家显然是平安。

  至于三巨头集中上市,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理论上来说,这既向市场注入了新活力,同时创造了示范效应,还会进一步强化行业参与者的信心。对投资来说,这也有可能触发全球市场对于金科公司价值的重估。考虑到三家的行业地位、基本面、发展愿景及软硬实力,也有望吸引更多长线资金入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