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国际智慧教育展:基于网络空间的泛在学习模式

国际智慧教育展:基于网络空间的泛在学习模式
2020年07月31日 13:22 新浪网 作者 国际智慧教育展览会

  近年来,如何培养面对未来的人才,如何更好地让科技赋能教育,如何推动教育的均衡化发展等议题获得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指导,辽宁省电化教育馆主办,雅森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承办,在SmartShow国际智慧教育展览会举办期间,召开“中小学智慧教育空间建设与创新应用研讨会”。会上,辽宁省电化教育馆发展规划部杜鹃主任《基于网络空间的泛在学习》主题报告。

  什么是网络学习空间

  汇聚信息服务、个性化且支持活动和互动的一站式虚拟空间,目的是为了学生发展,用于师生进行连接、发现和分享新知识、新思想的纽带。利用网络信息无缝流动和融通共享,为我们教育教学,为我们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所服务。

  未来空间是一个泛在、灵活、智能的为师生教和学搭建的教学环境,在一个区域,基于个别化的正式学习,将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一些模式,包括翻转课堂的前置导学,基于资源自主学习、平台学习创作、工具自主探究等等模式。

  以营口实验学校为例,课前利用翻转课堂模式,通过微课传送到学生终端,学生依照微课并且动手制作,课上学生和老师共同操作3Dshape软件,什么样正方形能围成一个正方体,学生围绕这样的软件进行探究,进行不同的尝试,通过这样的应用,让学生建立起由面到体空间概念,来解决这节课的重难点。

  以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甲午战争课程,课前老师把需要学生浏览资源放在了老师主页,学生进行浏览,在课上进行研讨,翻转课堂应用模式。

  两个案例都是翻转课堂应用,把资源放在平台上,前置导学并不仅让学生进行简单浏览,还是一个知识初步理解,生成个性思维,把浏览过程疑难问题收集,最终为课上研讨深度学习奠定一定基础。

  资源自主学习,平台创作,还有工具自主探究,均利用网络空间存储和共享以及传输功能,使网络学习空间成为学生一种工具,进行一个知识建构,是营造一种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

  在社会化正式学习当中,网络学习空间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空间用于基于工具协作学习,面向群体SPOC,以及共同体的网络教研及跨区域活动。基于共同体网络研修,目标明确主题鲜明,活动体系制度统一。跨域网络社区活动,相对的社会性比较强,组织相对分散,活动的开展基于学生的兴趣,并且这个是以活动为脉络,而不是说以班级建制的主体。

  以上海洛川中学马晓珉老师上的生命的舞蹈课为例。首先老师运用了标注式阅读的难题,课堂实验以问题为导向,破解阅读教学“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利用网络进行共享和互动,在网络交互云平台上开展自主阅读,用技术支持批注式阅读,把阅读从课内引伸到课外。最后应用思维导图可视化呈现学生分析文本结构的过程与结果。

  学习空间是构建满足教育变革诉求的智慧学习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优质教育资源,提供各类工具与应用服务,支撑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促进交流互动,支持伴随性数据采集及教育管理与评价,为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提供创新教学、个性化学习、社会交互的学习环境,促进师生知识建构、个性化发展和集体智慧发展。

  虚拟现实的体感

  虚拟现实(VR)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

  例如在学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古诗理解,戴上VR眼镜,体会陆游那样基于忧国忧民百感交集,并且不能够为国报效的心情,躺在病榻当中听着外面狂风暴雨,只有冰刀雪马入梦来这样悲凉气氛,和老师单独枯燥的按照课文说词解意会更加形象和丰富,并且真正能体会到作者悲凉心情,利用VR体感学习。

  利用空间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模式。从优化教学转向变革学习方式,从观摩应用转向常态化应用,不断推动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合,为学习者提供虚实融合的学习体验,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流程,突破时空限制和课堂边界,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重塑学习者的认知、态度及行为习惯,支持个性化、智能化、泛在化学习,养成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8月7日,SmartShow智慧教育领袖峰会暨渠道万里行浙江站活动将在杭州举行。届时将邀请政府相关领导,行业专家解读教育相关政策,前瞻趋势,并针对实际的院校用户需求提供实用的,在业界享有成功案例,有口皆碑的优质应用方案。

  万物生长的季节,让我们坚定信心,携手国际智慧教育展共同面对。了解更多教育信息化资讯,请继续关注国际智慧教育展。加入SmartShow 国际智慧教育展,一起见未来。

国际智慧教育展:基于网络空间的泛在学习模式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