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2020年,“中国动漫奠基人之一”张光宇
诞辰120周年。
60年前,中国首部彩色动画长片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大闹天宫》问世,
张光宇担当美术设计,
也是唯一的“神秘”编外人员。


张光宇的孙悟空画稿
在中央工艺美院教师这份本职工作外,
他用不到1年的时间,
一口气创作了20多个角色形象,
并以自己20年来的全部动画创作经验倾囊相助,
奠定动画片的基调,
“美猴王”孙悟空,
成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童年回忆。
更影响了手冢治虫、宫崎骏等动画大师。除了做动画、教书,
他还是创作讽刺漫画、连环画、写剧本,
更是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全能实践者,
还是圈内最帮得上忙、最受喜欢的一位老大哥。
张光宇连拍,1930年代
2020年末,一场“重新发现张光宇”的大展
《为了前方——张光宇艺术12燃》
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开幕。
展览开幕第一周,京圈的文化名人们
也都因这位永远笑哈哈的文化偶像而聚首。12月一条到访北京张光宇艺术文献中心,
见到张光宇的女儿张宜秋、儿子张临春,
以及张光宇大展的策展人吴洪亮,
一起聊了聊张光宇的艺术创作和人生态度,
以及儿女记忆里的“我的父亲张光宇”。撰文叶荔责编陈子文

1959年,一份特殊的任务书落在了北京芳嘉园18号四合院,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手中。
美猴王孙悟空——勇敢活泼、机智、纯真,敢作敢为、战斗的精神,反抗不屈的思想……



孙悟空画稿
一接到设计任务,老人就开始构思,创作。在家中墙壁上,贴满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美猴王,有头部特写,有全身照,有的脸型更削瘦,有的已经拿上了它的宝贝金箍棒……除了孙悟空,其他角色也各有特色:




张光宇《大闹天宫》角色画稿 太白金星、龙王、李天王、王母、玉皇大帝



巨灵神




花果山内、外景
绘制了重要的场景,如花果山等。有了他的加盟,孙悟空活了,《大闹天宫》火了。




1921年,张光宇在上海
父亲出生在满清,成长在民国,又进入到新的社会。他1900年出生在无锡,中医世家。他的母亲爱看戏,愿意带着孩子一块去看戏。后来他到上海去上小学,离“新舞台”很近,老愿意跑到唱戏的地方去看。

上:京剧脸谱 下:孙悟空脸谱
传统中国的戏剧艺术,特别是勾脸、化妆,对父亲产生深远的影响,《大闹天宫》的人物设计里就有很多戏曲脸谱元素。
《花果山》剧本封面 1947年
他年轻时就对《西游记》题材情有独钟,写过一个《花果山》的剧本,就是以孙悟空为线索。有时候我们磨着他给我们讲故事,他就常常讲《西游记》里的故事,可能有的就是他自己编的。
左起:张宜秋、张羽军、张光宇、张正宇、汪子美
三四十年代,我们全家都在抗战逃难中度过,每次一有情况了,总是父亲先走,然后我母亲再带着我们,他到哪,我们就去哪。一路上,父亲也看到了很多军事经济上的腐败,好多事都在他头脑里,他觉得要宣泄,就画漫画。

《西游漫记》
1945年,他在3个多月里画出60幅讽刺时政的连环漫画《西游漫记》。那时候没有电灯,只能是点油灯或者蜡烛,所以彩色的东西只能在白天画,晚上就不能画了,所以他晚上打黑白线条稿,白天再来上颜色。没有桌子,一个铺盖卷,几个箱子,搭一块板子,用很简单的绘画工具。《西游漫记》很多画面都有电影感,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设计,已经十分接近《大闹天宫》的人物造型。
父亲还喜欢研究西方动画片。早在二三十年代,他就开始接触到电影这种新兴媒介,还收集最新的美国迪士尼杂志看。
我们曾在父亲的日记里看到,1946年他在香港电影公司工作,跟老板谈了一个交换条件:通过电影美术工作,换取一点资源来做卡通片实验。他就和廖冰兄合作做了一部实验动画短片《敲钟男孩》。
胶片正好都在我们家,我们就整理了出来。这是他们的实验:用什么样的手段能实现动画的连续性,达到人物表情和动作的连贯,但又要尽可能低成本实现。


1927年,右起:祁佛青,丁悚,张聿光,张光宇,胡伯翔,郎静山


《上海漫画》封面
一开始,叶浅予与友人出了一期《上海漫画》,但是那期漫画根本卖不出去,所以就不做了。后来父亲听说了这事,他当时在英美烟草公司上班,薪水比较高,他就站出来组织,跟叶浅予、张正宇、鲁少飞4个人,重新出版了《上海漫画》。从1928年春天开始,他一边工作,一边业余时间帮着编辑、组稿。叶浅予是主编,张正宇搞经营,他们还找各种朋友来投稿。总共做了110期,光是封面父亲就画了18期。

1945年11月,张光宇在重庆《西游漫记》展览会上
后来1945年初,我们家人在战乱中能在重庆的北温泉落脚,正是因为父亲的好友廖冰兄和叶浅予的邀请。那时候条件很艰苦,但印象中父亲总是很乐观,就感觉他很像阿弥陀佛似的,很少看他愁眉苦脸的样子。他有时候工作起来是非常愉快的。他和朋友们常常在南方吃大闸蟹,还会在蟹壳上画画。他绝对不是那种累得苦哈哈的艺术家。
《北京之春》壁画稿



新中国成立后,他为新的社会又做了很多的事情。有的东西到底属于哪个范畴,很难界定。
到了北京,除了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课、带学生,并参与《装饰》杂志的创办工作,他在社会上的活动也特别多。国徽、建国纪念邮票的设计,他都有参与;还有当时很多国家形象工程,比如怀仁堂、十大建筑的装饰设计,以及建国十周年的国庆游行队伍的设计。
他的老朋友们只要有时间,或从外地来北京开会,都会到我们家里来看父亲。像上海的漫画家张乐平,一些电影界的老友,甚至还有从香港飞来的。


张光宇和女儿张宜秋、儿子张临春在北京椅子胡同合影 1951年
一生的勤奋与忙碌解放以后我们全家都到了北京,得以团圆。1958年以后,我们家住在芳嘉园胡同一个四合院。屋主是王世襄,东边住的是郁风一家。印象里头,在家里看到父亲,他都是在桌子上,不是画画,就是写字。他是很勤奋、忙碌的一个人。我们从小就是这习惯,他只要一忙他的工作了,老太太(我们母亲)就拿着鸡毛掸子梆梆梆一敲,我们就全跑了。
张光宇和女儿周末在家中 1959年
来我们家里的客人也特别多,很多都是来找他请教专业上的设计问题,那时候母亲总是会说,“你爸在那门诊呢。”北京就有“三张”的说法,指的就是张仃、张光宇、张正宇这三个人,各种各样的设计活儿,他们都是能帮忙解决问题的。1959年到1960年间画《大闹天宫》的稿子,实际上都是他从忙碌的日常工作缝隙里,挤出一点时间在做。
张光宇与夫人汤素贞在北京芳嘉园 1964年
1960年大约8月份,父亲突然在青岛出差途中中风病倒了,当时血压太高了,都到200多了。父亲一直爱吃肉,无锡人嘛,再加上他用脑比较多,从1956年开始就血压高。他那时候也没把这当成什么病,一直坚持工作。打那以后,差不多5年,他就基本上都在养病了,母亲一直在他身边照顾。其实那段时间他心里是很羡慕大家的,大家都那么忙,而他一个人在家,挺不习惯的,因为他一生从来没有那么闲过。1965年,父亲张光宇过世。
张宜秋、张临春在张光宇艺术文献中心
父亲留下的手稿、信件,包括抗战时期的那些画等各种素材,是母亲一直小心守护着。她说,张光宇的东西很多,但不是拿钱可以衡量的。这些东西不能散,一旦散掉就一钱不值,只有完整地保留,去研究,它才真正有价值。所以我们家不许随便动他的东西。哪件作品能卖钱、咱们换点钱改善生活——这种念头在我们家是没有的,也不允许有。现在我们姐弟俩一边整理,一边更加了解他,感情也就不再单纯是父子、父女之情。我们希望把他的作品介绍给更多人,尤其是新的年轻的一代。


抗日战争时期的张光宇 约1938年
2020年是张光宇诞辰120周年。12月22日,一场跨年的艺术大展《为了前方——张光宇艺术12燃》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举行。展览现场被装点成一个“光宇乐园”,观众可以从12个不同切面,来认识张光宇。
以下是一条对《为了前方》策展人吴洪亮的采访精选。Q:一条A:吴洪亮




《为了前方》展览现场
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这位很有创新的艺术家,说明对他的宣传太少。——夏衍光宇先生一生创作数不尽单幅或系列大作,从年轻到暮年,风神从未衰颓,是我们晚辈一直交谈尊敬所在。——黄永玉光宇前辈是中国造型因素现当代转型最强的实践者,推动者,也是中国动画影像的永垂不朽者。——阿城光宇先生的真价值、真贡献,一语道破,应在中国现代商业美术。——陈丹青Q:很多文化圈名人都很推崇张光宇,那么国人对张光宇研究的情况如何?A:大家都觉得张光宇好,但是他没有得到他应有的学术位置和大众影响力,好像还是一个不为公众所知的一个艺术前辈。90年代初,在《装饰》杂志上有一个张光宇纪念特刊,里面提到“一艘满载宝藏的大船从1930年代驶来,它把许许多多的乘客送上了成功的目的地,自己却搁浅在近海。”2012年可以说是张光宇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年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了张光宇回顾展览。我们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了张光宇《民间情歌》展。

张光宇在上海家中,台灯是他自己设计的 1929年
Q:张光宇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张光宇的艺术实践遍及绘画、漫画、平面设计、空间设计、舞台美术、电影美术、壁画、动漫制作、出版、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可以说,各个时代的所有新东西,新发现,他都参与。
张光宇设计的朱红洒金家具 约1930年
他的各种设计,大量的标识设计、字体设计、家具设计,都体现出美感与实用性的结合。隔了近百年来看,依然不过时。他持之以恒地梳理传统,并有创造力地进行本土化表达——这对今天与未来的中国视觉形象的塑造,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张光宇在今天,应该成为中国的一个更具骄傲性的大IP。
部分素材来源于张光宇艺术文献中心《大闹天宫》后的国产动画崛起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