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须弥山石窟里,千年前的深厚艺术造诣,“现代人都跟不上”

须弥山石窟里,千年前的深厚艺术造诣,“现代人都跟不上”
2020年09月27日 12:31 新浪网 作者 宁夏卫视

  

  佛教源于印度,在它诞生大约500年后进入中国。随之,越来越多的中国化元素融入其中。

  我是今天的讲述者:王艳

  

  石窟艺术本身也是外来艺术。马其顿亚历山大国王东征的时候,他把他的工匠,他的艺术,他的思想全部往印度,于是他无意留在亚洲的希腊文明之种,却能开花结果,所以我们从犍陀罗风格当中能看到的希腊味儿更足。这就是一条佛教造像和石窟艺术的迁徙之路。

  

  

  雕塑

  

  在须弥山石窟中,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北周时期开窟数量多、规模大、造像精,这在须弥山石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造像与之前有了明显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佛像大多头部是低平肉髻,面部圆润,双肩宽厚,衣服宽松,有直平的阶梯状衣纹,整个造像和雕饰显得非常的生动,艺术手法也更为写实。

  

  

  到了隋唐之际,佛像的身体的比例变得更加协调。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北周的造像开启了隋唐造像艺术的先锋。

  

  音乐

  

  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是能够反映人类现实生活和情感的一种艺术方式,比如须弥山北周第45窟中心柱,最下面的这一圈儿就是一个乐队的组合,他们是伎乐,都在以胡跪的形式在演奏。

  这儿有吹横笛的、打羯鼓的、还有吹笙的、弹奏琵琶的、弹奏箜篌的。

  

  而其中的乐器其实都是来自于俗世、来自于民间,可以反映出当时的佛教造像已经越来越多的融入了俗世题材,而不再像之前的朝代只有佛造像和佛传故事为主的题材。

  

  

  须弥山石窟修复工作人员

  "这个可以说 (是我见过的)第一个年代久远的佛像,感觉古人的艺术(造诣),我们现代人跟不上。确实很震撼的,这佛这么大,古人是怎么把它凿出来的,这么大的石窟 他要是把这凿空的话要用好多年,甚至上百年。"

  矗立了千年的须弥山,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产物,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自公元5世纪末至15世纪精美绝伦的一页。

  

  

  它交汇南北、融通中西,以石雕艺术著称于世。从中我们可以梳理出沿着丝绸之路东传的印度佛教艺术传入内地以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发展变化的脉络,尤其是在佛教世俗化和民族化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它全面而完整地保留了反映中国佛教文化、思想信仰方面发展变化的实物资料,对于理解和掌握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