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考古辑刊》第14集介绍

《湖南考古辑刊》第14集介绍
2020年01月15日 17:22 新浪网 作者 湖南考古

  作者:中美联合考古队

  摘要:杉龙岗遗址位于澧阳平原西部一处略高于四周的岗地上,遗址面积近4万平方米。2011年11月,为配合“中美合作澧阳平原稻作农业起源研究”项目,在遗址的南部和西南部选点发掘,发掘面积共186平方米。发掘收获彭头山文化中晚期遗物颇丰,亦获得水稻等植物遗存。此次发掘为研究彭头山文化提供了新材料。

  湖南益阳羊舞岭遗址考古发掘报告(B、C区)

  作者:益阳市文物管理处

  摘要:羊舞岭遗址B、C区文化堆积厚0.1~0.4米。出土遗物以红陶系为主,纹饰以方格纹占绝对多数,陶器器形主要有唇部贴边高领罐、盆、钵及折沿罐、瓮、豆等。还有少量石斧、石锛、砺石等。年代大致在石家河文化末期与商文化之间。

  湖南常德鼎城区汤家大屋遗址考古发掘简报

  作者:常德市文物局  常德博物馆  鼎城区文物局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2014年夏,因常德卷烟厂扩建厂房之故,常德市文物局主持对汤家大屋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本次实际发掘面积320平方米,清理灰坑、灰沟共7个,出土文物约20件。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可判断这批遗存的时代在战国中晚期,性质属楚文化。本次所获材料丰富了我们对沅江下游地区战国时期楚国一般性聚落点遗存面貌的认识。

  湖南溆浦商顶坡、赵家庄楚汉墓考古发掘简报

  作者:怀化市博物馆  溆浦县文物管理所

  摘要:2016年10~12月,为配合溆浦县屈原大道二期工程建设,怀化市博物馆、溆浦县文物管理所对溆浦屈原大道二期建设范围内的商顶坡、赵家庄古墓埋葬地点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楚汉墓葬46座。此次的发掘为相关历史时期墓葬及区域性特征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湖南湘潭易俗河镇西汉墓考古发掘简报

  作者:湘潭市博物馆

  摘要:2016年3月,湘潭市博物馆在湘潭县易俗河镇大鹏西路清理一座古墓,该墓为带一级台阶及斜坡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尚残存封土堆。出土陶器、原始青瓷碗及石璧共32件。其中陶器是以鼎、盒、壶为主的仿铜陶礼器组合,其器形多与益阳罗家嘴西汉初期墓中同类器特征一致,其年代约当汉高帝及惠帝时期。

  湖南常德南坪东汉高戎墓考古发掘简报

  作者:常德博物馆

  摘要:2017年5~11月,常德博物馆在常德市南坪抢救发掘了两汉封土堆12座,共清理西汉土墩墓、东汉砖室墓及唐宋明清砖室墓、石室墓、土坑墓100余座。D18M3是唯一没有遭受盗掘、结构保存完好的东汉早期砖室墓,该墓出土的8枚滑石明器官印和墓主铜质私印在目前已发掘同类墓葬中极为罕见。墓主高戎,曾任汉孱陵县左执奸、徒丞,猛陵丞,迁陵丞,镡封长,故且兰长,沅陵长和孱陵长。高戎墓出土的银饼、铜镜、陶灶、陶井及陶壶等随葬品可成为湖南地区东汉早期墓葬的断代标准器形。

  湖南汉寿大岭上东晋、隋墓考古发掘简报

  作者: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2016年,汉寿县在修筑沅澧六号干线公路——汉(寿)德(山)大道取土时,在聂家桥乡大岭上地段推出3座砖室墓。其中M1和M2中墓砖上有大量铭文,铭文中有“咸康三年”明确纪年和墓主姓名。经抢救发掘,确认M1、M2的年代为东晋早期,两墓墓主为祖孙关系。M3属隋代,其与M1、M2不存在任何内在联系。3座墓葬尤以M1、M2两墓研究价值显著,铭文中还有不见于史籍的“晋州”政区名,两墓的发现对于研究晋代历史及东晋墓葬形制、丧葬制度等无疑有着重要价值。

  湖南常德南坪唐代墓葬考古发掘简报

  作者:常德博物馆

  摘要:常德博物馆在南坪发掘了3座唐代墓葬。D17M1属于初唐时期,墓室内北、东、西三壁中,高浮雕兽面纹方形砖上下以莲瓣花纹砖衬托,如同另类的墓室“壁画”。D19M9是一座纪年明确的单室砖室墓葬,下葬时间为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冬,墓主为王师简的第九个女儿。该墓中出土墓志铭所提供的历史信息,与诸多文献典籍所记载的相关信息可印证。D18M15为一座唐代的土坑墓葬,墓底两侧的10个小方坑比较少见,功用不详,推测其是因设置园宅下帐所形成。3座唐墓墓葬形制各有不同,随葬物品也都各有特色。它们所反映的各种历史信息,为研究本区域及至周边区域的唐代历史增添了新的材料。

  湖南澧县花瓦寺塔考古发掘报告

  作者: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澧县文物局

  摘要:花瓦寺塔仅存一孤塔,为了解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经过批准,我们开展了科学的考古工作,从地理位置、地层堆积、遗存遗物分析,结合少量的史料,科学地论证了花瓦寺塔的建筑格局、年代及发展历程。考古证明,花瓦寺原名“宝塔寺”,始建于唐朝前朝,南宋理宗时期建塔,明景泰年间形成最大规模的建筑院落,由山门、前庭、前殿、中庭、厢房、大殿、佛塔、后殿等组成,清末或民国时期,一场大火,建筑焚毁,仅存佛塔。

  探索与研究

  好川文化的南界及与赣粤闽地区交流的初步考察

  作者:李岩(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浙南地区的好川文化延续的年代下限与钱山漾文化基本同时,该文化向南的分布未达江西东北、福建闽北地区。好川文化的因素则传播较远,除赣东北及闽北外,还到达粤北地区等地,石峡文化墓地的材料显示,两者有人员的直接交流。而且,好川文化接受了来自广东及福建地区的几何印纹因素。至广富林文化阶段,在石峡、河宕、拾年山等遗址还可见延续了的好川文化因素。

  鄂、曾、楚青铜器的新发现及意义

  作者:黄锦前1  乔龙飞2(1.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本文从近5年来湖北、河南、安徽、湖南等地出土及流散的鄂、曾、楚有铭青铜器中,选择具有填补空白作用或有颠覆性意义或有全局性影响的最新重要发现,介绍其对研究鄂、曾、楚等国及周代南土地区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字、名物礼俗、制度文化的重要价值。

  科技考古

  贝丘遗址出土软体动物食用方式及肉食量的推算——以高庙遗址为例

  作者:顾海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高庙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出土了大量古人食剩抛弃的软体动物外壳。本文通过对其保存形态及模拟实验分析,认为该遗址古人食用这些动物的方式主要是用火煮食;通过对现代沅江中软体动物的出肉率的调查,最终推算出高庙遗址取样柱中的软体动物可以给人类提供大约42千克的肉食。

  毛泽东同志故居灰浆材料的分析研究

  作者:邱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本文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扫描电镜-能谱法(SEM-EDS)、X射线衍射法(XRD)等分析方法对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毛鉴公祠及滴水洞一号楼防空洞的灰浆材料进行测试分析,研究了灰浆的化学成分及物质结构。结果表明,毛泽东同志故居建筑群的灰浆材料主要由胶结材料碳酸钙、石英骨料和有机添加物组成,且各类灰浆存在不同程度的风化破坏,这些结果为毛泽东同志故居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金石锥指

  试析秦代“更戍”制度

  作者:杨先云(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