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每个人都在路上,他们看戏也演戏 | 一周荐书

每个人都在路上,他们看戏也演戏 | 一周荐书
2020年11月22日 10:00 新浪网 作者 界面新闻

  撰文| 陈佳靖,(实习生)胡辰

  编辑 | 黄月

  01

  《不检点与倍缠绵书》

  彭剑斌著

  铸刻文化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11

  这部作品介于虚构与非虚构之间,收录了彭剑斌十多年前在贵州跑业务期间写下的几十篇小说,中间又穿插加入了几篇有关异乡漂泊生活的日记和散文。2004年至2006年,彭剑斌作为业务员在贵州工作,同时也是一个用业务员身份作为掩护的写作者。由于要出差,他常常在贵阳、黔西、金沙、威宁、毕节等地的小县城之间往来,生活中充斥着长途汽车、车窗外的风景、各种各样的公路和下榻的小旅馆。后来,他将这段时期的工作、生活和爱情写成了散文《不检点与倍缠绵书》。

  在散文《不检点与倍缠绵书》之中,彭剑斌刻意不谈及他的小说写作,而收入本书的大部分小说又恰好写于“贵州时期”,刚好构成一个完整的贵州回忆。“不检点与倍缠绵书”这一标题取自清代诗人严谨题写在贵州省旅店墙壁上写下的诗句:书到途中慵检点,诗成客里倍缠绵。在彭剑斌看来,过去写下的文字难免有“行文的不检点”和“情感的倍缠绵”,虽然在当时觉得无比尴尬,如今看来却有感动和震撼之处。

  02

  《小花旦》

  王占黑著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2020-10

  《小花旦》是首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得主、90后作家王占黑的最新小说集,收录她近三年来创作的六部中短篇作品。在上一部处女作《空响炮》中,王占黑曾以自然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上一辈街道小人物的市井生活,而这次,她笔下的人物从社区和街道走出,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漫游——人民公园的跳舞角、即将被清理掉的早点铺、失去存在感的超市、废弃的桥洞……或者,干脆迁徙到另一个城市。随着空间的移动,人物的面貌也更加丰富了,故事中不仅有老人、病人、穷人,也有与作者同龄的、独自在都市闯荡的青年人。

  在这本书中,王占黑尤其关注被忽视的地区和人群,力图书写这些人物生活的痕迹和内心的秘密。她在自序中总结道:“这本书里的每个人都在路上,他们看戏,也演戏。”在王占黑看来,社区只是城市的一处枝桠,而城市是一棵参天大树。走出社区后,她的小说便可以循着树的根茎、枝条和叶子去探索人与空间的关系,也可以利用空间打通人与人、人与时间的关联。

  03

  《赶掐抅掐》

  [印度] 维韦克·尚巴格 著  张馨文 译

  群岛图书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10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很少有人能像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一样悠闲,在家里的公司挂着闲职,自己则天天跑到一家咖啡屋待着。不过,这一切只是表象,主人公造访咖啡屋其实是为了暂时逃离家中的争吵。曾经,他与妻子、姐姐、父母和叔叔住在一起,生活虽然贫穷却亲密无间。后来,叔叔的生意带来了财富,一家人顺利成为中产阶级,但与之相伴的却是理不清的家务事和爱与信任的分崩离析。每当主人公为眼前的危机惶恐不安时,他的脑中就会闪现四个字:赶掐抅掐(Ghachar Ghochar)——形容事情纠缠在一起,到了无可转圜的地步。

  《赶掐抅掐》从一个小人物及其家庭的遭遇出发,揭示了当代印度社会在经济转型时期普遍存在的道德危机。这部小说来自印度作家维韦克·尚巴格,他迄今已出版了五部短篇小说集、三部中长篇小说、两部戏剧作品,均以卡纳达语书写。《赶掐抅掐》是第一部译介成英文的作品,出版后大获好评,尚巴格也因其幽默尖锐的风格被欧美评论界称作“印度当代契诃夫”。

  04

  《销声匿迹:

  数字化工作的真正未来》

  [美] 玛丽· L.格雷 / [美] 西达尔特·苏里 著  左安浦 译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10

  浏览网站、使用搜索引擎、刷新推文和帖子……长期以来,我们享受着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便利,想当然地以为系统是自动在提供服务,但事实上,驱动人工智能系统运行的不是机器的算法,而是人类的劳动力。本书指出,今天的人工智能并不像多数人希望或害怕的那样聪明,许多看似自动化的服务其实是人类和软件协同工作的结果,只是人类的劳动力往往会被故意隐藏起来。如今,数以千计的企业正在通过数字流水线将分散四处的工人汇集起来,形成集体劳动力,但同时也创造出一个极不透明的雇佣世界和无数的“幽灵工作”(ghost work)。

  雇佣工作的逐步分解可能是工作性质的一种深刻而根本的转变。为了了解“幽灵工作”的范围和按需工人的生活,本书的两位作者采访和观察了数百名来自美国和印度的幽灵劳工,并针对四种不同类型的幽灵工作平台——亚马逊的土耳其机器人(MTurk),微软内部的通用人类关联系统(UHRS),具有社会意识的初创企业LeadGenius以及非营利网站Amara.org——进行了深入的实验分析。这些隐形劳工在日益疏远、地位低下、不稳定和孤立状态下的生存经验,将为所有从事数字化工作的人带来启发。

  05

  《堂斗:

  纽约唐人街的金钱、罪恶与谋杀》

  [美]苏思纲 著  王佳欣 译

  后浪丨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11

  一个世纪之前,大批为躲避战乱和谋求生计的华人在淘金热的吸引下来到美国,他们将会面对什么?《驱逐:被遗忘的美国排华战争》一书描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人移民被美国当局驱逐的悲惨境遇;美剧《战士》讲述了一个年轻的武术天才从中国移民进入旧金山,卷入唐人街血腥战争中的故事;而日前出版的《堂斗》则考察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在唐人街的华人群体内部各堂口为争夺赌场、鸦片馆、妓院的控制权而相互厮杀的往事。

  秘密会社及其相互之间的斗争在中国南方社会并不少见,历史学者王笛研究的四川袍哥便是典型之一。唐人街的堂斗实际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关系的全球扩展,同时也涉及中西文明交流过程中的碰撞和冲突。纽约唐人街的堂口混战最终引起了美国联邦政府的关注,整个华人街乃至全美华人因此变得臭名昭著。在《排华法案》的支持下,联邦警察官决定清除非法入境的华人,并逐步扩大到合法居民。而在当地有关堂斗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也能看到白人记者对东方的想象和误读。唐人街时常被视为危险之地,华人被描述为“恶棍与阴谋诡计的大师”。因此,堂斗可以说是上世纪初美国社会结构性的种族歧视和文明等级论的缩影。

  本书作者苏思纲是一位美国作家、历史学家,本科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曾旅居中国八年。他考察了当时的报纸、日记和书信以及收录于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庭审卷宗,经过自己的考证与辨别,在本书中以非虚构的方式为读者还原了惊心动魄的堂斗历史。

  06

  《不哀之歌》

  曹利群著

  新星出版社 2020-10

  作家杨典曾写到:“最终构成人一生的东西,不是阅历、灵性与任何事件,而是对所有这些经验的记忆、描绘和阐释。”乐评人曹利群在他的最新评论集《不哀之歌》中记录了自己多年来对古典音乐的所思所感。他说,对于音乐的疑惑没有其他办法,只是多听。

  全书分为“且听”“且看”“且行”三辑。在“且听”篇里,我们听到历经政治风波残酷日夜的肖斯塔科维奇奏出超越悲剧、具有非凡力量的乐曲,见证被视为同时代所有钢琴家克星的李斯特点燃了一整个魏玛小城音乐的繁荣。“且看”篇里,东西方的歌剧在此相遇,作者书写了观看歌剧版《骆驼祥子》和《红楼梦》时的感受,以及六十年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诞生背后的人和事。“且行”篇里,作者带领我们在法国阿尔勒看梵高的向日葵、流动的麦浪以及卧室的底色,在古罗马剧场遗址中感受遥远时代西方的戏剧传统,在阿炳故居聆听《二泉映月》。《不哀之歌》本身就像一部交响曲,活跃在近代艺术史上的音乐和舞台上的经典剧目陆续登场,读者可以从中听到来自不同时代伟大作品的回响。

  曹利群长期以来致力于古典音乐的推广,他既书写音乐本身、探究音乐是什么,也以其为纽带,勾连起历史、艺术、文学的框架,建立音乐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回答音乐为何如此。今年3月出版的美国乐评人亚历克斯·罗斯的《余下只有噪音》一书亦将20世纪的历史和音乐交织在一起,探讨音乐与政治、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描绘音乐、作曲家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巨幅图景。

  07

  《医疗对我们仍然有利吗?》

  [英] 朱利安·希瑟 著 [英] 马修·泰勒 编  李海燕 译

  梯·中信出版集团 2020-09

  发达国家日益增加的医疗保健支出为何换来的却是健康回报的下降,巨额的开支又是否拉大了全球的不平等?我们在欢呼医疗奇迹的同时,是否被过度医疗化了呢?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难以治愈的、老化性疾病?在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反智主义大范围兴起的背景下,公众对于公共医疗问题的讨论屡次掀起热潮,人们亟需获得权威的医疗科普知识。在《医疗对我们仍然有利吗?》一书中,伦理学家朱利安·希瑟运用大量的数据,为我们分析了当下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医疗系统遭遇的困境,也从更普遍意义上探讨了超人类主义和现代医学的技术崇拜问题、临终选择和过度医疗化等医学伦理问题。可以看出,医疗问题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医学领域,它更涉及权力关系、福利体系和整个社会体制。

  过往的医疗奇迹和医疗系统在新冠疫情期间遭到公众质疑,而作者提醒我们,我们需要一定程度接受遗憾和一定程度的谦卑,我们需要重新强调的是具有人文关怀的医疗,而非寻求治愈的战争。今年出版的《病患悖论:为什么“过度”医疗不利于你的健康?》同样探讨了医患关系、医疗道德和生命伦理学问题。

  本书是“The Big Idea 21世纪读本”丛书之一,这套书聚焦于当下科技革命和社会思潮变迁过程中的一系列争议话题。另有三本分别是《性别是流动的吗?》《AI会取代我们吗?》和《太空是什么形状的?》。

  08

  《流浪猫战争:

  萌宠杀手的生态影响》

  [美] 彼得·P.马拉 [美] 克里斯·桑泰拉 著  周玮 译

  商务印书馆  2020-10

  2006年,美国加尔维斯顿法院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审判。被告为高中教师史蒂文森,他用步枪杀死了尾随笛鸻鸟群的猫,他认为若不是这样,濒危的笛鸻的生存将会受到全面威胁。而原告是此前一直照料猫群的公路收费站工作人员纽兰,他指控史蒂文森的行动涉嫌虐待动物。观鸟群体和爱猫一族的争论就此产生。这一次生态治安事件被《流浪猫战争》一书记录了下来。

  在书中,作者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便是,流浪猫可能成为杀手吗?调查显示,仅在美国,户外的家猫每年就会杀死数以十亿计的小型脊椎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100种最坏外来入侵物种”名单。此外,它携带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也加快野生动物的灭绝。流浪猫似乎成为了生态平衡的破坏者。

  近年来,流浪宠物在公共卫生方面的安全隐患屡受争议。无主家猫不仅在西方国家泛滥成灾,2018年北京流浪猫总数达500万,中国每年约1500万人注射狂犬病疫苗。人类应如何与流浪宠物相处?钱理群曾提出,动物伦理的思考是人类道德教育的一环。在《流浪猫战争》一书中,生物学家彼得·马拉援引最新研究成果,讨论了户外家猫对于生物多样性和公共卫生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追溯人类驯化猫的历史进程,系统展示了野外流浪猫的族群、引发的疾病和物种灭绝史,并提出了控制流浪猫的新思路,试图解决其带来的一系列卫生和伦理问题。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陈佳靖、实习生胡辰,编辑:黄月、林子人,未经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权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