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番外小叙(吃的够不够)

番外小叙(吃的够不够)
2020年08月15日 10:10 新浪网 作者 大英良心汉弗莱

  每隔两年都会炒作。

  70年来,我们有52个年度的粮时总产量实现正增长,2004-2015年间实现了12年“连增”,2013年开始稳定在6亿以上位置。(单位是吨)

  从1950年到现在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提升农村生产力,调动种粮积极性,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实际上大家向来关心的就三个问题:粮食够不够?粮仓里面是不是真有粮食?为什么还要进口粮食?

  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国家粮食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方面。

  (一)有利方面

  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了我们国家的粮食发展战略。

  2000年以前,我们国家的粮食问题是口粮问题、农民的生存问题,当时粮食安全战略就是八个字:保障谷物口粮安全。

  2000年以后,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我们的食物消费不仅需要谷物,还需要包括蛋白质、维生素,因此禽畜产品、水产品、瓜果等食物消费的比重逐渐增加,谷物消费的比重逐渐减少。目前的战略是“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还有一句话是:饭碗里主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

  但有一说一,从总体上看,我们国家的粮食没有问题,可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本身却成为粮食安全的最大阻碍,原因是,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嘴巴变得刁钻,从原来“吃得饱就行”到现在“吃得饱又要吃的好”,甚至已经开始广泛流行“减肥式的吃的少、吃的精”

  2.再看看粮食总量和个体需求的差别

  当前,我国粮食一直存在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我们归纳起来叫做:三多一少。

  “粮食产量多,进口量多,库存量多,粮食自给率少”

  这是非常奇怪的,为什么呢?

  粮食产量多,这反映了我们的农业实力在持续增强。

  特别是2002年以后,农业从谷底恢复起来后,在2003年到2014年,粮食年产量由43070万提高到60703万,11年间产能增加了17633万,增长了40.9%。这为后面粮食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单位是吨)

  

  

  进口量多,这集中反映了我们国家土地资源的有限。

  2003年以后,我国粮食进口规模越来越大,2003年进口2074万,到了2019年进口达到10609.2万。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其中谷物只有1785.1万,大豆8851.1万。而且2017年以后,我们国家粮食进口量下降明显,主要原因是谷物进口在削减。(单位是吨)

  粮食储备多,这主要反映我们的粮食应急能力。

  2003年以后,我国的粮食市场其实已经供过于求了,所以从2005年开始,国家在最低收购价政策外,又出台了粮食临时收储政策,也就是从农民手中大量收购粮食,2005年收购了250亿粮食,2014年2893亿 ,到2019年底收购达到7900亿。(单位是斤)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收购量越多,库存量就越多。实际上我国粮食储备率已经超过85%,远超过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17%-18%的安全储备率水平。这也是在微博上被攻击次数最多的。因为这个制度保障了我们的粮食底线。

  这里还要引入一个概念:我们国家的粮食到底每年吃了多少?也就是消费了多少?

  实际上我们国家从2016年以后,每年的口粮(是口粮)年均消费量为2亿多。比如说,2019年全年粮食总产量6.6,其中,稻谷产量2.09亿,食用消费只有1.58亿,小麦产量1.34亿,食用消费1.25亿 。而2019年我们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主粮库存结余2.8亿,完全不用愁。(单位是吨)

  粮食自给率少,这反映了我们国家粮食和海外粮食价格的问题

  从上面三个数据来看,大家肯定认为我们国家的粮食是不用愁的。

  确实如此,在生产量、进口量和储备量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我国粮食的供求关系确实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当前已经出现了阶段性过剩。但未雨绸缪,我们不会说出现阶段性过剩。

  实际上,即便是以2015年的数据来看,全国粮食供给总量为22379亿,而全社会粮食消费总量是12500亿。就意味着2015年还需要有1万亿粮食需要找地方存储起来。即便是这些粮食陈化,也可以供应城乡居民3年。(单位是斤)

  可新问题来了,2005年以来我国统计口径的粮食自给率不断走低,2005年粮食自给率100.9%,2010年90.2%,2013年88.6%,2014年87.1%。那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原因是统计口径的问题。我们认为的粮食是三大谷物,但是国际认为的粮食包含大豆。所以如果包含大豆,那我们的粮食自给率就很低。但是如果抛开大豆,2014年的粮食自给率就是96.7%,而不是87.1%,2019年抛开了大豆以后的三大谷物(稻谷、小麦和玉米)自给率达到98.7%

  第二个原因就很复杂了,这就是国际粮价低于我们国家的粮食价格,导致国内的粮食企业会大量进口海外便宜粮食,导致在计算的时候,粮食自给率比较低。

  我们要重点说一下第二个问题。

  这个问题已经有20年之久了。由于国内外粮价不平等(国外便宜、国内贵)导致国内粮食大量进口,严重挤占了国内粮食特别是玉米的市场空间,“洋粮入市、国粮入库”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就带来两个非常矛盾的问题。

  第一个矛盾问题:国家储备的粮仓爆满,库存居高不下,导致国家财政负担非常重。

  因为市场化的粮食企业需要价格低廉,那国家为了保持粮食安全,必须投入海量的财政资金去收购粮食,换取国家粮食安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6年我们改革了收购政策,也就是按照市场化定价。但这个改革导致部分地区的种粮大户、合作社等不愿意种粮食。由于我们国家的农业生产是非常低效率和小农户的,如果不愿意种粮食,那么国家推进的农村土地流转就执行不下去。这是一环套一环的。

  

  实际上这几天大家一直担忧的问题,其实不是粮食生产问题,而是粮食收购。

  比如,今年河北的优质强筋小麦价格已经从1.23元上涨至1.30元至1.32元左右,所以农民认为价格还会涨,就很少出售。

  这样导致今年粮食收购量同比下降。农民目前有两个想法,一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农户认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风险意识增强,储粮意愿有所增强。二是农民更会做生意了,售粮习惯由以前的集中出售逐步向全年均衡出售转变,售粮期也相应拉长,特别是今年市场行情较好,农民更不急于售粮。现在农民把粮食储存起来,根据市场行情选择卖粮时机,实现收益最大化。

  20年来,为了维持国家安全,保持粮食稳定增产,我们国家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海量投入。

  在生产方面,需要投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持续对粮农补贴,鼓励和支持农民生产粮食;

  在流通方面,需要以高价收购农民的粮食,保持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随着收购量越来越多,在仓容爆满情况下,需要巨资新建仓储设施。这里还有一个细节,仓储粮食是有巨额补贴,这个补贴一方面是收储,还有一方面是,定期让企业到市场上置换新的粮食,为什么呢?以为陈粮的用途会急剧缩减,不利于粮食安全,所以每年还得定期把原有粮食抛售,从农民手中购入新粮;

  即便是按照2018年的数据,对农民的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临时收储、新建粮食仓储设施、仓储保管费用,国家需要付出的成本超过1.3万亿。这是惊人的费用。

  对此,很多认为何不食肉糜的理论学者还认为这笔钱花得不值得,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

  第二个矛盾问题:国际粮食巨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我们的人太多,一旦进口粮食就是海量的进口。只要我们国家粮食有风吹草动,它们会在第一时间提价。

  (二)不利方面

  我们普通人对粮食的看法如同对世界的看法一样:充满了悲剧色彩。

  大家脑海里想的是,如果连续三年旱灾(水灾)怎么办?如果我吃不到好吃的肉肉怎么办?如果农民不种粮食怎么办?这都需要治疗。

  粮食生产是一种周期性的过程,本身的生长周期和我们国家的粮食储备,可以满足需求。在国际粮商看来,粮食也一般是3个月作为一个生产周期。

  那为什么我们出现了担忧呢?原因是两个。

  一个来自我们自身。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中,非谷物类(动物、乳品、海产品)的消费比例不断增加,导致粮食需求总量持续扩大。

  中国人均日常口粮消费正在逐渐下降,由2000-2001年的人均164.5下降至2016-2017年的137.1,而人均饲料用粮正逐年上升,由2000-2001年的人均85.7 上升到了2016-2017年的183.1 ,同期人均工业用粮也由33.7公斤增长到了71.6 。(公斤)

  所谓饲料用量指为满足养殖动物需要,以原粮形式被直接制成饲料所消耗的粮食。

  所谓工业用粮是指主要用于生产酒经、酒、溶剂、医药、浆纱、淀粉、浆糊等粮食。

  也就是说,虽然人均口粮消费呈下降趋势,但是,中国的粮食消费总量却随着饲料粮消费、工业用粮消费和其他消费总量的不断扩大而持续上升。1978-2017年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年均增长约0.46公斤,极大地刺激了养殖业对饲料粮的需求。

  一个来自改革。主要是我们供给侧改革中,对环境保护、城市化的推进,导致大家认为目前存在比较多的农田抛荒、占用农田等情况。

  这其实都是正常的担忧。

  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当前我们确实存在粮食的结构性问题。我们的粮食储备,底线是“大家不至于饿肚子”,但实际上老百姓想的底线是国家必须让我们买到牛奶、三文鱼、大宅蟹。

  这就存在差距了。

  要知道我们国家的土地就只有这么多,人口却还是世界第一。首席讲过,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面临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有饭吃,一个是有工作。分别涉及到粮食和就业。

  粮食问题这几年得到了有效解决,所以我们可以腾出手来搞就业。但人太多的矛盾总是存在的。

  于是从2016年,我们提出了一个思路: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主要是“两保、三稳、两协调”。

  两保,保口粮、保谷物。到2020年,粮食面积稳定在16.5亿左右,其中稻谷、小麦口粮品种面积稳定在8亿,谷物面积稳定在14亿。

  三稳,稳定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自给水平。到2020年,力争棉花面积稳定在5000万左右,油料面积稳定在2亿左右,糖料面积稳定在2400万左右。

  两协调,蔬菜生产与需求协调发展、饲草生产与畜牧养殖协调发展。到2020年,蔬菜面积稳定在3.2亿左右,饲草面积达到9500万。(上述单位都是亩)

  这是一个基本思路,它涵盖了农村和城市。比如说,两协调里面提到的蔬菜,这是城市供应的基础。两保提到的口粮和谷物,这是全国农村和城市的基础。

  这里面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农民收入的问题。

  所谓调整结构,就是提高农民收入。因为谷物价格是有限的,只有调整结构才能提高农民收入。

  比如最近几年,西部开始种植的藜麦,是健身爱好者的最爱。比如,青海养的人工三文鱼。比如,内蒙开始的苜蓿叶等等,都是这样的典型案例。

  再说第二个问题,就是土地够不够。

  2005年以后,我们国家的粮食生产开始逐步从零散生产向粮食主产区集中。因此有些地方的土地存在抛荒,有些地方的土地被新开垦。

  当前,我们国家的粮食主要集中在,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特别是像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山东、河南这七个北方的主产省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差不多50%。这13个主产区的库存占全国的71%。

  

  从过去10年的情况来看,这13个地区的粮食产量还在不断增加。

  由于粮食的生产越来越集中,导致产粮区域快速北移。长江中下游是传统的粮食主产区域,如今,长江中下游五省份(江西、江苏、湖南、湖北、安徽)虽然仍位列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内,但由于其水稻种植面积明显减少,对全国粮食产量的贡献率明显下降。相反,东北地区,如今成为粮食的追主要的产区。几千来“南粮北运”格局转变为“北粮南运”。

  

  这也是我们的隐患,因此粮食要跨越千里向南运输,对物流也是巨大的考验。

  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太多了,每张口都要吃饭,所以粮食安全就是底线。

  至于很多意见零秀认为浪费跟国际粮价有关,这也是不够现实的,国际粮价其实还是受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它们的生产影响,前面我们说过粮食生产是3个月一个周期,会有自然调节。说白了,这还是一个心理问题,不要制造恐慌,就是最大的贡献。

  我们真正要干的其实是四条:

  一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截至2015年底,耕地面积20.25亿亩,目前最新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要求,到2020年、2030年耕地保有量要保持在18.65亿亩、18.25亿亩以上。

  

  这个事情其实在2018也被炒作过一波。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四个,一是退耕还林,二是非农建设占用,三是灾害损毁,四是农业结构调整。

  首要因素是退耕还林,1997年到2005年,退耕还林一共减少耕地是1.3亿亩,占的比例相当大,而同期非农建设占用2740万亩。

  二是提升耕地质量。主要是要改造高标准农田,开展耕地轮作休耕。

  三是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四是要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粮食种植积极性。最最关键的就是要提前开始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这件事马上会开始。

  但是又要让大家吃得饱、吃得好,那就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甘蔗没有两头甜。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