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漫威首部华人英雄电影引争议,它在好莱坞为什么成了贬义词?

漫威首部华人英雄电影引争议,它在好莱坞为什么成了贬义词?
2019年07月18日 07:25 新浪网 作者 刺猬公社

  

  作者 | 御寒

  编辑 | 铁林

  “拍《上气》,漫威系列也算是中国影粉的脑残程度鉴别系列了。”用户@happytree-friend在微博上写道。

  最近,漫威新电影《上气》正式开始选角。上气不仅是漫威电影宇宙中首位出现的华裔英雄,更是直接在独立电影中出场,可谓占尽风头。此前,漫威已经敲定了导演德斯汀·克里顿和美籍华裔编剧达夫·卡拉汉姆,演员一旦选定,电影开拍便指日可待。

  网曝《上气》试镜邀请 来源:新浪娱乐

  虽然有一部分网友积极地为选角候补出谋划策,另一部分网友则无法接受上气这一“有明显种族歧视色彩”的角色作为首位电影化的华裔英雄,甚至表示《上气》上映后将对漫威“一生黑”。

  好莱坞和华裔结合失败已有前车之鉴,国人对好莱坞混用亚裔演员、滥用中国元素等行为也不满已久。结合好莱坞近年来在平权化上跌的跟头,不禁让人思考,“政治正确”成为贬义词,好莱坞做错了什么?

  “辱华”逻辑下诞生的华裔英雄

  上气的诞生要从70年代的中国功夫热潮说起。彼时的美国对中国的形象还停留在旧封建主义阶段,功夫电影的出现则一改传统中国人形象。漫威看中了武打片里的大侠风范,打算让中国英雄在漫画里“行侠仗义”一番。

  据传,上气的创造灵感来自于李小龙1973年主演的电影《龙争虎斗》,该片获美国华纳影业投资,在全球大获成功,被美国国会评为“美国影史上25部重要影片”之一。

  1973年7月李小龙逝世,同年12月漫威创造出上气,且形象和李小龙的经典装扮非常相似,也算是对这位武术宗师的追忆和致敬。

  上气首次登场于《漫威特别版》第15期

  封面作者:吉姆·斯大林 艾尔·米尔格罗姆

  根据漫画,上气从小隐居于河南(另说湖南,漫威原著为Honan,考虑到少林寺应该为河南),在父亲傅满洲和武术师父的指导下习武。在一次刺杀任务中,上气意外得知了父亲邪恶的本性,从此摆脱了父亲的控制。后结识了蜘蛛侠、奇异博士等超级英雄,在他们的指引下发挥自己的能力,最终大义灭亲消灭了傅满洲。

  上气被其他超级英雄尊称为“功夫大师”(Master of Kung Fu)。抛开超能力和武器装备不谈,单凭拳脚功夫,上气是漫威所有英雄中武力值最高的。他曾担任过蜘蛛侠的格斗导师,并在钢铁侠和美国队长的邀请下加入新任复仇者,在漫画中的出场频率极高。

  以上气为主角的漫画《功夫大师》

  这样一位角色要出独立电影,不难让人联想到《黑豹》。作为主流漫画史上登场的第一位正面黑人超级英雄,黑豹的电影化不仅完美契合了当代的美国语境,还在吸金上有了意外的好表现,全球票房破12亿美元,跻身全球影史票房前十。

  此次将亚裔英雄搬上大荧幕,既唱响了政治正确(非讽刺意味)的主旋律,也是漫威尝到《黑豹》甜头后二次尝试。

  然而,作为漫威电影宇宙迎合中国市场的第一枪,网友对“上气”这一选择并不满意。

  据传,《上气》漫画在出版初期就受到了在美华人的抗议,认为它是对华人形象的又一次固化和丑化。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上气的父亲——傅满洲。这一角色来自于英国小说家萨克斯・洛莫尔创作的《傅满洲》系列小说中的反派人物,被漫威所借用。

  傅满洲曾是西方人心中典型的邪恶华人形象,被视为“黄祸”(黄种人威胁论)的拟人化形象。

  电影《傅满洲之血》中的傅满洲形象 来源:豆瓣

  无论是外形、性格还是行为,这一角色集合了西方对中国人的所有固有成见,带有浓浓的种族歧视和辱华色彩。该形象曾被多次应用在影视作品、歌曲、广告中,引发了华人的强烈不满。

  一个诞生在“辱华逻辑”之下的形象将要被搬上大荧幕,中国观众自然是不愿意的。

  漫威借用傅满洲这个典型的负面角色,让其成为《上气》中的反派人物,在当时似乎是有意让上气的侠义形象打败以傅满洲为代表的妖魔化形象。

  然而,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所塑造出来的角色,虽然符合当时的价值取向,但是在另一个时代背景下进行二次改编的时候,就很有可能出现形象过时、甚至扭曲歪解的结果。

  如今漫威的电影宇宙和漫画是独立运作的,可以合理猜测,电影将会对这一形象作出调整以减少争议。

  不过,傅满洲在诞生初期的丑化形象已经根深蒂固。无论漫威在电影中如何调整,甚至是完全删除此角色,《上气》的历史遗留问题也很难成功解决。

  备受争议的亚洲形象

  事实上,《上气》并不是漫威第一部以中国元素为主的影视化作品。2017年,漫威电视曾和ABC电视台联合出品了电视剧《铁拳》,在Netflix上播出。

  《铁拳》是漫威第一部以中国传统武侠为主的作品,漫画中的诸多要素都和武侠世界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主角丹尼·兰德出生于纽约一个富豪家庭“兰德家族”中,九岁时与父母登山时遭遇意外,父母身亡,而丹尼则被来自昆仑的弓箭手所救,后跟随师父雷公学习武术,继承了铁拳的称号。

  电视剧邀请到杰西卡·亨维克、刘易斯·谭、何炜晴等亚裔演员出演,但是反响不佳,播出两季后被砍。该剧在国内也没有引起太大的水花,第一季在豆瓣的评价人数不到5000人,评分仅有5.4分,第二季的评价人数甚至只有1000余人。

  近年来,无论是好莱坞向中国伸出的橄榄枝,还是其他由欧美主导的圈子对亚洲的示好,似乎都没有完满的结局。

  最典型的,首部由全亚裔演员班底拍摄的好莱坞电影《摘金奇缘》,在美国口碑和票房双丰收,在中国上映后却只收获了惨淡票房和6.1的豆瓣评分。

  且不论是否歧视,西方不了解亚洲人尤其是东亚人已是众所周知的事。

  在欧美影视剧中,混用亚裔演员的现象时有发生。《破产姐妹》中饰演韩国老板Han的马修·摩伊其实是美籍华人,《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中饰演日本赛车手Han的成康是美籍韩裔,而在《杀死比尔》中饰演杀手石井尾莲的刘玉玲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国人。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在角色需要使用母语的时候,呈现出来的效果非常尴尬,比如马修·摩伊在《破产姐妹》中蹩脚的韩语,还有《摘金奇缘》里没人能听懂的中文。

  除了角色,影视剧里出现的亚洲元素也经常让人摸不着头脑。在《铁拳》里,当代的中国保镖还佩戴长剑、穿着太极服。最近发布的真人版《花木兰》预告片中,刘亦菲所扮演的木兰相亲时的妆容也令人窒息。

  《铁拳》第一季截图 来源:豆瓣

  花木兰预告片截图 来源:豆瓣

  这些作品的最初目的,或许是为了消除种族之间的鸿沟,帮助彼此了解对方的文化。然而,一旦在细节上处理不当,最后的结果只会比之前更加糟糕。

  文化误解的现象并不仅发生在好莱坞,反观国产的电影电视,也经常对西方人形象有所歪曲。但是在美国的“熔炉”环境下,种族问题一旦出错,后果要比中国严重得多;况且,好莱坞并不是做不好中国元素的作品,《功夫熊猫》系列在将中国的文化内核和西方的主流价值观结合上就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虽然做不到将中西文化完美融合,但至少不要一知半解或者过分解读,这既是对作品的负责,也是对文化的尊重。

  《上气》的电影化,既有社会和政治的考虑,也有市场和商业的考虑。漫威如何处理这部电影中的敏感角色,如何将中国元素融入其中,让两边的观众都心甘情愿地买单,还需要花一些心思。

  两边不讨好的影视平权

  如果说好莱坞和中国元素的不合拍,是因为美国对亚裔种族的探索才刚刚起步、不够成熟的话,那么以其他少数族群为中心的影视作品出现已久,应该能受到广泛认可。

  然而,从多数作品的反馈来说,好莱坞心目中的“平权影视”,依旧没有达到少数族群观众心中的合格线。

  随着平权思想向娱乐圈和影视行业的延伸,以少数族群为主角的作品越来越多。另外,少数族群的概念也从“绝对少数”扩大到了“相对少数”,涵盖了种族、性别、年龄、性向等多个维度。

  就近年来的相关作品来看,好莱坞的影视平权化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以平权为创作主旨,二是以少数族群为主角,三是将经典IP进行平权化改编。

  以平权为主题的电影是当今美国语境下的主旋律电影,也是奥斯卡的常客,比如2014年最佳影片《为奴十二年》、2017年最佳影片《月光男孩》和2019年最佳影片《绿皮书》。

  《绿皮书》官方剧照 来源:豆瓣

  2015年,黑人活动家April Reign在社交网络上发起了#OscarsSoWhite的活动,抗议当年全白人的奥斯卡提名名单。此后,奥斯卡似乎就更加倾向于以种族平等为主旨的电影。

  掩盖在小金人光环之下的,是平权思想和电影艺术的博弈。《为奴十二年》和《月光男孩》的获奖被看作是“政治正确”而非电影艺术的胜利,奥斯卡的权威性也因此遭到群嘲。

  相比之下,以少数族群为主角的电影在立意上有所缓和,因此观众的接受度较高。例如关注LGBTQ群体的《卡罗尔》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强调女性角色的《伯德小姐》和《三块广告牌》等。

  超级英雄电影也不再是白人男性的天下,少数群体的超英电影无不叫好又叫座。《神奇女侠》全球票房破8亿美元,《惊奇队长》选择在3月8号妇女节当天上映,开拍在即的黑寡妇独立电影值得期待,而《黑豹》在美国首映当天更是场场爆满,大批非洲裔观众为其站台、全程鼓掌叫好。

  和前两种相比,第三种手段下诞生的作品则常常受到争议。直接改编的目的性过于明显,仿佛在向所有人摇旗呐喊:“这部作品不够‘政治正确’,改!”

  2012年播出的电视剧《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华生的角色变成了华人女性,由刘玉玲出演;2014年上映的电影《安妮:纽约奇缘》改编自百老汇经典歌舞剧《安妮》,将原作的白人家庭改成了黑人家庭;2019年迪士尼要拍真人版《小美人鱼》,确定由黑人演员哈雷·贝利饰演美人鱼爱丽儿。每一次改编,都会引起一次舆论风暴。

  图片来源:豆瓣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的最新报道,英国经典谍战电影“007”系列也将在第25部电影中迎来变革,由黑人女演员拉什纳·林奇担任主角,继承“007”代号,这也是第一位不是白人男性的“007”特工。

  2018年也曾传出过由黑人演员饰演007的消息,一位黑人youtuber就此事调侃道:“50年后,007或许就是一个混血的黑人女性。”没想到才过了一年,这句玩笑话就成真了。

  原视频来自LongBeachGriffy

  字幕来自微博@JohnnyNolan

  在很多观众眼中,这种平权改编是好莱坞在“迫不得已”下迎合少数族群的偷懒产物,因此也更加排斥此类作品。

  在多方的质疑声下,影视平权似乎变成了好莱坞上层集团和白左观众的自嗨,真正需要被平权对待的少数族群却不置可否,“政治正确”也从一种公正平等的政治措施变成了随处可见的贬义词。

  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影视平权是“换汤不换药”,虽然采用了少数族群演员,但是角色行为和电影内核依旧是白人所认同的西方价值观。

  还有人表示,目前好莱坞的平权活动矫枉过正,已经从各种族“平权”变成了少数族群“特权”。

  好莱坞和奥斯卡也很委屈:没有影视平权就是歧视,有了影视平权又是“政治正确”,这一届少数族群太难带了。

  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需要对影视平权有公正、客观的认识。好莱坞依旧是一个由白人主导的产业,在平权化过程中必然有失偏颇;少数族群则没有完全消除掉内心的“自卑感”,或者说,对平权电影的政治意图过分敏感。

  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同在电影好坏的评判标准之内。看到黑人、女性、同性恋就为其贴上“政治正确”的标签,恶意放大其政治和社会意义,轻视或忽略其艺术价值,也是一种“不公”。

  平权的问题在社会层面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更不用说在影视产业上了。主流群体和少数族群尚未找到最佳的相处模式,在二者的碰撞之下,好莱坞的影视平权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御 寒

  关注影视、出海领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漫威好莱坞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