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9.0掉到8.7,烂尾了?

9.0掉到8.7,烂尾了?
2024年04月29日 11:28 新浪网 作者 戏晶Show

  其实从开播起,虽然豆瓣分数一路涨至9.0,但剧情也一路在各社交平台引起争议甚至争吵。由于剧集内容主要描摹看似毫无探讨门槛的女性生活细节,所以无论是加入讨论的群体与圈层,还是讨论的话题,抑或交锋的观点,都异常丰富多样。

  自从有了二条试毒,我已很少写长篇剧评了,为数不多的机会,当然要留给这种有巨大探讨空间的剧集。

  所以以下,针对剧集的诸多争议,包括它的大结局,聊聊我的感受。

  以下探讨严重剧透,请谨慎阅读。

1

   不也是狗血故事?

  有很多批评说,《不够善良的我们》也不过是狗血剧罢了。

  确实,如果非要用短视频几分钟解读剧情的贴标签方式,《不够善良的我们》的故事确实好大一盆狗血。

  十几年前的故事,那就是绿茶女走婆婆路线成功拆散一对情侣,撬来一个条件不错的老公。

  十几年后的故事,那就是老公对白月光念念不忘,婆婆被当初嫌弃的人救了一命,最后老婆不堪重负出轨,家四分五裂。

  更别提还夹杂多种巧合,最后还搞出癌症、死亡、误会解开三件套,狗血吗?听着真的很狗血。

  那它凭什么一度高至豆瓣9.0分?它与内地这些专为短视频传播拍摄的狗血剧差别在哪里呢?

  让我举个读者群的例子。

  四集播完时,追剧的几个人照例在群里讨论剧情,大家讨论到第四集结尾,男主何瑞之(贺军翔饰演)因独居的母亲中风入院差点丧命,而对老婆简庆芬(林依晨饰演)说了一句话,令对方瞬间破防。

  我们纷纷感慨这句话对简庆芬的伤害堪称核爆时,一个还没来得及看剧但刷了抖音的小姐姐加入讨论,她觉得简庆芬活该,因为她既不让嫂子把老年痴呆的亲妈送去疗养院,又不肯把亲妈接回家自己照顾,自私又不孝,老公只不过是说了实话而已。

  我们一时不知该如何接话,只好细致讲解一遍剧情。

  实际上这段剧情到底是如何呢?

  简庆芬的母亲健忘,嫂子觉得八成是阿尔兹海默,跟简庆芬商量直接送养老院,钱兄嫂全包。简庆芬坚决不同意,嫂子反将一军说那你带回家照顾?她没给答复。回家跟老公在阳台上抽烟讨论这个事情,老公劝她不放心就职回家照顾亲妈,她非常抗拒自己成为全职太太,又没有更好的办法,事情暂时搁置。后来检查结果显示她妈妈只是正常健忘还不到阿尔兹海默的程度,嫂子那样对她说有几分故意的成分,她这才长舒一口气。

  你能说短视频概括得不对吗?好像也没啥不对。你能说刷短视频的观众看到这种概括得出的结论不对吗?好像也非常顺理成章。可是这段剧情真的就是讲她自私不孝回旋镖正中脑门吗?

  实际上,我们的叙述本身也折损了大量有效信息:嫂子说你带回家照顾时简庆芬复杂的眼神,阳台上抽烟时简庆芬皱眉思考时的内心活动,她冲老公吼的那句“你凭什么瞧不起我的工作啊”“要辞职也该是我自愿的”,都在传递大量未尽之意:她在思考,她在衡量,她想尽孝,也想维系“女儿”“妻子”“母亲”和“社会人简庆芬”间的平衡。

  她不孝吗?没有第一时间答应把妈妈接回家照顾,没有第一时间果断辞职,在心里盘算生活成本、个人职业与家庭影响,其实恰是正常人的正常心理历程,如果这是不孝,那也是大多数人可能会有的“不孝”的程度。

  可是剧集并没有停留在这里。它在第四集结尾让何瑞之在羞愧与悔恨间说出这句“至少你嫂子愿意把你妈妈接回去住”,之所以能让简庆芬当场崩塌,正是因为她内心也认同着自己的不孝。

  让婆婆独居,没有坚定接亲妈回家照顾,这都让惯常在“好妻子”“好母亲”“好女儿”的称赞中汲取人生动力的她异常心虚,这些事实都与她发自内心接受并认同的高道德标准相悖,所以被戳破的瞬间,她构建于他人认同之上的自我认同,一下子就塌掉了。

  这也正是在细节处印证片名:《不够善良的我们》,正因为女性常以高道德标准自我要求,才总是生出自责与自卑。重点在“不够”,但前提是“善良”。

  而整个剧集正如这个例子一样,不仅提炼真实生活里的狗血——那些三角恋、婚外情、出轨、癌症、死亡,也提炼身处狗血中正常人的合理反应——那些细微的、隐秘的、无法宣诸于口的反应与内心活动,绝少将情境推到过度的极端上。

  简庆芬想要得到何瑞之,但也仅限于弱弱的试探和默默对何妈妈献殷勤——编剧让何瑞之与Rebecca的分手本质上与简庆芬无关。

  何瑞之偶遇Rebecca,犹豫再三没有相认相见,只是沉默着换了一家饭店带外卖——编剧让何瑞之始终未再与Rebecca面对面,让他把一切汹涌情绪控制在自己一个人的内心。

  同样是面对生活泼来的那盆狗血,我们很少在酒桌上撕X、在办公室扯头花、在家里婆媳妯娌互骂,都市人更习惯忍住胸中波澜默默处理一切,就连崩溃与爆发,也常常平静无声。

  仅发生在脑海的argue都只是略微激动,并无大声

  而这些“正常的白描”,恰恰是反狗血的,恰恰无法用短视频那种“拍扁一切再贴个标签”的方式去传播。

  故事狗血不新鲜?构成重大差异的从来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讲故事的腔调,和故事里是否有真正鲜活的人。

2

  创亖人的结局?落后的主题?

  赞许了剧的细腻与敏锐,也必须聊聊剧集的最大争议:主题表述。

  剧中不少情节安排特别是大结局的设计,让很多人批评它对独身女性抱有巨大恶意,甚至觉得它“媚男”媚得清新脱俗。

  我最同意的,其实是“又新又旧”的评价,它很准确地描述了剧集情节设计给我的感觉,好像创作者努力向前跋涉的同时,又丢不掉从家里带出来的旧行李,于是背着很多本质无用的东西领略沿途新风景。

  那就来说说剧集里各个命题的【新】与【旧】。

  关于爱情。它的表述在哪里呢?

  何瑞之在梦中与Rebecca结婚生子幸福度日,醒来后怅然若失,看起来真的很言情。可编剧偏偏要让他梦里的幸福是Rebecca和他一起住在妈妈家还给他做五菜一汤,对比现实中Rebecca这个一人能撑起一场公关战役的职场精英,讽刺意味冲破天际。

  不少人误以为这是re的梦进而批评编剧陈旧,明显是误读

  简庆芬自我折磨的“他不爱我”,看起来也很经典言情。可编剧偏偏要让何瑞之在“红叶蛋糕”“订婚戒指”这些细节上确实用了心,偏偏要让他在想拨出旧日恋人手机号时只记得妻子的。说爱又更像是习惯,说不爱又偏偏有重视有在乎,这切实是都市人越来越边界不明的情感生活。

  但它又在哪里呢?

  旧在两位如此敏锐又情感纤细的女性,在人生阅历丰富的四十岁上,依然还过度纠结于爱或不爱。我当然知道剧情设计就是以一段旧日三角恋造成的巨大抱憾为切入点展开对两位女主的叙事,但剧情一路推进后,爱情应该逐渐后退,而自我认识与寻找应该逐渐前移,主创在这一点上本来一直做得不错,结果结局里,生死之隔后一生之敌这份复杂的交手与欣赏,却仍回落在这个男人身上,格局有点小了。

  关于女性生活。有人批评它描绘女性生活仍然在“婚恋婆媳”上打转,但它很多细腻大胆的细节刻画是的。

  比如何瑞之简庆芬的婚姻生活,在没有谁被刻意丑化的前提下,仍带有几分惊悚。何瑞之已是难得模范又正常的老公了,外能赚钱养家,内能做家务带娃,对老婆也算理解支持,偶而对旧日恋情追缅怅然,也绝不会表露或行动。这,真的已经胜过9成老公。

  然而简庆芬还是在这样的婚姻里逐渐枯萎,得不到甚至也完全不知道该去哪里寻找真正的快乐。

  比如对两位女主情感纠葛的描摹,也相当深刻。在我看来,这段正面为竞争、嫉妒、对抗,反面为欣赏、怜惜、爱慕的关系,恰是两个女性灵魂同频的一体两面。这种女性关系的探讨,虽然建立于爱上同一个男人的戏剧点之上,本质上却已脱离婚恋范畴,比八年前的电影《七月与安生》走得更深更远。

  但它在简庆芬回归家庭的明确安排上。结局让简庆芬回家的决定看起来更多建立于“原来他确实爱我”的认知,那人物的成长性又在哪里?

  回归家庭没问题,以她与何瑞之的人设,她当然有极大可能回归家庭;“他毕竟是爱我的”令她释然也没问题,这总归是她十余年婚姻里最大的心结。但因为释然就回归家庭,这就很有问题。经过对内对外的探索与寻找,经过出轨的释放与报复,经过与Rebecca的灵魂对话,她骨子里依然将自我构建于旁人的评价与爱意之上,并据此做出重大抉择,这种成长就太微观了。

  所以如果剧集能让一切停留在释然,让简庆芬开着车奔向不知目的地的方向,我都觉得是一个完满结局,后面的情节是真的有点毁人物。

  关于女性观念。有人质疑批评剧集是在对女性生活说“丧气话”,为什么不去描绘独立女性的美好,进而让女性观众生出向往,言外之意,这才是所谓的“先进”。

  如果说在这一点上剧集有,那我想进步在于敢于抛掉爽文叙事,明明白白告诉女性观众,每种生活背后的艰难。

  在我的理解里,女性真正的自由是可以选择的自由,而选择的前提是对每个选项有最起码的了解

  结婚吗?哪怕你所遇皆良人,也要去面对简庆芬的123;单身吗?可能你事业相当成功,也要去应对Rebecca的ABC。

  刘若英为招揽自由职业的女主给自己打工时所说,

  有夸张成分但不多

  负责任的女性主义创作者,应该尽可能地去传递关于每种选项的真实讯息,为女性做选择培养合理的心理预期,而不是脱离现实去构建一套爽文叙事,美化某种被赋予女性主义理想的特定选项。精神鸦片并不会让女性过好这一生。

  但它也确实有着一眼看上去的旧。

  令Rebecca生癌其实是可以接受的剧情设计。编剧兼导演徐誉庭如今已经50+,未婚。她在台湾访谈节目里坦言自己从30岁以后就没有谈过恋爱了。也就是说,她不仅是独立事业女性,还是最严格意义上的单身女性,她没有理由对自己抱有巨大恶意。

  实际上,她也在访谈里坦言,Rebecca的问题并不在于单身与否,而在于她讨厌自己,不喜欢自己,这种巨大的自我压抑才是她不快乐甚至生癌的根源,与单身无关。

  Rebecca最终去世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能接受,死亡常会令观众更爱一个角色,并在巨大遗憾里对之念念不忘。

  但关键依然在于成长。

  剧集用前几集细腻剧情铺陈出的两个女性的不快乐,是因为她们总是对外迎合而非对内自我肯定。

  Rebecca和简庆芬的差异只在表面——二人对外迎合的体系从R分手后开始不同,而她们的共性并不是爱上同一个男人或总是穿同样的衣服,而是都不喜欢自己进而难以得到内心的自洽。

  那么Rebecca即使最终不治身亡,也该在死亡前有些明显的不同。发泄般给所有睡过的男人发短信,把最残酷的真相扔在追小奶狗追求者的脸上,然后呢?她回望自己生命里的遗憾、快乐与成就,她得到了怎样的结论?“我过好这一生了吗?我能怎样过好这一生?”

  剧情在这里的交待其实含糊不清。单只让她说“再来一次也会选分手,然后也还会后悔”,这是不够的。

  而上面聊到的,简庆芬的结局也是同样的问题,她的成长在哪里?

  更糟糕的是,Rebecca去世→简庆芬发现Rebecca留下的话→简庆芬释然→简庆芬决定回归家庭,结局这一整套情节的次序因果安排,让Rebecca的死看起来更像为了促成简庆芬回归家庭,这既写轻了Rebecca,也看轻了简庆芬。

  所以即使我额外喜欢第八集前半段二人相伴的最后岁月,也很难不吐槽最后结局的落空感。我不见得要看Rebecca医学奇迹,也不是一定要看简庆芬婚姻破裂,但结局的落点终归没能配得上这两个角色,被塑造得如此丰满的两位女性,却只得到了“薛定谔的成长”,多么遗憾。

  《不够善良的我们》在女性议题上的表达确实仍有很多不足与不进之处,也带着上一代女性较为浓的时代烙印,但它也真实细腻地刻画着当下女性隐秘的情绪与感知,在微妙又复杂的女性关系表述上向前迈进了一小步。

  而这种小小的进步,无论是被保守群体揪着“不善良之处”吐槽三观不正,还是被激进群体揪着“太善良的传统安排”吐槽不够先进,最起码,它能引发广泛的观点对撞与思考。

  而整个过程,既能让观众进步,也能反过来刺激创作者继续前行。

  之前在新剧试毒里提到《不够善良的我们》时,我曾用它和《承欢记》比较,感慨说,看看人家在用顶级资源拍什么剧,而我们又在拍什么?

  当《不够善良的我们》给出一个大家很不满意的结局后,也有人说,看吧,这类剧才更可恨!先把人骗进来,最后冷不丁塞你一勺芥末,让你一边哭一边骂。

  是的,正是因为表达有风险,高品质剧集往往迎来高标准的观众带着更高标准的审视与挑剔,所以很多时候口碑争议要远远多于那些闷声赚钱的流水线产品。

  也因此我们内娱的创作者也就毫无心理负担地选择了安全的投机取巧,拼凑热门人设与热梗,迎合社交平台趣味,热度到手口碑也不会太差。真被骂也没关系,反正自己也没多用心,赚钱嘛,不寒碜。

  我不怕一两个创作者这样想,我害怕整个行业都这样想。

  你想看到怎样的女性剧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家庭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