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汉武帝用了13个宰相,大都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能独善其身?

汉武帝用了13个宰相,大都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能独善其身?
2020年06月03日 10:19 新浪网 作者 小龙谈古论今

  武帝朝更换丞相十分频繁,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里,一共任命了十三位丞相,除了托孤丞相田千秋以外,剩下的十二位,七位被免职,三位自杀,三位被杀。被免职的七位丞相中一位被斩首,一位被吓得精神崩溃而亡。

  武帝统治期间,大臣们都知道官不好做,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到了武帝统治后期,朝廷要提拔一位大臣做丞相,大臣是一边哭一边磕头求饶。

  对于做官的人来说,能够登上三公之一丞相的高官求之不得,但是对于帝朝的官员来说做宰相犹如上刑场那般痛苦,很多人都不愿意做丞相,而公孙弘却是个例外,他做了六年丞相,活了八十岁,老死在丞相的位置上,那么公孙弘为什么能够善终呢?

  汉武帝用了13个宰相,大都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能独善其身?

  公孙弘画像

  公孙弘为什么能够得到武帝器重?

  公孙弘今天山东寿光人,出身低贱,年幼时在自己家乡监狱里当差,后因触犯汉代律法丢了工作,为了维持生计,公孙弘到海边放猪,此时的公孙弘已经四十岁了,他不甘心做个猪官,决定走读书这条路,俗话说只要肯努力,铁杵也能磨成针,公孙弘四十岁开始读书,学习《公羊春秋》,而且学有所成。

  公孙弘在自己的家乡是出了名的大孝子,非常孝顺他的后母,汉代非常重视孝道,众所周知武帝崇尚儒学,在思想上主要采取儒家的“孝治”。

  建元元年(前140)十月,这一年公孙弘已经是六十岁的高龄老人,武帝下诏全国凡是俸禄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可以向朝廷推荐人才,因为公孙弘在家乡淄川国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很快就被当地政府推荐给了朝廷。经过重重筛选,公孙弘脱颖而出,成为汉武帝的博士,自此开始步入仕途。

  

汉武帝用了13个宰相,大都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能独善其身?

  

汉武帝剧照

  公孙弘为官期间仕途不顺,他以体弱年老为由辞去官职。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再次下令选拔人才,公孙弘再次被推选,他的对策荣获第一名,随后武帝召见了他,公孙弘虽已经是70岁的老人,却是一表人才,武帝也是外貌协会,他对仪表堂堂的公孙弘非常满意,并再次任命他为博士。

  公元前126年,公孙弘被提拔为御史大夫,后来武帝觉得他谦让有礼,提拔他做了丞相。

  

汉武帝用了13个宰相,大都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能独善其身?

  

汉武帝剧照

  公孙弘为什么能够得以善终?

  第一、投君所好

  众所周知汉朝在武帝朝之前崇尚的是道家学说,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笃信黄老之术,武帝即位之初大推儒学惹恼了窦太后,窦太后将朝中大臣全部换血,换成自己的亲信。武帝刚即位没有实权,也只好顺着祖母的意愿。窦太后去世以后,武帝开始亲政,儒家学说成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武帝为什么要推崇儒术?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它告诉后世的皇帝只用法家会亡国,但是搞专制又离不开法家。

  汉代的法律基本上承袭秦制,汉武帝为了规避法家带来的政治风险,采取“外儒肉法”的统治策略,即表面上推崇儒术,实际上实行的是法家那一套,武帝无非是用儒家的仁义给法家的严酷披上温柔的外衣,通俗的讲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武帝一生都在强化中央集权,法家讲究专制最适合封建帝王的统治,公孙弘在监狱里做办事员时,他清楚汉代的皇帝就是要搞中央集权,尤其汉武帝,所以他学习《公羊春秋》,《公羊春秋》强调的是国家大一统,公孙弘表面上尊儒,实际上却按法家的那套办事,这正好符合汉武帝的心意,武帝非常欣赏他。

  还是应了那句话,想要得到领导的赏识,就要了解领导的心理,做到投其所好才是关键。

  

汉武帝用了13个宰相,大都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能独善其身?

  

汉武帝剧照

  第二、懂得察言观色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公孙弘七十四岁任副宰相之职,他年长于多数官员,在年纪上来看,社会阅历丰富的公孙弘都可以做汉武帝的爷爷了。

  公孙弘第一次任博士时,武帝派他出使匈奴,回来后公孙弘向武帝汇报工作,武帝听后非常不满意,认为公孙弘没有什么才能,公孙弘善于观察君主的喜怒哀乐,没有等到被炒鱿鱼,他就以年老体弱为由,辞官回家。

  公孙弘官复原职后,显得格外狡猾,一次他与汲黯开会商讨事情,俩人意见达成一致后跑去见汉武帝,见到领导以后,公孙弘什么意见也没有了,站在旁边一句话不说,等着汲黯先发表意见,汲黯为人耿直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说出自己的意见。

  公孙弘在旁边仔细观察武帝的反应,发现武帝脸色不对,对他们商量好的意见不满意,公孙弘立即临阵倒戈反过来反驳汲黯的意见,把汲黯气得不行。

  后来公孙弘一直采用“见风使舵”的方法讨领导的欢心,每次他的意见总是能够被武帝采纳,而汲黯却得不到武帝的赏识,为此汲黯吃了公孙弘不少亏。

  汉武帝用了13个宰相,大都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能独善其身?

  汲黯画像

  第三、随机应变能力强

  公孙弘这种见风使舵的行为让汲黯非常看不惯,他觉得公孙弘虚伪狡诈,一点也不诚实。一次汲黯当着大臣和武帝的面揭发公孙弘,他说:“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意思是齐国人向来虚伪狡诈,我们每次与汲黯商量好的事情,等到奏明皇帝时,他却临时背叛,为人一点也不忠诚。

  汲黯说完大家都直勾勾盯着公孙弘,场面非常尴尬,武帝听后也非常吃惊,便问公孙弘怎么回事,公孙弘回答:“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懂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懂我者认为我不忠诚。

  公孙弘回答非常巧妙,往往事情不要做过多的辩解,越辩解越糟糕,反而会适得其反。武帝听后不但没有责怪公孙弘,反而觉得汲黯为人处事太过于严谨苛刻,小肚鸡肠,还是公孙弘豁达大度一些,做人嘛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后来汲黯又一次当着大家的面弹劾公孙弘,公孙弘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称赞汲黯是一位难得的直言谏臣,武帝听后越发觉得公孙弘忠厚大度,更加信任公孙弘。

  可见公孙弘情商高,而且非常狡猾,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化解危机,不仅博得武帝的信任,他的种种做法还让武帝觉得他为人恭敬谦让,为此武帝升任他做丞相,并封平津侯。

  

汉武帝用了13个宰相,大都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能独善其身?

  

汉武帝剧照

  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在丞相任上寿终正寝,享年80岁。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