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誉娟在缅甸的支教故事

赵誉娟在缅甸的支教故事
2020年06月27日 12:56 新浪网 作者 保山日报

   赵誉娟(右一)带领学生参加中缅胞波节演出

   开展教学活动

   捐赠幼儿园用书

   赵誉娟获“优秀外派教师”称号

   赵誉娟获得的部分荣誉

  2003年,赵誉娟从保山师范学校音乐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了腾冲市腾越镇幼儿园工作。17年来,她始终保持着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激情与热爱,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015年的10月,一个外派支教的名额分到了镇幼儿园,全园教师都跃跃欲试。然而,在家庭重担和工作使命的矛盾面前,大家都踌躇了。

  赵誉娟又何尝不是呢。女儿当时未满一岁,母亲年迈,家里需要她。这样的选择异常艰难。正在她彷徨不定时,园长把缅甸那一群群孩子的照片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孩子们对知识渴求的目光,变成了爱的召唤。回到家里,在托儿所工作了一辈子的母亲也让她放下牵挂。就这样,她抛弃所有的顾虑,主动请缨,珍惜机会,远赴他乡,成为了一名外派教师。

  赵誉娟清楚地记得,2016年4月临走的那一天,还不懂事的女儿号啕大哭,拉着她的衣襟一直不肯放手。母亲和丈夫默默地含着泪水送别。泪眼中,她用力拨开女儿的小手,转身跑上了飞机。

  到了缅甸仰光,眼前的学校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么好。学校建在一个批发市场楼上,整所学校仅有3间教室和1间办公室,而她的宿舍就安排在教室的一个小小角落里,那里仅能放下一张桌子,一个柜子和一张床。

  虽然之前就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但接下来的种种考验还是让她措手不及。缅甸40多度的炎热天气让她的腿、手和脚都长满了疱疹和湿疹,剧烈的痛痒,让人彻夜难眠。缅甸的雨季还经常停电。墙体严重渗水,一场大雨过后宿舍常常是一片汪洋。恶劣的环境下,老鼠、蚂蚁、蚊虫也是常客。

  新环境、新岗位对于她来说是一次艰难的挑战。但面对这一切,她并没有退缩,而是努力让自己去适应。她暗暗定下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就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开启了她支教工作的新征程。

  她支教的学校缅华妇协教育中心,是一所幼儿园和周末汉语班为一体的学校。1996年,由缅甸仰光缅华届的妇女阿姨们创办的,至今已有24年的历史。

  缅甸的课堂教学“小学化”倾向十分严重,教材内容陈旧,专业师资紧缺,教师技能不强,流动性大,各项创设都不符合幼儿园办学标准。基于此,她立足当地实际,结合新《纲要》和《3-6岁幼儿发展指南》要求,与学校领导共同拟定了新的学年计划,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依照国内素质教育及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她还把艺术教育、健康教育、区角活动、亲子活动等课程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并将缅语儿歌和中国童谣进行语言互译,创设了符合学校发展的园本课程,将课程时间安排的更合理、更丰富、内容更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利用每天中午的休息时间,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制作教具、服装、道具等,不断提高老师们的动手能力,帮助他们朝着专业性的方向发展。

  由于学校教材陈旧、资金有限,她每天利用住校的休息时间,守在复印机旁,为学校印制、装订幼儿教材。两年多的时间,她大约印制了5000多册教材。考虑到学校物资匮乏,她便积极与国内学校沟通,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腾越镇幼儿园还为缅华妇协教育中心捐赠了许多幼儿园教材和教师用书。这些举动,为中缅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进一步巩固了中缅两国文化交流的友谊桥梁。

  历尽艰辛,播撒一份深情的大爱

  一直走在支教路上的她,没想到在自己的外派之行中还多了一次难忘的人生体验。

  2018年3月,她受云南省侨办、缅北华文教育协会的选派邀请,到缅北开展本土教师培训。这是她支教到过的最偏远和贫困的地方。因为她需要从仰光坐飞机至腊戌,再几次转车。

  就在仰光即将上飞机前的一刻,却接到了家里爷爷去世的消息。这个消息,让她在十分无助和心痛的同时,又一次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一边是可亲的家人,一边是艰巨的任务,她忍不住在飞机上默默地擦着眼泪,家人通过信息不停地安慰她,让她不用担心家里,调整好状态去完成好她该做的工作。

  家人的鼓励,让她坚强地压制住自己的情绪,在心里深感遗憾和愧疚的同时,只能在异国他乡默念着。就这样强忍着悲痛,踏上了去往缅北的路。

  随后,她们从腊戌出发,翻山越岭,一路颠簸了近4个多小时的车程。一路上,要经过一些深山老林,还有许多地方武装的关卡。当时,缅北也是战乱频起,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幸亏一路有武装军人持枪护送,才安全到达,但也让人胆战心惊。

  到了目的地,学生的鼓乐队和老师们已早早在等待着他们。扑面而来的热情洗刷了所有人的疲惫和紧张。让张誉娟震惊的是,在这样山路崎岖、条件艰苦、特殊地域的大山里,既然还有那么壮观的一所华文学校。

  她感觉这里就是世外桃源。与世隔绝,缺电缺水,没有信号,没有网络,却有一群积极、团结,热爱祖国的华人华侨在默默地为下一代、为了华文教育而努力捐资助学,默默地耕耘着。他们的精神鼓舞着她,感动着她。看到纷纷从各地赶来培训的80多名老师们,更是让她坚定地告诉自己,一定要用心认真地完成好此次培训任务。

  这次培训,体验了不一样的苦、感受了不一样的乐。最后,培训效果显著,荣获了缅甸曼邦地区颁发的教师培训“感谢状”。

  近三年的支教时间不长,却也不短,这是她在缅甸潜心钻研教育,致力幼教改革的美好小时光。通过努力和艰辛的付出,缅华妇协教育中心在办学特色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还拥有了一所6层楼的新学校。

  文化使者,倾力展现中华的风采

  为丰富师生们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赵誉娟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和老师们学习钢琴和舞蹈,并积极参加一些比赛,还有一些中缅友谊交流活动及缅中青年联合会的志愿者活动,比如,汉语比赛、中国汉字英雄大赛、教师赛课、演讲、知识竞赛、唱歌、讲故事比赛,还有中缅建交晚会演出、送爱心志愿活动、春节中国文化特色体验及舞蹈演出,中华文化大篷车进校园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通过不断努力和付出,学生、老师们都能脱颖而出,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作为参与者和文化的传播者,赵誉娟为两国的友谊及文化交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17年3月,本该是回国之日,但她又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务。缅华妇女协会联名上书中国驻缅大使馆以及国侨办,强烈要求让她再留任一年半。

  她对学校和孩子们也是万分的不舍,但想到远在家乡翘首以待的家人,她再次犹豫了。支教的两个春节,她都没法回国和家人团聚。

  记得2017年年底,母亲在一次接送女儿时,不幸出了车祸,远在异国的她听说后又急又怕,可是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母亲怕她担心,忍着剧痛笑着对她说:“女儿,你的工作重要。妈没事,你不用担心。”关键时刻,是妈妈再一次默默地给了她巨大的支持和动力。

  在缅甸期间,她每天只能和女儿靠视频联络感情。记得离开女儿半年后的有一天,突然收到妈妈发来的一条短短的语音,她打开一听,是女儿用可爱、清脆的声音喊了一声:“妈妈”。她激动得哭了一晚,这是女儿第一次呼唤她的声音。这么珍贵的声音她一直收藏着,每当想女儿的时候,就一遍又一遍的播放。

  赵誉娟错过了女儿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学会走路,第一次开口喊爸爸妈妈……经过几夜的辗转反侧,为了缅甸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她毅然决定再次留下来。

  2017年4月,受缅甸金凤凰中文报社的邀请,她接受了一次采访,事迹在缅甸金凤凰中文报社刊出。她连续两年获得缅华妇协教育中心“优秀外派教师”称号和“优秀辅导员”的荣誉称号。因工作勤奋,乐于奉献,最后离任时,获得缅华妇协教育中心“最佳奉献外派教师”称号。回国后,在腾冲市“向上向善好青年”评选中,她被授予“爱岗敬业好青年”称号。

  “在支教的两个春节里,我没法回国和家人团聚,心里满是愧疚和遗憾。因为,我错过了在女儿成长中最需要的陪伴,错过了与爷爷的最后一次见面……”。赵誉娟说:“但是我坚信,只要坚持,他日定能遇见花开,芬芳满地。”

  本报记者 黄宝洲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缅甸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