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从灰暗的石窝棚到乡村别墅,九间棚的五代住房之变

从灰暗的石窝棚到乡村别墅,九间棚的五代住房之变
2020年07月03日 06:56 新浪网 作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邱明 姜曼

从灰暗的石窝棚到乡村别墅,九间棚的五代住房之变

  九间棚来历:寒武纪早期海底的石灰岩,随着地壳运动逐渐抬升出水成山。在被后世称为龙顶山的一处海拔约640米山崖上,形成一条30米宽、10米深的向阳石洞。清乾隆六年,一对刘姓夫妇躲避纷乱迁居于此,繁衍生息。随着人口逐渐增多,石洞垒墙砌分成九间石棚,供子孙们分户而居。九间棚的村名,就此由来。

从灰暗的石窝棚到乡村别墅,九间棚的五代住房之变

  大约是在清朝中期,祖先择居山顶那处天然石棚。直到两百多年后的解放初期,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的九间棚村人才逐渐搬出石棚在周边垒石成屋。两百多年的时光仿佛是在石棚内积蓄力量,等待一个迸发契机。上世纪60年代搬出石棚的九间棚人带来了这个契机,在此后几十年里,他们靠奋斗一口气换了5代住房,从灰暗的石棚到乡村别墅,九间棚人的住房变迁,正是对“小康是奋斗出来的”最好诠释。

  锯掉边角

  嫁妆才能抬进屋

  今年65岁的九间棚村民庄立兰,曾听公公和婆婆讲述过九间石棚里的生活。庄立兰嫁到九间棚时,迎接她的新房已经是垒在九间石棚百米外的第二代住房:石屋。

  “说是房,就是窝棚,石头片垒墙,搭上个茅草屋顶。”大部分石屋仅容下一张床加一张桌,入户门自然也低矮。成婚那天,娘家按照山下常规尺寸打造的陪送衣柜,抬上山后被卡在了石房门外,忍痛锯掉一块边角才勉强挤进屋。

  环列四周的峭壁和悬崖,阻隔了发展脚步。养肥的猪、羊要想售卖只能找担架抬着下山;干旱天全村人得用一杆秤按人头分水喝。那时的九间棚人,生活状态只能用“活着”概括。

  1984年,时年30岁的刘嘉坤始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九间棚还是没电、缺水、路不通。仅有的变化是一部分村民先后换代建起了带院墙、带横梁的第三代房屋。但这第三代房,依然多是里外透风漏水的石板茅草房。外界的日新月异大多数与他们无关,世代揶揄他们的“九间棚有三多:石头蛋、光棍、圪针窝”顺口溜仍在周边乡村广泛流传。

  比起昔日流传的“三多”顺口溜,当代九间棚人突破恶劣自然条件限制,用血肉之躯锻造的九间棚精神更为世人熟知。在刘嘉坤等几名共产党员带领下,九间棚人与峭壁和悬崖抗争5年,为龙顶山通上电,修了路,引来水。

  平均每人每年出义务工310天;消耗炸药2万多斤、压断扁担上千根、磨秃钢钎上万根……抗争5年,九间棚人用常人难以付出的毅力换回山下村民伸手即可获得的基本生活资源。

  进城办厂

  挣钱回村盖楼

  “那时候真是拼了命干,不计代价干。”今年72岁的刘甲全形容通电、修路、引水是九间棚人的“三大战役”。

  奋战的山路上,刘甲全身体累垮。长久肩扛重物导致颈椎、脊椎受损,肩膀一边宽一边窄,走路需要拄上拐棍。“幸福是干出来的”,纵使身体落下疾病,身为共产党员的刘甲全也不后悔。

  彼时的九间棚已经成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全国典型,来自全国各地的践学者上山取经。“肉舍不得吃,老百姓还不富裕,九间棚的名气越高越有压力,再穷下去就得丢人。”刘嘉坤清醒地意识到,通电引水修路只是努力站到了起跑线上。

  刘嘉坤将眼光放到大山之外。1991年,九间棚人走出大山,先后在平邑县城等地开办石材、机械配件、塑料、金银花茶等多个小型企业。一部分九间棚人随之下山成了产业工人,留在山上的人则把前者的耕地连片承包,发展山楂、苹果、金银花等经济作物。

  山下有产业,山上有成片的果树、金银花,九间棚人的钱包渐渐鼓起来。把石板房翻盖成内墙抹灰、水泥地面、瓦片屋顶的“三代半”住房,刘甲全在1993年花费1000多元买回一台泰山牌彩电。

  “后来砖瓦房、彩电也不稀罕了,开始有人盖小楼、买车。”刘甲全说。

  2014年,吃苦受累大半生的刘甲全,拿出二十多万元积蓄,在龙顶山东侧一个向阳的山坡建起一栋两层、八间的楼房。刘甲全自建的楼房,在九间棚算作第四代住房。

  别墅连成片

  石屋变民宿

  九间棚村党委书记、九间棚集团董事长刘嘉坤说,九间棚人胜在“只要有一口气就不服输”的信念上。

  凭着龙顶山石灰岩般的坚韧劲,九间棚人又相继办起农业科技园、药业公司等产业,并把世代生活的九间棚村打造成4A级景区。全村300多口人中,一部分人在上述企业中就职,并在平邑县城安家。一百多名年龄偏大的村民,则固守着来之不易的家园,在景区内兼职从事保洁、绿化养护等工作,或者在旅游旺季摆摊售卖山货、纪念品。开特产商店的村民孔凡秀说:“每天至少有二三百元的收入。”

  九间棚人历经多代住房也成为一道人文景观,有的变成展馆,有的规划为民宿。

  2018年10月份,从临沂市住建局派驻到九间棚任职第一书记的季大勇和来自临沂市工信局的搭档孟鼎,协调各方投入钱物累计1600余万元,助力九间棚旅游产业的振兴。

  近些年,随着九间棚景区的发展,管理方按照统一风格建起联排别墅样式的第五代住房安置村民。

  “4岁时住的还是窝棚石屋,6岁那年家里人挪窝盖了一间略微大一点的屋,后面靠着崖壁,阴雨天雨水顺着石墙缝往屋里灌,地上得挖个沟往外淌水。”2020年6月30日,端坐在客厅红木长椅上的刘甲全向记者一一盘点他住过的房。“啥是小康?比起祖先吃的苦,我感觉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饭吃就是小康,像咱九间棚这样,从窝棚到乡村别墅,更是小康。”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